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要到了,你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嗎


寒食、清明要到了,你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嗎


關於寒食習俗的詩句,最著名的一篇是唐朝詩人韓翃寫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清明要到了,你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嗎


關於清明節的詩句,最著名的一篇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農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兩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因時間上和清明節接近,並受其影響,因此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清明要到了,你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嗎


寒食和清明有什麼區別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是郊遊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總稱“三冥節”,有城隍出巡的儀式。

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現在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地區叫寒食節,但過節卻是在清明這天。墾利地方自清明節前三日算起,稱“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為清明,人們於這四天內掃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又稱清明節為“鬼門關節”。

寒食、清明要到了,你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嗎


功能不同

在清明節到來之際,寒食節也相隨而至。現在,有些人把寒食與清明混為一談,實際上是不對的。因為兩者一個是農耕節氣,一個是民俗節日,本來就不是一碼事。清明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公曆四月四、五日前後。寒食是一個民俗節日,起源於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寧被燒死山西介休的綿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兩者一是農耕節氣,一是典故民俗,本是兩碼事;但兩節時間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並稱的說法。

寒食、清明要到了,你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嗎


文化內涵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寒食、清明要到了,你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嗎


清明節的來歷和發展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 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 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 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寒食、清明要到了,你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嗎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 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 ,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 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 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 ,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 不過的一個詞。

地球公轉一週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後每運行15度有 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於閏年的原因,所 以會相差兩天。

寒食、清明要到了,你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嗎


農曆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曆,它還結合了陰曆,即以月相29.5天為 週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因為陰曆紀月推算節氣所在具體時間需要準確 的天文知識和數學知識,所以,以前的歷書所載各個節氣發生的時間是要由國家頒佈的( 如立春精確到年月日時分秒),而且,不同的時代推算的規則有所不同,《清史稿·時憲 志》就用很長的篇幅和很多圖形公式來說明當時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講農曆中節氣的設置 規律往往只是確定月首為節氣,月中為中氣,兩個節氣間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 依據,節氣歌也是一般人掌握節氣規律的必學知識。稍微複雜一點的推算是習慣上以上一 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陽最低的時候)過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曆計算就簡 單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 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

在古人的觀念裡,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 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 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寒食、清明要到了,你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嗎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 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 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 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 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 。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 麼來的。

寒食、清明要到了,你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嗎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 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