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定律:以退為進,懂捨得之道

大學裡的財經類專業都會開設經濟學基礎課程《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其中基於價格的需求和供給的分析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在講到需求曲線時,通常認為:當商品的價格上升時,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就會下降;當商品的價格下降時,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就會上升。也就是說,在其他影響因素(非價格因素)不變的前提下,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之間存在著反向變動的關係。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反之亦然。這便是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以退為進,懂捨得之道

需求曲線始終向右方傾斜,是公認的經濟學定理,與日常消費息息相關。在生活中,我們大多也是這樣做的。當然,除了積分商品。比如說,豬肉的價格漲了,我們可能會少買一些豬肉而多買一點沒漲價的雞肉;西紅柿降價了,那就多買一些。

需求定律:以退為進,懂捨得之道

其實需求定律蘊含的是一種對弈,可以看作是戰場上的攻守策略,好比毛主席的“遊擊作戰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可以在自身需求與商品價格之間進行適當的取捨。當作採取降低購買數量的方式來控制總成本,這便是“退”;而當商品價格降低時,多購買一些會比較划算,這即是“進”。進退之間,可自如轉換。

需求定律:以退為進,懂捨得之道

以退為進的策略,是對需求定律的靈活運用。商品價格漲時,可以暫時以“退”的姿態作為降價時“進”的階梯,暫時偃旗息鼓。等到價低時,再一舉“進攻”多掃貨購入。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老太太老大爺會一早在超市門口排隊,等開門後一擁而入衝進去搶購新鮮又便宜的雞蛋、蔬菜等,而不是在超市人流量最多、生意最旺的時候去買,這就是需求定律所含的“以退為進”思想的體現。

需求定律:以退為進,懂捨得之道

實際上,“退”只是一種表象,這樣的姿態只是為了適時地“進”。商務談判中通常會用到“以退為進”的招數,先讓對方一步,讓對方能從己方的退讓中嚐到些甜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思想上便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放鬆。作為回報,對方也會做一些退讓,滿足己方的某些要求,這時就可以爭取主動權,反守為攻,向對方提出自己的真實目的,對方的接受度和容忍度就會提高許多了,從而有助於達成己方意願。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布袋和尚的這首禪詩,雖寥寥數語,但卻大有深意。退,其實是進的另一種姿態,進退有度,方為捨得之道,不失處世立身的大智慧。

需求定律:以退為進,懂捨得之道

清朝康熙年間,時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張英家裡出了件小事。起因在於居住於老家桐城的家人擴建宅院,而與鄰居發生了齟齬,一言不合之下,誰都不肯退讓,最後只有對薄公堂。當此之際,張家人快馬飛書一封,希望尚書大人能夠利用手中的權利將鄰居“擺平”。誰知張英收到家書後只是笑了笑,便提筆回信:“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收到信後,家人自覺萬分羞愧,即刻退讓三尺建牆,再不與鄰居起爭執。鄰居聽聞後也深感羞愧,也做出了退讓三尺的決定,於是便有了所謂的“六尺巷”,成語“退讓三尺”也一直流傳至今。

需求定律:以退為進,懂捨得之道

人生處世,若只顧一味地“進”,正如鷸蚌相爭,相持不下會使得兩敗俱傷,白白讓他人從中漁利。與其“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如當退則退,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他日若進,也定會更有勝券。

潮漲潮退,日升日落,月盈月缺,世間萬物,皆有進有退。現代社會,人人都被物慾裹挾著奔湧向前,慾壑難填之間,何時有止境?知進而不知退,會如水滿則溢,登高跌重,難得善果。明白適可而止、急流勇退的人,定是深諳取捨之道的智者。看似退,卻也是一種進,兩者可互相轉化成就。

需求定律:以退為進,懂捨得之道

取捨之道,在知進退。待人退一步為高,可避諸多紛爭糾葛;處世退一步為妙,可免無數排擠傾軋。世間千般事,行到盡頭,須得退一步積蓄力量,以待時機,自會有大進之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