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危險的戰場 譜寫“一院人”最動人的華章

【杏林篇】

堅守本地清零後再戰輸入疫情

為更好地防控疫情,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定點醫院廈大附屬第一醫院杏林院區擴建院區、改造負壓病房,市衛健委從全市各大醫院抽調醫療專家增援。廈大附屬第一醫院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衛健委的具體指導下,由院長王佔祥擔任定點救治醫院院長,對定點救治醫院嚴格落實院長負責下的統一領導、統一管理,確保戰疫工作高效運轉。從1月23日我市首次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例,截至目前,我市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35例,41天內全部治癒出院,實現了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階段性“雙清零”、醫務人員“零感染”,危重症患者100%治癒,無死亡病例。隨著境外人員回國增多,境外輸入病例陸續出現,定點救治醫院醫護人員重新披甲上陣,以更加充沛的精氣神迎接新挑戰,為守護百姓生命安全和健康繼續奮鬥。

在最危险的战场 谱写“一院人”最动人的华章

我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廈門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吳爾婷攝)

廈門網訊 ( 文/廈門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楚燕 陳冬 通訊員 羅超)1月22日,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部接診到1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很快轉至杏林院區隔離治療。1月23日確診為新冠肺炎病例,這是我市首例確診新冠肺炎病例。“真刀真槍”的戰疫在定點救治醫院正式打響。

疫不容辭快速反應精準施策奪先機

在最危险的战场 谱写“一院人”最动人的华章

王佔祥院長(右)部署會診工作。(醫院提供)

在此之前,第一醫院早已提前預判、未雨綢繆。1月15日,在市衛健委參加國家衛健委防控培訓會後,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王佔祥敏銳地意識到,接下來必有一場硬仗,作為戰疫主戰場,一定不能打無準備之仗。他堅持“工作不過夜”,連夜召開會議部署工作,制定防控方案,成立新冠肺炎防控領導小組、工作小組、肺炎診療專家組,人員一一到位,責任落實到人;對疫情監測、預檢分診、應急處置、醫療救治、人員培訓、物資儲備等做了全面部署,全院動員全面防控。緊接著,緊急騰房收治、提前儲備物資、抓緊全院培訓、及時應急演練……各項準備工作科學有序推進,一個“快”字,讓醫院在與新冠病毒的鬥爭中搶佔了先機。

2月4日,廈門市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新領導班子及職能部門全部到位並正式運行。身為領頭羊,王佔祥立即召開緊急工作部署會,次日製定完善了21項制度,精準施策,各項防治相關規章制度迅速得到落實,專家會診機制、患者查房機制等迅速高效運轉起來,形成了“四統一”(即統一領導、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統一協調)的共同戰疫新格局。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市衛健委的指導下,定點救治醫院基建提速,全院緊急行動,4天完成一層負壓病房改造,5天完成兩層負壓病房改造,2月4日,32間負壓病房提前交付使用,大大提升了後續患者接診能力。第一醫院的“超快反應”還體現在診療工作的方方面面:1周改造完成PCR實驗室,為快速診斷打下良好基礎;4小時騰出200餘張床位,為接收全市確診和疑似患者做好充分準備……

第一醫院科學統籌醫療資源,從總院調派精兵強將入駐杏林院區,為定點救治醫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物資保障。定點醫院收治的確診和疑似病例中,有危重症患者、腫瘤患者,也有孕婦、幼兒,第一醫院充分發揮三甲綜合醫院優勢,通過多學科專家會診制度,與定點醫院及全市其他醫院醫務人員攜手救治患者。

疫往無前堅守一線日以繼夜戰病毒

1月25日,時鐘的指針剛過零點,迎來了庚子年的第一天。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院區肺科姚向陽主任,根本無暇關注手機裡的祝福短信。從除夕開始,他把家“安”在了定點醫院,並設置了新的生物鐘。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讓姚向陽身心承受著巨大壓力,每天的睡眠不足5小時。不過,在與愛人、兒子通話之後,看到患者情況逐步好轉,所有的苦與累都神奇般地消失了。

另一位“以醫院為家”的戰友,是姚向陽的同事——杏林院區肺科副主任伍定輝。簡單快速的方便麵,成為他吃飯的首選。“伍醫生,又來病人了!”“伍醫生,病人出現狀況!”用餐時,伍定輝就像消防員一樣,隨時待命。接到緊急任務,他馬上起身,再回到辦公室時,那半碗方便麵早已涼了。

為了打贏這場硬仗,第一醫院總院調派大批骨幹力量支援杏林院區。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史永紅身先士卒,全科第一個在請戰書上簽名。作為一位在呼吸道傳染病防治方面經驗頗豐的主任醫師,他被任命為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每天奔波在防控疫情最前沿,總院、分院兩頭跑。定點醫院快速成立重症醫學科,由總院重症醫學科張民偉主任負責,為危重症救治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感染科副主任吳曉鷺作為市級新冠肺炎醫療核心專家組成員及感染科組長,不僅要參加本院重症患者會診,應邀對外院發熱門診的可疑患者提出診療意見;還不斷關注疫情動態,與省內外同行討論,提出防控建議。大年初二,經點將,吳主任作為首批“三劍客”專家之一進駐杏林院區。

接觸病人最頻繁,工作最瑣碎、最繁重的是護士們。一位護士來回換輸液液體,每天從治療室到病房就要走上100多趟。年輕的護士們說起這次的經歷,感受最深的是:護理新冠肺炎患者不同以往,對護理技術有特殊的要求,還要扮演很多角色——整理病歷、安置病人、記錄醫囑、發藥、抽血、打針、測體溫、量血氧飽和度,為重症病人擦身、洗臉、餵飯、倒大小便,好言好語地哄著因生病鬧脾氣的病人……凡是為了病人,護士們能想到的都做了。由於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手套和護目鏡,平時簡單的動作都變得很難。“為一個病人輸液,剛把針紮上,全身的衣服就都被汗溼透了。我們的衣服每天干了又溼,溼了又幹,反覆不知幾遍。”

一次次,汗水模糊了護目鏡;一次次,從死神手裡奪回生命;一次次,隔著玻璃向外面比出勝利的手勢……連續40多天,堅守在定點救治醫院的醫務工作者披荊斬棘,用專業、敬業和擔當,詮釋著敬畏生命、救死扶傷的醫者初心。而這些醫務工作者,他們其實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同樣有著對疫病的擔憂、對親人的牽掛,但在危難中,黨和人民一聲召喚,他們義無反顧衝上了前線。是責任感,是使命感,是崇高的精神,在默默地激勵著他們。

奮勇抗疫本地病例階段性“雙清零”

3月4日上午,在與新冠肺炎病毒搏鬥了20多天後,64歲的宋阿姨走出了廈門市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向朝夕守護的醫護人員鞠躬道謝。宋阿姨邁出醫院的這一步,意義非同尋常——包括她在內,35例確診的本地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治癒,廈門在這一天,實現了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雙清零”,危重症患者100%治癒,無死亡病例;所有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零感染”,一個不少地全部歸隊。35例患者治癒背後,是醫護人員的堅守。

ICU是疫魔最為張狂的場所,這裡收治的都是極其危重的病患。重症團隊不負重託,嚴守生命最後一道防線,一次又一次擊退了死神,將一位又一位重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36歲的顏先生,1月22日確診後成為廈門市收治的首例確診患者,除夕夜當天病情由重症轉向危重症。經過緊張有序的精準治療和細緻的護理,顏先生終於逐步好轉,並於2月10日治癒出院。

一位67歲的危重症確診患者,患有鼻咽癌,1月30日入院,隨後病情惡化轉入ICU,即使給予高流量氧療,氧合指數仍低下。此時,按照診療常規,氣管插管是首選的救治方式,可患者是腫瘤晚期放療後患者,淋巴細胞非常低,免疫功能低下,氣管插管一旦氣道開放,可能會繼發肺部細菌感染,插管使用的鎮靜劑還可能引起肌無力、譫妄等嚴重併發症。最終,重症團隊打破常規為病人嘗試無創呼吸機,病人氧合逐步改善。為了確認人機配合,重症團隊在病人床邊寸步不離守了3個小時。患者呼吸衰竭緩解了,可是,2月13日-18日,患者危險狀況頻出,乏力、食慾不振、一天七次腹瀉、肝腎損害、氣胸,難題紛至沓來,重症團隊見招拆招,根據病情變化實時調整治療方案。張民偉、姚向陽、徐顥、孫杰等組成的重症團隊科學施治,闖過一道又一道關卡,嚴防死守病毒的入侵。終於,患者的病情逐漸穩定下來,氣胸好轉,肺張開,氧分壓上升了,脫離無創呼吸機,能自己吃飯了。

這35位患者中,有6位尤為特殊——75歲的龔老先生和老伴、弟弟、弟媳、女兒、女婿一家六口先後確診住進了定點醫院隔離病房。一家六口中,龔老先生的病情最重,他本就患有房顫,入院後,醫務人員予以抗病毒、增強免疫等治療。然而,病情仍在發展,2月9日,CT檢查顯示,龔老先生的肺部病變加重。三四天後,氧飽和度下降到88-92,氧合指數掉到120,鼻導管給氧沒辦法維持,開始轉向高流量氧療。“徐顥醫生一直密切觀察我的病情,調整呼吸支持方式,在病情惡化時,就迅速從鼻導管給氧到高流量給氧,佔了救治的先機。中醫也動了不少腦筋,控制好我的腹瀉問題。”龔老先生一再感謝醫務人員。他說,他大學朋友都同他說,“慶幸你是在廈門,廈門醫療技術條件好,值得放心!”出院前,他還特意寫了一首詩,“白衣天使美於仙,吉星長伴鷺島邊,不幸之中遇萬幸,國威黨恩永記心。”感謝白衣天使把生的希望給了他們,感謝黨和政府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

一心夷疫應對境外輸入披甲再上陣

在最危险的战场 谱写“一院人”最动人的华章

ICU張民偉主任(左一)、感染科吳曉鷺副主任(右一)、呼吸科史永紅主任(右二)一起應對重症挑戰。 (醫院提供)

在最危险的战场 谱写“一院人”最动人的华章

楊敏護士和裡面的蘇金花護士打招呼。(廈門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黃少毅攝)

3月18日12時20分,一位32歲的山東籍英國倫敦大學藝術專業留學生,輾轉從倫敦飛抵廈門,入境時主動向機場檢疫人員說明有咳嗽等症狀且發病前14天內在英國曾接觸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廈門機場檢疫人員聯繫120急救車將其送往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隔離治療,3月19日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同日,一位由馬尼拉飛抵廈門的30歲晉江籍男子也被確診。定點救治醫院的白衣戰士們,來不及欣賞嚮往已久的鷺島春光,便再度披甲上陣,毫不猶豫重歸抗疫一線。

截至3月29日24時,廈門市累計報告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0例,戰疫任務日趨繁重。為提升篩查速度,市定點救治醫院進一步優化發熱門診處置流程,在接到市急救中心通知後5分鐘內,後臺就將病人的基本情況發送到發熱門診,2小時內完成掛號、病史採集和體格檢查,並開具血常規、胸部CT和核酸檢測單,完成咽拭子採集和CT、血常規報告等工作。隨後,醫院再根據病人檢測報告結果,啟動院內專家會診,最快4.5小時、平均5小時-6小時內完成整個篩查流程。得益於防疫窗口前移以及發熱門診處置流程優化,將還未出現嚴重症狀的境外輸入患者篩查出來,目前確診的境外輸入病例大都為輕症患者,病情正在慢慢好轉。

市定點救治醫院還加大設備投入,新投入一臺核酸檢測PCR儀,能同時完成多個批次樣本檢測,可做到樣本隨來隨做,最大速度減少標本滯留。廈門市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副院長、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院區院長鄭超說,此前PCR檢測時間需要4小時-6小時,新增的儀器提升了檢測速度,大大縮短了患者等待時間。

市定點救治醫院向來注重醫學人文關懷,及時疏導患者負面情緒。近期,院方進一步充實了發熱門診醫護人員、志願者和安保人員力量配備,確保待排查人員入院後立刻有人對接、有人問診。在救護車下車點到發熱門診入口設有帳篷座椅,發熱門診等待區提供了免費的礦泉水、紙巾、熱水等。每位患者來到發熱門診,醫護人員會為他們分發一份溫馨提示,讓他們瞭解接下來醫院將要做什麼,讓他們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更好地配合篩查。若患者出現焦慮狀況,心理治療師會第一時間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

【武漢篇】

51天以精湛醫術救治武漢患者

仁心仁術,是“一院人”的品格;至誠至善,是“一院人”的精魂。大災大難面前,“一院人”永遠衝在前面。在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戰場上,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勇擔重任,在戰疫領頭羊王佔祥院長的帶領下,提前謀劃,科學防治,為廈門人民生命健康築牢安全防線。在保障本地戰疫的同時,調派18位精兵強將馳援武漢,以精湛醫術守護武漢百姓,以濟世情懷溫暖疫區群眾,在最危險的戰場,譜寫“一院人”最動人的華章。英雄歸來時,鷺島花開正豔。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第一醫院全面恢復診療工作。白衣戰士們短暫休整後,又將與廣大醫務人員一道,踏上為廈門百姓健康保駕護航的征程,前進,再前進!

在最危险的战场 谱写“一院人”最动人的华章

馳援武漢的“一院人”圓滿完成任務,平安歸來。

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是廈門醫療隊的主戰場。2月9日,以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樂家振為隊長的廈門醫療隊一隊接管同濟醫院光谷院區E3-10重症病區,一隊有16人來自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這裡,第一醫院的4位醫療骨幹充分發揮各自在重症、呼吸、感染、院感等領域的專業特長,全力救治患者,保障醫患安全。而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心內科、呼吸科、神經內科、藥學、護理等眾多領域的專家,通過遠程會診為前線診治提供寶貴建議,進一步保障了救治效果。

3月30日,廈門醫療隊支援武漢的第51天,光谷院區的患者全部清零,據瞭解,廈門醫療一隊累計收治患者106人,96人治癒出院,轉至重症監護室3人,轉院5人。

敏銳預判及時處置防止病情急劇惡化

在最危险的战场 谱写“一院人”最动人的华章

樂家振副院長幫隊員穿隔離衣。

在最危险的战场 谱写“一院人”最动人的华章

醫護人員與患者一起鼓勁加油。

人缺氧時,往往會表現出氣喘、呼吸困難。長期在重症醫學科歷練的陳菁醫生敏銳地發現,有些新冠肺炎患者氣喘、呼吸困難等症狀不明顯,實際上低氧血癥已經很嚴重。此時,如果未能及時發現患者缺氧嚴重程度並及時糾正,病情很容易急劇惡化。因此,早期發現處理患者缺氧,對減緩病情惡化、降低病死率有著重要意義。一天夜間巡查,陳菁注意到一位剛入院的75歲老太嗜睡、咳嗽費力,雖然沒有明顯的氣喘、呼吸困難,他還是立即給予心電監護,發現指脈氧飽和度只有80%,心率很快,說明嚴重缺氧。他立即給老太上呼吸機,翻身拍背排痰2個多小時,其氧飽和度上升到92%。老太還有腎衰、心衰等多臟器衰竭,陳菁連夜聯繫轉ICU進一步腎替代治療,老太終於轉危為安。

呼吸內科的馬愛平副主任醫師畢業於北京協和醫院,科室報名馳援武漢時,她剛結婚登記不久,在東北第一次見公公婆婆。看到動員令,她立馬報名趕回廈門。馬愛平說,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她在治療病人的同時,也被患者感動。第一次查房時,一位患者胸悶氣喘症狀很明顯,說有些藥吃完了要再開一些,邊說邊費力地打開抽屜,想把藥盒拿給馬愛平看。患者渾身乏力,顫巍巍地舉起藥盒。馬愛平護目鏡起霧看不清楚,探身過去想湊近一點。但是患者擺擺手,示意她不要靠太近,“擔心會把病毒傳染給醫生。”病房裡的患者知道馬愛平是從廈門來支援的,都非常感激,每次她離開病房時,患者們都會說:“謝謝馬醫生。”

感染科鄭彩霞醫生馳援武漢前夜,5歲的兒子問她去幹什麼。她說:“媽媽去殺病毒,病毒殺光了就不用一直戴口罩,可以出去玩兒。”不過,鄭彩霞支援武漢的事一直瞞著父母,截至目前,父母仍被矇在鼓裡,不知道她支援武漢。 “主要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平時視頻時,因為不在家裡,為了不讓媽媽起疑心,就告訴她現在醫院統一安排相關醫務人員住酒店。怕被發現,發朋友圈也屏蔽了父母!”鄭彩霞說。 “明天回到廈門時再給爸媽發信息,說武漢轉了一圈回到廈門了!”3月30日,鄭彩霞同記者說。

在武漢,除了進入隔離病房給患者提供治療,鄭彩霞還發揮自己的優勢協助指導隊友做好自我防護。“出發前忐忑,出發後堅定。病區很多患者病情好轉,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鄭彩霞說。

院感事關醫患安全,來不得半點馬虎。感染管理部黃輝萍主任醫師作為院感專家,耐心指導防護服穿脫及院感流程,比如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處置流程、開窗問題、空氣消毒記錄、用膠布粘防護服與護目鏡易致缺氧問題等。為了保障隊員們的健康,她建立起一套完整便捷的體溫及健康狀況雲監測及上報方案,每日開展隊員健康監測並登記。她多次陪同協助第一次進入隔離病區的醫護人員完成防護用品穿脫流程,同進同出,為戰友撐起保護傘。

溫暖守護精心護理患者獲信賴與好評

在最危险的战场 谱写“一院人”最动人的华章

給患者抽血。

廈門醫療隊一隊接管的重症病區設置床位50張,收治的均為危重症、重症患者。一隊憑著高效的工作、規範的管理、有力的救治、精心的護理,獲WHO、國家衛健委、同濟醫院專家點贊。其中,護理團隊功不可沒。這些患者的護理不同於普通患者,任務重、難度高。第一醫院派出一支實力強勁的護理團隊加入一隊,其中包括多名重症護理專家,為患者提供專業的精細護理,頗受患者信賴和好評。

抵達武漢不到30個小時,醫護人員就進駐病區,開始隔離病房的工作。因護理工作銜接得又快又好,一隊得到同濟醫院護理部專家的表揚。當時同批入駐光谷院區的,唯有廈門醫療隊一隊獲稱讚,所有護理人員內心深感驕傲,“我們替廈門爭光了。”

帶著這份驕傲,護理人員全身心投入繁重的工作當中。一位危重症老人沒胃口,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陳如福細心地發現老人連續幾天沒吃幾口飯,僅靠靜脈輸入營養液維持,他把自己的營養奶粉帶入病房送給老人,幫他泡著喝。值班時,陳如福碰到一位患者血氧飽和度突然降到33%,情況十分危急。他立馬熟練地和組員一起,抬高床頭、翻身拍背、使用無創呼吸機輔助患者呼吸,開展調整無創呼吸機參數、調高氧濃度、利尿、安撫患者情緒等一系列搶救措施後,患者血氧飽和度慢慢升到95%。

有一天,鄭金全護士在給一位老伯做密閉式吸痰、翻身拍背等護理時,老伯大便了,鄭金全和同事一道為阿伯換護理墊,清理大小便。可是,剛換好尿墊,老伯又大便了,他們只好重來一次。幾個人彎著腰耐心更換、清理,差不多用了30分鐘才搞定。結束時,鄭金全的腰都直不起來了。

在第一醫院神經重症病房工作多年的李發銀,經常護理留置股動脈鞘和微導管的患者,在此次馳援武漢過程中,他豐富的護理經驗派上了用場,胸腔穿刺傷口護理、膀胱造瘻護理、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通氣護理、深靜脈置管護理、胃管護理都不在話下。每次從隔離區到緩衝區,一層層小心脫下防護裝備,李發銀感覺自己像癟了的氣球,四肢痠痛,脫水嚴重。他開玩笑地說:“這一連幾個小時的特護班,我可能瘦了5斤。”

在這個重症病區,護士是離病人最近的人。病重的老人不肯吃飯,護士就像哄小孩似的鼓勵他再吃一口;患者行動不便,護士就幫他們翻身拍背、更換尿布。在隔離病房,護士們每天都穿著好幾層防護設備,臉頰佈滿傷痕,感受過缺氧帶來的頭暈或噁心,一低頭汗水便唰唰地流下來。但是,再累再苦,護理人員也不忘將溫暖帶給病人,他們把鼓勵的話語寫在紙條中放在病人的盒飯上,為病人準備生日驚喜,陪病人聊天紓解苦悶,日日夜夜與他們並肩戰疫。

全副武裝奮戰在凌晨四點的金銀潭

在最危险的战场 谱写“一院人”最动人的华章

1月26日,大年初二,本是闔家團聚的日子,我市首批17名白衣戰士,帶著使命,帶著責任,帶著全市人民的重託,火速集結,整裝待發。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龔華峰、呼吸內科主管護師趙貫金便在其中。次日,他們隨首批福建醫療隊出征湖北,奔赴抗疫最前線——金銀潭醫院。

“我見過凌晨四點武漢的樣子,也看到了凌晨四點金銀潭的樣子。零攝氏度的氣溫是那麼‘凍人’,病房裡一切呼吸都那麼平靜,病毒卻還是不乖地到處遊蕩。”剛到武漢不久,龔華峰在朋友圈裡發佈了這樣一條信息。

龔華峰是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的護理骨幹,ECMO小組成員。他在重症戰場上奮戰多年,有著豐富的重症護理經驗。在金銀潭醫院,他開啟了一個又一個4小時的“悶罐”工作。為了避免戴防護用品造成壓瘡,他在額頭、鼻樑、兩側臉頰以及耳後都貼上了輸液貼,然而每到交接班時,仍感覺各處受壓部位生疼。2月份的武漢天氣寒冷,龔華峰戴了3層手套的手凍得不聽使喚,加上經常要洗手,經受消毒液冰冷的刺激,雙手時常失去知覺。

一位患者整天悶悶不樂,龔華峰嘗試著跟她溝通,患者終於向他敞開心扉。原來,她全家都被感染了,爸爸1月底走了,媽媽在協和醫院住院,她本來在照顧媽媽,如今自己也確診被送到金銀潭醫院。聽著她含淚講述,龔華峰強忍心中酸楚,跟她聊一些開心的事,幫她轉移注意力。最後,這名患者表示自己會堅強面對,“等到疫情結束,要到廈門玩。”龔華峰和她約好,“待你來到廈門,一定做你的導遊!”這位患者還專門為福建醫療隊畫了一幅畫,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

趙貫金畢業於武漢大學醫學院,此次支援武漢的消息傳出,他第一時間報名參加。抵達武漢後,他主動承擔起危重病人的護理工作。在金銀潭醫院,他不僅要隨時關注病人生命徵變化,還要承擔病人大小便、口護、鼻飼、翻身等基礎護理工作。人手緊缺,原先護工乾的活兒,像拖地板、更換床單、餐食護理、處理垃圾等,趙貫金也承擔下來。他因此被同事們稱為“死幹活的”。每天,趙貫金穿著嚴實不透氣的防護服,連續幾個小時做下來,裡面的衣服溼透透,內層口罩被汗水浸透,每次呼吸都和著汗水。下班回酒店洗刷完,他累得連話都講不出,躺在床上才感到手部火辣辣的痛。由於長期戴著口罩、眼罩,趙貫金的鼻子被壓傷了,戴上眼罩、面屏後頭部也感到壓痛。隊友們勸他先撤出,但趙貫金還是謝絕了。他告訴自己,“咬緊牙憋著,讓自己忙碌起來,暫時忘掉傷痛,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到底。”

【鏈接】

全面恢復診療

多學科聯合手術吹響復工號角

在最危险的战场 谱写“一院人”最动人的华章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門診已全面恢復診療工作。

戰疫特殊時期,醫院診療工作受到影響,而一些疾病的診治不能等、不能拖。近日,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做好防護的基礎上,多學科聯合開展高難度腫瘤手術,吹響復工號角。目前,第一醫院已全面恢復診療工作,為確保患者安全,實行預約就診、預檢分診前移,嚴格落實“一醫一患一診室”,各種手術也陸續正常開展,以滿足廣大百姓日常診療需求。

近日,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姜傑教授、於修義主任、耿國軍副主任團隊在心外科單忠貴主任、體外循環朱狀輝副主任醫師、麻醉手術科陳振毅主任、林紹立主任醫師、重症醫學科寧耀貴副主任、感染科薛秀蘭主任醫師、心內科、輸血科等相關科室和醫務人員的全力配合下,完成了廈門首例體外循環下局部晚期肺癌根治性切除術,併成功治癒圍手術期應激反應、心功能不全、房顫、肝功能嚴重損害、腎功能不全、嚴重肺部感染等多項術後併發症。患者陳伯今年64歲,患有中分化鱗狀細胞癌,因其長在左肺門的腫瘤不僅侵犯左主支氣管,還侵犯了左肺動脈幹,甚至極有可能侵犯到心臟。肺動脈幹是心臟向肺輸送血液的最主要大血管,一旦破裂,人會在極短時間內大出血致死,在肺動脈幹上動手術的風險不言而喻。多學科討論決定,在體外循環支持下,行胸部正中切口下左側中央型肺癌根治術,心包內結紮左肺動脈幹,術中由麻醉科與心外科體外循環團隊聯合提供支持,術後ICU團隊提供保障。在多學科的全力配合下,順利切除腫瘤,並闖過了腎功能、心功能不全等一個一個的難關,患者將於今日康復出院,體現了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強大的多學科綜合救治水平。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的邢金春教授團隊除聯合普外科張思宇教授團隊完成一例高難度腹腔+腹膜後腫瘤切除的病例。患者是一位56歲的女性,曾因神經內分泌腫瘤脾轉移、腎轉移做過兩次手術。該患者輾轉北京、廣州等多家頂級醫院,3年前,該患者複查發現胃胰間隙及左腎外側兩處可疑病灶,規律複查發現兩處病灶均有逐漸增大的趨勢,今年更是達到了2.0釐米、2.9釐米,很可能是腫瘤復發。為了根治腫瘤,並保留左腎功能,患者四處求醫,均被告知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在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邢金春教授團隊不懼艱險、勇於挑戰,為該患者實施高難度腫瘤切除術,吹響了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有序復工”的號角。

據悉,隨著疫情形勢好轉,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已全面恢復診療工作,保障市民就診需求。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將預檢分診從原來的門急診大廳前移到醫院入口處,工作人員逐個對進入院區的人員進行體溫測量,詳細詢問流行病學史和接觸史,確認正常後才會放行。為確保有序就診,第一醫院在門診收費處加貼了等候線提示標識,提醒就診市民保持一定間距。目前,第一醫院全面恢復診療工作,門診號源全部放開,急診和發熱門診24小時開診,重點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為了給患者提供安全有序的就醫環境,第一醫院實行全預約就診服務,倡導患者分時段掛號,按預約時間就診。醫院嚴格落實“一醫一患一診室”,確保患者就醫安全。

展開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