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的興起之戰——為爭奪地中海控制權而爆發的布匿戰爭

在歷史的長河中,戰爭與發展始終處於中心位置,任何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他的發展史和奮鬥史都伴隨著漫長和殘酷的戰爭,也伴隨著普通民眾的苦難史,正如古詩所講: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從奴隸社會到民國時期,在中國歷史發生的戰爭數不勝數,比較著名的有逐鹿之戰,奠定了華夏民族的基礎,有牧野之戰,奠定了周朝800年江山,有長平之戰,奠定了秦朝大一統的基業,有垓下之戰,結束了楚漢之爭,漢朝統一天下。

其他的經典戰役還有很多,這些戰爭,一方面給普通民眾帶來災難,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發展,促進了各項技術的進步。

歷史上的中國戰爭不斷,世界歷史上,也是戰爭不斷,這些戰爭同樣為文明古國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古羅馬共和國的布匿戰爭,這場戰爭是古羅馬與迦太基爭奪西西里,爭奪地中海整個西部統治權的戰爭,先後發生了三次,最終以古羅馬共和國獲勝結束。

古羅馬的興起之戰——為爭奪地中海控制權而爆發的布匿戰爭

戰爭的勝利,也使得古羅馬成為了地中海地區唯一的霸主,成為了世界上最為璀璨的文明之一。因為羅馬人把迦太基人稱為布匿人,所以在古羅馬歷史上,把這場歷時百餘年的爭霸戰爭稱為布匿戰爭。

對西方歷史學家、乃至世界歷史學家來說,布匿戰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不僅奠定了古羅馬共和國的霸主地位,更是奴隸制社會時期軍事發展史上的重要戰爭,對布匿戰爭的研究從未中斷,大家都想搞清楚,為什麼新生的羅馬帝國能夠在布匿戰爭中取得最終的勝利呢?

一、複雜多樣的軍事局面,古羅馬與迦太基為搶奪地中海西部沿岸的霸權,自此拉開了布匿戰爭的開端

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古羅馬共和國和古迦太基之間為爭奪地中海西部沿岸的霸權,先後發生了三次戰爭,這三次戰爭均以古羅馬共和國獲勝結束,最終迦太基滅國,古羅馬共和國徹底掌握了地中海西部霸權,統治了西方,這就是世界古代歷史上的布匿戰爭。

古羅馬的興起之戰——為爭奪地中海控制權而爆發的布匿戰爭

關於布匿戰爭發生的原因,在史學家之中流行著不同的說法,但是各種說法的根源都源於對於地中海的控制權,源於古羅馬共和國和迦太基對於西西里的爭奪,源於古羅馬共和國對迦太基軍事霸權的挑戰。

按照史學界中流傳最為經典的原因來看,當時佔據錫臘庫扎的統治者希厄倫二世希望能夠奪回被錫臘庫扎佔據的西西里的墨薩那城,分別向當時的奴隸社會軍事強國古羅馬和迦太基發出了求援信號,接到求援的古羅馬和迦太基分別察覺到,這是一次佔據西西里地區,制霸地中海沿岸的絕佳時機,就紛紛派兵援助。

等到雙方到達戰場後,才發現了彼此的存在,為了獨佔西西里地區,古羅馬和迦太基不出意外的發生了衝突,小衝突變成了大沖突,大沖突變成了戰鬥,戰鬥又逐步發展成為戰爭,最終拉開了斷斷續續百餘年的布匿戰爭的序幕。

二、羅馬帝以強悍的軍事實力、不屈不撓的精神,最終贏得了布匿戰爭的勝利,獲得了地中海西部沿岸的霸權,徹底把地中海變成了古羅馬的“洗澡盆”

在布匿戰爭持續的百餘年時間裡,古羅馬和迦太基有過激烈的戰鬥,也有過短暫的和平。通過戰爭,古羅馬共和國學會了航海,發展了自己的海軍和海上陸戰隊,而迦太基也通過戰爭發展了自己的軍事鬥爭理論,並且誕生了軍事指揮奇才漢尼拔。

但是縱觀這百餘年的布匿戰爭,古羅馬雖然被迦太基反覆蹂躪過,卻一直沒有屈服,反而是通過自己的不折不撓,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頑強意志取得了全部三場戰爭的最終勝利,並且通過第三次布匿戰爭,徹底滅亡了迦太基,霸佔了整個地中海沿岸,徹底把地中海變成了古羅馬的內海,被後人成為羅馬帝國的洗澡盆。

古羅馬的興起之戰——為爭奪地中海控制權而爆發的布匿戰爭

那麼古羅馬共和國面對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實力都強於自己的迦太基是如何取得勝利的呢?決定布匿戰爭走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就是兵員實力方面的因素。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時,古羅馬共和國已經經過了接近兩個世紀的戰火考驗,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每位羅馬公民都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戰士。

並且古羅馬在這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戰爭中,勝多負少,且失敗的都是無關緊要的戰爭,古羅馬公民都在戰爭中迅速成長,並且享受到了戰爭帶來的巨大紅利,按照中國的古話來講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參戰熱情高漲,民心可用。

但是迦太基在當時採取的主要是僱傭兵制度,對於能夠輕鬆取得勝利的戰爭都趨之若鶩,但是對艱苦卓絕的戰爭都存有避戰心理,雙方尚未交鋒,在兵員心理上,古羅馬共和國已經先勝一籌。

第二就是領導層的戰鬥意志和決心。就如上文分析的那樣,持續了兩個多世紀的戰爭,讓古羅馬共和國的普通公民享受到了紅利,使得古羅馬共和國的領導層具有強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古羅馬的興起之戰——為爭奪地中海控制權而爆發的布匿戰爭

同時古羅馬共和國的領導層,更是對戰爭有著強烈的追求和渴望。根據史料分析,當時的古羅馬共和國領導層,對於是否立即和地中海軍事強國迦太基開戰,存有爭議。

於是將這一重大決斷提交到羅馬百人隊進行表決,通過這種方式來判斷羅馬公民對於戰爭的態度,結果是百人隊迅速做出了判斷,通過了與迦太基交戰的決議,並且派出遠征軍遠赴西西里與迦太基開展,爭奪西西里的控制權。

這種領導層的戰鬥意志和決心,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體現的更加明顯,當時面對迦太基的著名將領漢尼拔的進攻,羅馬人不僅沒有屈服,反而是形成了全國動員的局面,從上到下,齊心協力,屢敗屢戰,先後動員了20多個軍團參加戰鬥,兵力達到10萬多人,當時整個羅馬的公民人數才剛剛13.7萬人。

反觀迦太基則與之相反,高層領導間相互勾心鬥角,漢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取得了很多驕人戰績,但是國內領導層對於漢尼拔的態度是愛恨交織,既怕他會徹底滅亡羅馬,仗勢欺人;又怕他孤軍深入,導致滅亡。

古羅馬的興起之戰——為爭奪地中海控制權而爆發的布匿戰爭

所以對他的支援上就猶豫不決,在最好的增兵機會上沒有及時增派援軍,又在急需援軍救援的時候,派出的援軍被羅馬全殲,從而導致了漢尼拔的徹底失敗,也喪失了取得勝利的最後良機。

三、持續百年的布匿戰爭,使古羅馬人們的創新精神迅速發展起來,並形成了先進的文化氛圍,致使古羅馬越戰越勇、越戰越強

在整個布匿戰爭期間,羅馬帝國所展現出來的不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社會現象,反而是越戰越勇,越戰越強的軍事精神。羅馬在戰爭中迅速成長成了一個強大帝國。不管是精神層面,還是文化氛圍在戰爭中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首先是古羅馬共和國在戰爭中迅速發展起來的創新精神。作為傳統的陸戰強國,古羅馬共和國在介入西西里戰爭時,就充分做好了與迦太基開戰的鬥爭準備,並迅速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但是面對迦太基強大的海上封鎖和打擊,羅馬人卻無能為力,這也導致了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雖然古羅馬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沒有摧毀迦太基的經濟基礎和軍事實力。

古羅馬的興起之戰——為爭奪地中海控制權而爆發的布匿戰爭

羅馬人深刻的總結了這次戰爭的經驗教訓,並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發展海上戰鬥力上,通過吸收西西里地區先進的海上文化,並結合自身陸戰能力強的特點,創造性的發展了海戰吊艙技術,通過吊艙,將船員投送到迦太基的戰船上,形成白刃戰,從而在海戰上壓制了迦太基,為第二次布匿戰爭奠定了基礎。自此創新精神不斷的昇華,也為以後羅馬帝國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血液。

第二就是古羅馬共和國在戰爭中形成了先進的文化氛圍。古羅馬共和國經歷的長達兩個世紀的戰爭,使得全國上下都形成了敢戰好戰,一心為戰的濃厚氛圍,就如上文所講,不僅高層領導喜歡戰爭、擁抱戰爭,全體公民也是如此。

戰爭不僅僅帶來大量的土地和奴隸,更帶來了身份地位的提升,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古羅馬誕生了第一塊海外殖民地,通過設立海外殖民地行政官和大法官,眾多在戰爭中脫穎而出的公民實現了身份的轉換,成為了更高的領導層,解決了國內的內部矛盾。

古羅馬的興起之戰——為爭奪地中海控制權而爆發的布匿戰爭

反觀迦太基,則因為政治經濟和軍事兩個權利階層相互制衡,甚至相互掣肘,導致不能形成合力,無法完成全力應對戰爭,最終滅國。

持續一百多年的布匿戰爭終於在公元前146年結束了,最終的結果是迦太基滅國,古羅馬共和國完全佔據了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大一統的強國。

但是這場百年戰爭帶給人們的思考從來沒有結束,眾多的歷史學家分析這場戰爭,企圖總結出文化、經濟、戰術運用等各個方面對於戰爭勝利的影響,並發表了眾多觀點新穎的文章,但是戰爭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歷史無法假設,更無法重來,古羅馬共和國的榮光更是無法複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