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清明上墳有講究:“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到底什麼意思

清明節,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中秋節、中元節、元宵節等節日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一天,人們均會歸鄉祭奠祖先、或者緬懷先烈去掃墓,或者到父母墳前上一炷香,燒一段紙錢,聊表思念之情。

清明祭祀的習俗由來已久,最初源自於上古時期的春秋二祭活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又與“寒食節”文化相結合,從唐朝開始,清明節又吸收了上巳節的內容。到了現代,清明已成為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節日,在中國民間影響較為廣泛。


在農村,清明上墳有講究:“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到底什麼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臨清明,很多人都會想起杜牧的這首詩來。詩中描繪的人們上墳時的悲傷心情,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清明上墳必不可少,清明習俗講究也有很多。尤其是在很多農村地區,這一習俗文化更加濃厚。其中有一句俗語說的是:“前三後四,左五右六”,這與清明上墳到底有何關聯呢?

在一般人看來,清明上墳選在清明節這一天是最好的。另外,我們常常在一些墓碑上看到,墓碑立於清明轂旦,或者清明吉旦。


在農村,清明上墳有講究:“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到底什麼意思


轂是谷字的繁體字,轂旦,是利於穀物生長的好日子,當然指的是清明是晴朗美好的日子,於是轂旦舊時常用於吉日的代稱。而吉旦就更自不必說了,就是吉日的意思。

所以,很多人認為清明這一天上墳是最好的。但是依照老祖宗的講究和習俗,卻並非如此。

老祖宗講究的“前三後四”,意思是說,清明上墳最好選在清明節這天的前三天,或者後四天。也正是很多地方將就的,“清明不上墳”這樣的道理。

之所以選擇前三天,主要有2個原因:1、很多人認為前三天陰間路上不擁擠,去世的親人能夠很快收到冥幣,路上行走安全便捷;2、與“寒食節”有關,古代的寒食節常常在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節是紀念晉國名臣介子推的節日。


在農村,清明上墳有講究:“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到底什麼意思


如果前三天忘記了,或者因為現在很多人打工在城裡,清明節前趕不回來。那麼上墳就可以選擇在清明的後四天。“前三後四”正好對應“七天”之說。

關於“前三後四”的說法,很多地方還有不同的解釋。說的是:前三年的新墳是清明前三天上墳燒紙;如果過了三年,就是老墳了,應該選在清明的後四天燒紙。

除了“前三後四”,民間還有“左五右六”之說。

關於“左五右六”也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在清明那一天一般只燒紙,不為墳墓培土。給墳墓培土的時間,一般選在春分過後的第五天、或者第六天來修墳。


在農村,清明上墳有講究:“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到底什麼意思


另一種說法是,清明上墳燒紙時,一般選擇在早上五、六點鐘,這時候太陽還沒升起來,陰盛陽衰,便於逝者收冥幣。假如太陽出來陽氣會過盛,陰氣太弱,逝者靈魂不敢出來收冥幣。

除此之外,清明上墳還有很多講究:如添土不要過多,因為天氣轉暖,不要讓墳土過厚;如果老人只去世一人,就不能添土,以免去世之人踩著墳頭望伴兒;清明上墳壓紙,謂之換夏衣,只能壓單張的紙,秋祭時換棉衣才能壓多張紙。

如今看來,這些說法都很迷信,但文史君以為這畢竟也是古人留下來的建議和智慧,能遵循還是遵循的好。

讀者們,關於“清明上墳的講究”,大家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