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定律:以退为进,懂舍得之道

大学里的财经类专业都会开设经济学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中基于价格的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在讲到需求曲线时,通常认为:当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会下降;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会上升。也就是说,在其他影响因素(非价格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反之亦然。这便是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以退为进,懂舍得之道

需求曲线始终向右方倾斜,是公认的经济学定理,与日常消费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大多也是这样做的。当然,除了积分商品。比如说,猪肉的价格涨了,我们可能会少买一些猪肉而多买一点没涨价的鸡肉;西红柿降价了,那就多买一些。

需求定律:以退为进,懂舍得之道

其实需求定律蕴含的是一种对弈,可以看作是战场上的攻守策略,好比毛主席的“游击作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可以在自身需求与商品价格之间进行适当的取舍。当作采取降低购买数量的方式来控制总成本,这便是“退”;而当商品价格降低时,多购买一些会比较划算,这即是“进”。进退之间,可自如转换。

需求定律:以退为进,懂舍得之道

以退为进的策略,是对需求定律的灵活运用。商品价格涨时,可以暂时以“退”的姿态作为降价时“进”的阶梯,暂时偃旗息鼓。等到价低时,再一举“进攻”多扫货购入。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老太太老大爷会一早在超市门口排队,等开门后一拥而入冲进去抢购新鲜又便宜的鸡蛋、蔬菜等,而不是在超市人流量最多、生意最旺的时候去买,这就是需求定律所含的“以退为进”思想的体现。

需求定律:以退为进,懂舍得之道

实际上,“退”只是一种表象,这样的姿态只是为了适时地“进”。商务谈判中通常会用到“以退为进”的招数,先让对方一步,让对方能从己方的退让中尝到些甜头,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思想上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放松。作为回报,对方也会做一些退让,满足己方的某些要求,这时就可以争取主动权,反守为攻,向对方提出自己的真实目的,对方的接受度和容忍度就会提高许多了,从而有助于达成己方意愿。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的这首禅诗,虽寥寥数语,但却大有深意。退,其实是进的另一种姿态,进退有度,方为舍得之道,不失处世立身的大智慧。

需求定律:以退为进,懂舍得之道

清朝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家里出了件小事。起因在于居住于老家桐城的家人扩建宅院,而与邻居发生了龃龉,一言不合之下,谁都不肯退让,最后只有对薄公堂。当此之际,张家人快马飞书一封,希望尚书大人能够利用手中的权利将邻居“摆平”。谁知张英收到家书后只是笑了笑,便提笔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信后,家人自觉万分羞愧,即刻退让三尺建墙,再不与邻居起争执。邻居听闻后也深感羞愧,也做出了退让三尺的决定,于是便有了所谓的“六尺巷”,成语“退让三尺”也一直流传至今。

需求定律:以退为进,懂舍得之道

人生处世,若只顾一味地“进”,正如鹬蚌相争,相持不下会使得两败俱伤,白白让他人从中渔利。与其“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如当退则退,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他日若进,也定会更有胜券。

潮涨潮退,日升日落,月盈月缺,世间万物,皆有进有退。现代社会,人人都被物欲裹挟着奔涌向前,欲壑难填之间,何时有止境?知进而不知退,会如水满则溢,登高跌重,难得善果。明白适可而止、急流勇退的人,定是深谙取舍之道的智者。看似退,却也是一种进,两者可互相转化成就。

需求定律:以退为进,懂舍得之道

取舍之道,在知进退。待人退一步为高,可避诸多纷争纠葛;处世退一步为妙,可免无数排挤倾轧。世间千般事,行到尽头,须得退一步积蓄力量,以待时机,自会有大进之时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