秦王朝的開國元勳李斯,在國難當頭時如何挺身而出的?

一、《諫逐客書》是關鍵,使得秦王收回成命

李斯的《諫逐客書》一氣呵成,情辭懇切,確實反映了秦國曆史和現在的實際情況,充分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的深刻見解。

秦王朝的開國元勳李斯,在國難當頭時如何挺身而出的?

秦王贏政讀後,頗受感動,頓時醒悟,明白了利害得失,立刻廢除逐客令,並派人把李斯追了回來。當時,李斯由於對秦王贏政的瞭解與信心,所以一路慢慢地走。追回的命令下達時,他才走到離京師不遠的驪邑(今陝西臨潼縣東北)。這也說明李斯性格的機敏及其政治預見性。

可以看出,如果沒有李斯挺身而出,呈上《諫逐客書》,秦王是決不會輕易收回成命的。這一事件能否正確處理,保守貴族那閉塞的宗法統治能否被打破,對於秦王今後的事業能否成功,關係極大。

秦王朝的開國元勳李斯,在國難當頭時如何挺身而出的?

正是由於秦王聽取了李斯的正確意見,保持了這種政策的連續性,廣泛地招攬外國異域賢士,使得當時各國的佼佼者都幾乎西奔入秦,一大批第一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聚集在秦王周圍。李斯、尉繚之類的"士"人自不必說,就是在殲滅六國中戰功赫赫的王翦、王賁、王離、馮劫、李信、蒙武、蒙恬等武將,皆系異域之人。他們群集於秦國都城咸陽,呈現出"大略駕群才"的壯觀局面。

這期間雖然曾有一段荊軻刺秦王的插曲,秦王贏政本人幾乎喪命,但一直未動搖他對外國異域人士的信任和重用。若無這些來自異域的文臣武將的協助策劃,秦王要實現"六王畢,海內一"的目標是不可能的。李斯的《諫逐客書》,預示了秦國將要改變歷史航向而一統天下的輝煌前景,具有深遠的意義。

李斯的直言進諫既保住了客卿在秦國的地位,也為他在秦國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秦王贏政也因此更加器重李斯,並很快把他提升為廷尉。廷尉是主管全國刑獄的長官,又是朝廷的所謂九卿之一,對國家的基本決策有重要的發言權。

二、計殺韓非,夷滅六國

逐客風波平息後,秦國的政治、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平定六國已被提到秦王贏政的日程上。李斯根據當時形勢,認為地處天下之中、又正當秦軍東向之路的韓國實力最弱,應作為統一六國的突破口。以韓國之弱小,頭一炮打響,不僅可以振奮軍威,而且敲山震虎,還能從心理上懾服其他五國。李斯的貢獻是根據時勢的發展,清醒地認識到統一大業將水到渠成,不失時機地轉入逐步滅亡六國的軌道。

秦軍向韓國邊境大舉進攻,韓王安十分恐慌。李斯在這關鍵時刻親自出使韓國,威逼利誘,迫使韓王安向秦稱臣。在這種危急形勢下,韓王急忙找韓非商討救亡圖存之策。

秦王朝的開國元勳李斯,在國難當頭時如何挺身而出的?

韓非是韓國的王室貴族,早年曾與李斯一同跟荀況學習,攻讀刑名法術之學。韓非口吃,不善於演講,但擅長思考和著述。李斯自以為才學不如韓非。可是,由於兩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選擇不同,致使結局大不一樣。李斯擇地而處,擇主而仕,效力於國力蒸蒸日上的秦國,依附於雄才大略的秦王,終能大展鴻圖,飛黃騰達。韓非則念念不忘故國,情牽於貴族世家,一直為江河日下的韓國效力,希圖挽狂瀾於既倒。眼看韓國的國勢日益削弱,韓非屢次上書韓王,要求運用法家理論勵精圖治,進行改革,但都不被採納。

秦王朝的開國元勳李斯,在國難當頭時如何挺身而出的?

對此,韓非感到痛心疾首,悲憤莫名。於是他發憤著書,先後寫了《孤憤》、《五蠹》、《說難》、《內儲》、《外儲》等數十篇千古流傳的著名文章,約十餘萬言,後人編為《韓非子》一書,集先秦法家理論之大成。

韓非的行文風格峻峭、筆鋒犀利,切中要害。他的書傳到秦國,由於講的都是"尊主安國"的理論,秦王讀後連連拍案叫絕,讚歎道:"真是太精彩了!我要是能見到此人,和他交往,可以死而無恨了!"不久,秦國攻打韓國。韓王考慮到韓非的學識和名望,便派他出使秦國,想通過外交努力使韓國苟延殘喘。

三、韓非處於兩難之地,李斯的戰略首獲成功

作為一個深諳歷史大勢的思想家,他對形勢的分析估計與李斯基本相同,即認為秦統一中國的條件已是水到渠成,不可逆轉;但作為一個韓國貴族,他又不忍祖宗基業毀於一旦,自己還要為保存韓國作最大的努力。

秦王朝的開國元勳李斯,在國難當頭時如何挺身而出的?

李斯也極力勸他前往秦國。韓非到秦國後,當即上書秦王:"如今,秦地數千裡,雄師百萬,號令賞罰嚴明,天下不及。臣冒死求見大王,進獻計謀。大王誠能聽臣之說,必一舉而破天下合縱,亡韓,克趙,降服楚、魏,親附齊、燕,使秦成霸主之名,君臨四境諸侯。否則,大王斬臣示眾,以戒為王謀劃而不盡忠之人。"這話說得斬釘截鐵,使秦王越發敬重韓非。

韓非趁秦王高興,上了一篇表面上為秦著想,實則設法保韓的奏章。韓非這篇上書的實質,就是勸秦王緩攻韓國。秦王把韓非的計劃交給大臣們討論。李斯立刻上書,反對韓非的"存韓"之論。

李斯說:韓國對秦來說,好比心腹之患。別看它現在順服於秦,實際上是順服強力。一旦秦保留韓國而東攻趙、齊,難保它不與趙、齊、楚合謀,從後方夾擊秦國。故韓非的話決不可信!接著,李斯提出:"韓非是韓國的公子。現在正是大王掃平諸侯、兼併天下的時代,韓非當然忠心於韓,而決不會真心為秦效力,這是人之常情。大王千萬不能為其言語所惑,要明察其心,若要放他歸國,那就等於放虎歸山,他會伺機報仇,給秦國留下無窮的後患啊!所以不如藉故把他殺掉!"

最後,李斯建議,由自己前往韓國,誘使韓王入秦。秦就以韓王為人質,脅迫其大臣俯首歸順。然後秦再發兵威脅齊國,齊也必然效法韓國。這樣一來,趙人破膽,楚人狐疑,魏國不敢輕舉妄動,諸侯便可蠶食而盡。

此書一上,秦王贏政馬上下令把韓非逮捕入獄。不久,韓非在獄中服藥自殺。與此同時,李斯出使韓國,失去主見的韓王眼見秦國大軍壓境,再也無計可施,只得交出傳國玉璽,向秦國稱臣。秦王贏政十七年,秦又藉口韓國背叛,向其發動全面進攻。韓在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滅亡,李斯的戰略首獲成功。

從公元前230年滅韓起,至秦王贏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止,短短10年間,秦先後吞滅趙、燕、魏、楚、齊等國,結束了春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實現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空前的大統一,建立起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從此,中國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秦王朝的開國元勳李斯,在國難當頭時如何挺身而出的?

秦始皇統一大業之所以能如此順利而迅速,除了當時所具備的客觀歷史條件——秦國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以及作為統帥的秦王本人的雄才大略之外,作為秦王最重要謀士的李斯具體制定的一整套戰略,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因此,在國難當頭,李斯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帥才挺身而出,李斯無疑是秦王朝的開國元勳,值得後人尊敬和銘記。

參考文獻:

《攻過昭著的李斯,為何要陷害韓非,卻又認同他的思想!》

《智勝你周圍的小人》

《小人往往嫉賢妒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