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問成都新經濟:機會之城,成都,都成!


四問成都新經濟:機會之城,成都,都成!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儒家經典《禮記·大學》這句話,來形容成都日新月異的新經濟,再合適不過。

3月31日在成都舉行的“2020成都新經濟新場景新產品首場發佈會”,將發佈100個新產品和新場景,讓我們在智能生產、智能生活、智慧城市三大領域,感受成都新經濟最前沿的科技力量。


四問成都新經濟:機會之城,成都,都成!


科技改變生活,科技也給這座城市帶來極大的機遇。

因為新經濟的飛速發展,成都越來越自信。我們有底氣說,成都跟國內一線城市差距並不大,建設世界一流城市的夢想並不遙遠。

成都發展新經濟成績怎麼樣?

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這是黨中央對成都的期許,也是成都自我加壓的動力。

新發展理念的精髓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而新經濟正好與這十個字完美契合。

從全球來看,新經濟是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熱點,美國、德國、以色列、新加坡、中國等已然成為新經濟的策源地;從國內看,新經濟發展迅猛,被稱為“新四大發明”的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正引領全球科技變革,同時,以北上深杭等城市為引領、部分區域中心城市競相追趕的新經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作為“萬億俱樂部”中的一員,成都自然不願落後。

2017年,成都將“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為貫徹中央要求,推動城市戰略轉型、經濟變道超車、重塑競爭優勢的重大抉擇。


那年7月2日,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召開,明確把新經濟作為提擋加速的“油門”,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城市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


四問成都新經濟:機會之城,成都,都成!

4個月後的11月9日,成都召開新經濟發展大會。會上宣佈了發展目標:建成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新型城市,其產值劍指5000億元以上,總量指數排名要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四問成都新經濟:機會之城,成都,都成!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


“我們要基於成都的資源稟賦、人才儲備、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六大新經濟形態’,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經濟產業體系。”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在會上說。

11月30日,成都出臺《關於營造新生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意見》,定量明確成都市新經濟的具體指標,即到2022年,新經濟企業達到10萬家以上,其中,獨角獸企業7家以上,潛在獨角獸企業60家以上

兩年多過去了,成都的新經濟發展得怎麼樣呢?記者從一份成都市新經濟委員會所作的《2019年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工作總結》中看到,2019年,全市新經濟企業共35.9萬戶,同比增長26.6%;新經濟百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96.2億元,同比增長29.5%,淨入庫稅收12.7億元,同比增長18%;

6家企業達到獨角獸標準,122家企業達到準獨角獸標準

現在回過頭來看,成都發展新經濟的五年規劃顯然比較謹慎和保守。可能成都自己都沒意識到,新經濟這麼適應成都的土壤,發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績會這麼驚人。

成都為什麼要發展新經濟?

成都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新經濟?為什麼把新經濟看得這麼重?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從國際國內的大背景說起。

在全球經濟疲軟的大環境下,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幾十年下來,人口、資源、環境都受到了約束,大城市出現擁堵、霧霾等城市病,要求我們必須要換一個發展方式。不能再走拼資源、拼環境、拼人口的老路,而要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質量效益好、發展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成都跟國內眾多城市一樣,都面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大城市病加劇、傳統城市治理手段難以為繼的複雜局面,發展思路怎麼改變,才能闖出一條新路來?

經過多方科學、審慎地比較,成都最終、也是必須選擇發展新經濟。


四問成都新經濟:機會之城,成都,都成!

發展新經濟也是城市發展、城市競爭的需要。成都2019年GDP突破1.7萬億,經濟增速在8%左右,雖然增速在全國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一,但是經濟總量在全國城市排第八,前後左右幾個城市如蘇州,武漢、杭州,發展速度都很快,競爭激烈。誰現在注重經濟的轉型發展,誰把新經濟的蛋糕做大,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快人一步、搶佔先機。

另外,從成都的產業結構分析,成都的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發展並不充分,對產業價值鏈的高端佔領不夠。在新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社會轉型發展到今天,如果成都還拿不出幾個像樣的企業、品牌,你用什麼跟別人競爭?所以成都必須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成都發展新經濟優勢在哪裡?

成都應時而謀、順勢而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堅持把發展新經濟作為成都“變道超車”的重要抓手之一,從而推動城市戰略轉型,重塑城市競爭優勢。

成都,擁有創新創造的文化基因。創新是時代的主題,也是領跑新經濟的關鍵因素。綿延千年的文化滋養,孕育出了成都以創新為魂、以創造為本的文化內核,從世界最早的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的修建,到和宋代紙幣“交子”的發行;從新中國第一支股票“蜀都大廈”的發行,到國際“雙創”指數的發佈;從全國首個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盈創動力”的建立,到天府新區全球首個以“獨角獸”企業孵化和培育為主的新經濟產業載體的順利誕生,彰顯出成都人對新生事物的敏銳度、包容度。成都擁有56所高等院校、70多萬名在校大學生,國家級重點學科超過60個,國家級科研機構30餘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近50個,也為成都創新創造提供了良好的科學基礎、人才優勢。


四問成都新經濟:機會之城,成都,都成!

成都,擁有系統完整的產業體系。成都重塑產業經濟地理,轉變經濟工作組織方式,加快培育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提升先進製造產業能級,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產業;推進現代服務業質量提升,培育會展、金融、物流、文旅、生活服務5個千億級產業;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構建起“5+5+1”的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新經濟協同發展的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高水平規劃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引導產業錯位協同佈局和重大產業化項目精準落地。

成都,擁有對外開放的時代機遇。“一帶一路”建設使成都由第一輪開放的內陸腹地躍升為第二輪開放的戰略前沿。成都堅持在國家戰略和世界城市體系中謀篇佈局,立足作為距離歐洲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以通道建設塑造開放格局,蓉歐班列年度開行列數及累計開行總量繼續位居中國第一,通達26個海外城市,2019年共開行國際班列突破2700列,佔中國中歐班列總數30%,成為泛歐泛亞重要的鐵路樞紐。成都雙流國際機場201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萬人次,開通國際航線122條,今年新增15條,航線規模位列全國第四、中西部第一。我們正加快建設天府國際新機場,構建1.5億人次年旅客吞吐量的“一市兩場”國際航空樞紐。


四問成都新經濟:機會之城,成都,都成!

成都,擁有美麗宜居的城市特質。成都啟動全長1.7萬公里的世界最長綠道和世界最大總面積達1275平方公里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這兩個最大綠色發展工程,就是要營造讓市民“慢下腳步、靜下心來,親近自然、享受生活”的公園城市,將極大地造福成都人民,吸引每一個願意在中國發展的新市民。我們著力打響“成都休閒、成都創造、成都服務、成都消費”四大品牌,努力提高商業資源集聚度和生活方式多樣性。成都突出的創新創業環境優勢、人才可獲取優勢、生活成本競爭優勢、城市宜居宜業優勢正在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發展新經濟成都做了什麼?

成都積極順應新時代擁抱新經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努力讓新經濟真正成為培育新動能的主要支撐、推動治理方式變革的引領力量。

隨著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主會場落地,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成都新經濟企業俱樂部陸續掛牌,又在全國率先成立專門負責新經濟發展工作的職能部門——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頻頻的舉動之後,成都被打造成為“遍地都是機會、隨時充滿機遇”的“圓夢之都、機會之城”,也成為最適宜新經濟成長的城市之一。

明確成都新經濟發展的基本路徑。堅持以新技術為驅動,聚焦前沿技術,打破轉化壁壘,讓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堅持以新組織為主體,推動各類創新組織、創新企業迅速成長,培育扶持一批獨角獸企業,聚集一批新經濟領域高端領軍人才;堅持以新產業為支撐,順應新產業發展趨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打造一批新經濟聚集區;堅持以新業態為引擎,推動信息技術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融合,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精準醫療、互聯網教育、IP經濟等新業態;堅持以新模式為突破,加速發展平臺服務模式,創新發展共享服務模式,積極引入共享經濟企業在蓉設立分支機構。

加快構建新經濟產業體系。成都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六大新經濟形態”,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經濟產業體系。按照產業生態圈理念,打破行政區劃和行政管理界限,建設電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數字娛樂、新文創、大健康、新金融七大產業核心區,區(市)縣依託產業功能區確定本地新經濟佈局,構建起新經濟發展“7+N”空間版圖。

著力培育新經濟產業生態。圍繞人才、技術、資本、數據、場景等新經濟要素出臺各類專項政策,為創新創業提供最直接的要素支撐。在人才要素方面,實施“精準引才計劃”,發佈成都人才白皮書,吸引33萬名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新落戶成都;在資本要素方面,設立2億元新經濟天使基金和100億元新經濟發展基金,為企業提供全過程融資服務;在場景要素方面,實施應用場景供給計劃,在全國首創“城市機會清單”機制,通過不定期發佈,主動釋放公共資源和要素,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產業發展和企業培育從“給優惠”向“給機會”轉變。


四問成都新經濟:機會之城,成都,都成!

成都市新經濟委黨組書記盧鐵城(中)參加成都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新天府會客廳》訪談。


談到成都下一步如何發展新經濟時,成都市新經濟委黨組書記盧鐵城表示,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六大形態在七大場景中的對接融合,大張旗鼓地推動新業態新模式的加快發展,持續鞏固新經濟的先發優勢,運用新經濟政策工具,推動城市全面數字化轉型


四問成都新經濟:機會之城,成都,都成!

36氪CEO馮大剛在成都市新經濟新產品推介會2019WISE峰會上的演講中提到,“成都,一直是我非常看好的城市之一,尤其是在發展新經濟方面,我認為是國內最具發展潛力和創新機會的城市。”

新經濟呼喚新治理,新治理釋放新動能。一直在轉變傳統思維的成都,一座熱情擁抱新經濟的成都,在為這座“機會之城”加冕:成都,都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