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因伍子胥一人亡,又因申包胥一人兴:谁说忠义不能两全

楚国因伍子胥一人亡,又因申包胥一人兴:谁说忠义不能两全

在春秋战国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里,有这样的一个人,利益的诱惑下没有出卖朋友,却能在祖国危难存亡时挺身而出。他完美地阐释了什么叫做忠义双全和公私分明,自始至终保持着他的忠贞和执着。他的故事犹如长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时代,更照亮了中国历史。

他的名字是申包胥。


楚国因伍子胥一人亡,又因申包胥一人兴:谁说忠义不能两全

楚国大夫申包胥


1

申包胥在楚平王时官居大夫。楚平王早年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息民五年,国力日强。后来却重用佞臣,贪恋女色,以致于骨肉相残,滥杀忠臣,把楚国引向歧途。

佞臣费无忌是这一场祸乱的根源。他作为少傅因不受太子建重用,转而去博楚平王的欢心。他利用为太子建迎娶秦公主的机会,偷梁换柱,挑唆平王将公主孟嬴据为己有,事后又阴谋陷害太子建与太傅伍奢。

费无忌先是劝说平王把太子建发配到成父守边,再谗言说太子建心生怨恨同太傅伍奢谋反,并企图将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子胥一并杀害。

伍尚死忠与伍奢赴死,伍子胥却出逃并立志为父兄报仇。他辗转多国,历经16载,终在吴王阖闾的支持下,攻破楚国,得报父兄大仇。

世人只知道伍子胥的执着和坚毅,却不清楚申包胥在事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在伍子胥逃亡途中,遇到的不是申包胥,可能那一段历史就要改写了。

费无忌谋害伍奢父子之后,忌怕伍子胥报复,重金着人捉拿他。伍子胥在逃往睢阳的途中,遇到了他的好友申包胥。

申包胥知道伍子胥一家的悲惨遭遇,最开始还是劝慰道:"平王虽无道,毕竟是君主,做臣子的,怎么能怨恨君主呢?"伍子胥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我定要投奔别国,借兵灭楚,才能解我心头之恨!"


楚国因伍子胥一人亡,又因申包胥一人兴:谁说忠义不能两全

伍子胥鞭尸报仇


申包胥非常同情和理解伍子胥的心情,于是说:"我要是劝你向楚国报仇,就是对国不忠。要是规劝你放弃仇恨不报,又是害你不孝,你走吧。望你好自为之。"

申包胥在分手时说:"为了我们朋友的交情,我决不会把你的行踪告诉任何人。可是我也要告诉你,你既然能灭亡楚国,我就一定能保存楚国。"于是,本为挚友的两个人带着各自的信念分道扬镳,开始演绎了他们精彩的历史传奇。

2

昭王十年,隐忍16年的伍子胥终于等来了复仇那一刻。吴国联合唐、蔡两国共同出兵,以伍子胥、孙武等为将,连战连胜,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伍子胥对已故楚平王"鞭尸"泄愤,楚国处于危难之中。

申包胥好言劝说伍子胥收兵,但是伍子胥却仍然没有收敛,吴兵仍在楚国肆虐。见劝诫不成,申包胥只好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兴楚"的誓言。经过一番审时度势,他选择了去秦国求助。于是在秦都有了那场史上著名的"哭秦庭"。

史书记载,申包胥"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跖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


楚国因伍子胥一人亡,又因申包胥一人兴:谁说忠义不能两全

申包胥哭秦庭


一开始秦哀公没有答应出兵,只是把他安排在宾馆安歇,申包胥便在秦宫墙外恸哭,一连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人近乎奄奄一息。

最终申包胥的忠诚与坚毅打动了秦哀公,哀公亲赋《无衣》派兵救楚, 就是《诗经》中那首非常著名的诗,描写的是秦国军队准备投入战斗的情形,表示我们即将同仇敌忾,并肩作战。

申包胥带着秦国战车五百乘回国,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家内乱而退兵,楚国终于成功复兴。

3

申包胥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兴楚"的誓言。楚昭王论功行赏,认为申包胥忠勇可嘉,准备"封之以荆五千户"。

即使立下了这样显赫的功绩,申包胥却认为自己的作为只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他以"非为身、非为名、非卖勇"婉拒了昭王的赏赐,带着家人不知所踪。昭王使人求之不得,只好用旌表其闾为"忠臣之门"。


楚国因伍子胥一人亡,又因申包胥一人兴:谁说忠义不能两全

战国诸侯形势


最后还必须要提的是,申包胥虽然"逃赏"而去,但是并没有忘记自己对楚国的忠诚,在近三十年之后,年迈的他仍然为了国家再度复出。他不辞辛劳出使越国,使越王勾践坚定了伐吴的决心,并教给勾践了智、仁、勇三策,为越国灭吴做出了贡献。

当好友伍子胥言"我必覆楚"时,申包胥则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他没有阻止伍子胥实现他的"义",而是去践行一个他自己的"义"——对国家的忠诚。

在那个"礼乐崩坏"时代,申包胥耽于情而忠于国,为国家竭忠尽智却又淡泊名利,为后人千古传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