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育专家陈怡文:为什么这样管教孩子会失败?

哈佛大学教育硕士,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四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从哈佛毕业任教,二女儿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哈佛教育专家陈怡文:为什么这样管教孩子会失败?


孩子该不该管?

为什么很多时候孩子越管越叛逆?


盖瑞·艾卓(Gary Ezzo)是一位儿童行为专家。


关于管教子女,他有一个漏斗理论,清楚地阐明了管教和孩子所得自由之间的关系。


这个理论能帮助我们明白,很多父母管教的误区在哪里。


我将他的理论重新整理后,做出以下的结论、解释和应用。


哈佛教育专家陈怡文:为什么这样管教孩子会失败?

倒置的漏斗与失败的管教


首先我们来看失败的管教,用一个倒置的漏斗图形来表现。


哈佛教育专家陈怡文:为什么这样管教孩子会失败?


从倒置漏斗,我们看到失败的管教模式是,孩子的年龄与得到的自由空间成反比:年龄越小,自由空间越大。


按照这个倒置的漏斗理论得出结论:基本上如果孩子在五岁前不管教,那么这孩子就被宠坏了。孩子在家里成了小霸王,出了门成了父母的难堪。


通常父母意识到有问题时,就开始设定界限规则,处罚或者打骂,等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父母愈来愈觉得不好管,规矩也愈加增多。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孩子心中开始积怨。他们痛恶成长、责任、义务与规则。


孩子需要从小管教,并且管教的标准要内外一致。一个两岁的幼儿在家里,把东西丢到地上,玩电视遥控器,撕书本杂志。如果不阻止,他就学到:这是可以做的事。


当他到别人家,或到商场里,也出现同样的行为时,父母却会阻止或管教他。对孩子而言,这令他混淆不清,无所适从,在他看来是不一致,不公平的。


哈佛教育专家陈怡文:为什么这样管教孩子会失败?


我们期待看到孩子在公共场合有什么表现,在家里的管教就当一致。

父母应当一起达成对孩子行为规范的标准,然后把家里作为练习场。如果父母平时不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却在孩子犯错时施予惩罚,这不是管教,而是不公平的对待。这是导致孩子对父母在心中怀怨恨与怒气的原因。


有些孩子认为父母设定限制与规矩是不公平的,于是发展出叛逆反权威的心态。为了要平衡心理的怒气,孩子会开始挑父母的毛病和缺点。于是我们看到的产物,就是所谓反叛期的青少年。


“青春期的孩子就应该叛逆”,这样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子女与父母从小的关系,是青春期叛逆与否的主因。许多青少年不喜欢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因为他们在家找不到快乐的感觉。


父母成天只会说教,管东管西的,跟父母在一起没话好说。但是孩子还不能辨别什么是廉价的快乐,什么是真的爱与喜悦,于是叛逆的青少年会逃家,去找一个能提供廉价快乐的地方。

哈佛教育专家陈怡文:为什么这样管教孩子会失败?


哈佛教育专家陈怡文:为什么这样管教孩子会失败?

正立漏斗和成功的管教


正确的管教模式是什么样子?我们来看一个正立的漏斗图形:


哈佛教育专家陈怡文:为什么这样管教孩子会失败?


从上图,我们看到正确的管教模式是,孩子的年龄与所得自由空间成正比:年龄越小,自由空间越小。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给予许多清楚明白的规矩与教导,让孩子在一个有规矩又安全的环境下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学会担负责任,而他们的自由也随着扩大。


孩子学会责任与权利是息息相关的,他们不把自由与权利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知道规矩、原则是为了他们的益处,而不是限制。


他们对周围的人体贴关心,对长辈或领导有一份尊重。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从跟从者渐渐发展成为朋友同侪。


哈佛教育专家陈怡文:为什么这样管教孩子会失败?


在我家,三岁以下孩子必须有大人在身边。不论是在家中哪一个角落,孩子都应在我或其他大人视线之内。当孩子开始能把玩具拿出来玩时,他就得学会收玩具。孩子不但学会了规矩,也明白物有所用与物归原处的道理。那么他就不会到处破坏,制造混乱。他会出声说话了,就该教他用语言表达意思,不再用儿语或比划手脚。


管教的时候如果孩子有情绪,等他把情绪处理好了,哭完了,闹完了,再让他参与家庭的活动。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避免说出“爱哭的孩子没人喜欢”“我最讨厌爱哭鬼”这样的话。


我们的子女本是产业,是礼物。若是从小好好教导,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祝福。


我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愿意在孩子还年幼时,就用正确的方式教导,这样,他们不仅是家庭的祝福,也是社会的祝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