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祕藏江源數十年

看了昨天的推文,

有不少小夥伴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張浩是如何得到《寒食帖》的,

彆著急,答案都在這篇文章裡啦~

《寒食帖》秘藏江源數十年

《寒食帖》誕生後不久,即為崇州先賢張浩所得。當時張浩於河南永安縣作縣令,離蘇東坡的貶謫地黃州並不很遠。

張浩,宋時蜀州江源人。宋時蜀州江源,即今日崇州江源。張浩可謂名門之後,他的爺爺張中理,學識宏富,為著名史學家司馬光、鐵面御史趙抃所推重,曾任過將作監、主簿之職。

他的父親張公裕,是宋仁宗時進士,曾作太常禮院的副長官。張公裕任職太常禮院時,與同在太常禮院任職的書法家李公擇關係友善。而李公擇是著名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的舅舅。張浩進京見父時,也拜見了李公擇。因其此,張浩也就認識了黃庭堅,並結為好友。

《寒食帖》秘藏江源數十年

黃庭堅

在科舉興盛的時代,一門之中只要有一個進士,家族便會因此門楣光耀、享譽一方。而張浩之家,除他的父親張公裕是進士外,他的伯父張公謹是進士,他的堂兄張琛也是進士。就是張浩本人,大約也高中進士。故而江源張氏家族,不僅在蜀州,就是在整個四川地域,也稱得上是望族。張浩大約因進士,而被任命為河南永安縣令。

《寒食帖》秘藏江源數十年

張家是書香之家,有收藏名人墨寶的傳統。張浩的爺爺張中理收藏有趙抃的字,他的父親張公裕更了不得,收藏有宋仁宗的飛白書。耳濡目染,所以張浩也對名人墨寶情有獨鍾。宋之時,書法最佳者有四大家:蘇黃米蔡。排名第一者為蘇東坡,排名第二者為黃庭堅。所以張浩收藏蘇東坡的《寒食帖》便不足為奇。

(橫屏觀看 效果更佳)

《寒食帖》秘藏江源數十年

張浩是如何得到《寒食帖》的?

今天資料有限,已難以確考。

不過,細推來,

大約有兩種情況不能排除。

一是蘇東坡贈送。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蘇東坡是天上的星斗,張浩即使坐上火箭也靠不攏。其實,當時的情況並非如此。張浩與蘇東坡都屬名士,又都是四川人。若張浩帶著一份真誠從永安出發到黃州來看蘇東坡,一生都懷真性情的蘇東坡一定會感動得“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贈一幅字,算個啥?

二是張浩花錢購置。蘇東坡的字在其生前即有市場。他在做翰林學士的時候,其短籤即被人10斤羊肉一張搜求,有多少,收多少。駙馬王詵是他的朋友,為收集他的字竟花錢無數。但蘇東坡不是財迷,所以他並不因自己的字值錢而惜墨如金。相反,他依然我行我素,寫的字常隨寫隨丟,以致許多精品都是朋友們從垃圾箱裡尋出。他在黃州期間所寫的名作“黃泥坂詞”,就是這樣被發現的。有一次王詵寫信給他說:“近來若有所作,是否可以送我,免得我再花錢。”當然,王詵是給他開玩笑。因為這位駙馬爺是個不差錢的主。滿天下都在搜求蘇東坡的字,張浩花錢購置,自是情理之中。

《寒食帖》秘藏江源數十年

張浩在得到《寒食帖》後,做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讓《寒食帖》更光彩照人。張浩家學深厚,自然也是個高級藏家。所以他在獲得《寒食帖》後,不是簡單的一藏了事,而是利用朋友的關係去找黃庭堅為《寒食帖》題跋。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鼻祖,著名的書法家,又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無論哪一個名頭,都會讓《寒食帖》再添光彩。更為重要的是,張浩父親張公裕收藏的宋仁宗飛白書,也是由黃庭堅題跋。

1100年,張浩在離蜀州不遠的青神找到了黃庭堅。老朋友相見,自然分外親熱。然而不待寒暄,張浩便說明來意,同時呈上《寒食帖》。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見蘇東坡的字可謂多也。但他一見《寒食帖》,竟是兩眼發亮,認為這是蘇東坡精品中的精品,所以不待張浩吩附,便忍不住揮筆題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寒食帖》秘藏江源數十年

黃庭堅之跋,對蘇東坡的詩與書法皆推崇至極。因其也是書法大家,所以其題跋氣酣筆健,精紗絕倫,與蘇軾之《寒食帖》,可謂珠聯璧合。張浩見之,大喜過望。從此藏於蜀州江源張家老屋善頌堂,秘不示人。可能由於張浩大喜過望,不待黃庭堅靜下心來,便離開了青神的緣故,所以黃庭堅竟來不及將自己的題跋記下來,以致在黃庭堅的集子中,找不到這個題跋。因其此,世間不知有《寒食帖》;或知其有《寒食帖》,不知其有如此的大雅風韻。

《寒食帖》秘藏江源數十年

數十年後,張浩族孫張季長於善頌堂得見《寒食帖》,驚謂為“絕代之珍”。張季長於宋孝宗隆興元年進士及第,為南宋著名學者,長時間於朝中為官,任秘書省正字,管理國家圖書典籍及參與編修國史的工作,其所見書法珍品不可謂不多,但於《寒食帖》卻是情有獨鍾,於是專為其題跋,述其來由,贊其精妙。文曰:“東坡老仙三詩,先世舊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嘗謁山谷於眉之青神,有攜行書帖,山谷接跋其後。此詩其一也。老仙文高筆妙,粲若霄漢雲霞之麗,山谷又發揚蹈厲之,可為絕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禮院官中秘書,與李常公擇為僚。山谷母夫人,公擇女弟也。山谷與永安帖自言,識先禮院於公擇舅坐上,由是與永安遊好。有先禮院所藏昭陵御飛白記及曾叔祖盧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諸跋世不盡見,此跋尤恢奇。因詳著卷後。永安為河南屬邑。伯祖嘗為之宰雲。三晉張縯季長甫。”

宋淳熙四年(1177年),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離任四川時遊蜀,張季長專門邀其至江源善頌堂家中。據范成大在其《吳船錄》中說,他在善頌堂看到了“季長之族祖浩藏仁宗飛白書”。范成大此行很有可能也欣賞到了《寒食帖》。

《寒食帖》秘藏江源數十年

《寒食帖》就這樣在張家人的精心呵護下,在蜀州江源善頌堂的花香竹影裡度過了數十年的美好時光。

圖/肖俊、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