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都在“夢遊”的父母,夢醒時才發現孩子正用一生療愈自我


一輩子都在“夢遊”的父母,夢醒時才發現孩子正用一生療愈自我


一輩子都在“夢遊”的父母,夢醒時才發現孩子正用一生療愈自我

那些不幸的孩子,


一生都在治癒自己的童年;


而那些幸運的孩子,


一生都會被童年治癒。


一輩子都在“夢遊”的父母,夢醒時才發現孩子正用一生療愈自我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有“兩次”出生——


一次是在我們呱呱墜地之時,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出生;


還有一次,就是出生之後被養育的過程,是精神世界的脫胎換骨。


前者賦予了一個“物質”之我;


後者造就了一個“意識”之我。


“物質”的我離不開那些物質的哺育;


“精神”的我同樣也離不開那些看不見摸不著、源自父母心靈的滋養。


斗轉星移,發現“那個‘物質’的我漸漸被‘精神’的我掌控”這一事實之後,我們才恍然大悟,將孩子養育成“人”原來就是養育那個精神世界的他(她)。


回首任何一個人的成長曆程,原來決定一個人未來的,並非源於生物學意義上的出生,而是取決於出生之後他們的父母選擇和走在一條怎樣的養育之路上


一輩子都在“夢遊”的父母,夢醒時才發現孩子正用一生療愈自我

在這條路上,很多父母都在想方設法求助於外,為孩子拼盡己力爭取最好的“教育”,可是有太多太多的父母都忽視了這個事實——


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學校是家庭,而且沒有之一


但是,這個“最好”卻成了大多數父母和家庭難以企及的奢望。


如果非要找一個原因來解釋這一現象,我們有理由認為你——


很多父母和家庭更關注“孩子應該怎樣去做”和“做些什麼”,而不是“應該怎樣做父母”和“父母應該做些什麼”。


這兩種“歸因迥異”的思維方式,導致我們對孩子、對自己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


基於前者的思維路徑和立場,父母認為出錯的總是孩子,要求強令他們做到就是為了他們好,所以孩子須要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


基於後者的思維路徑和立場,父母在教育上會常常出錯,導致孩子的問題難以解決和越來越多,所以父母須要跟隨孩子成長的節奏和規律時刻檢視和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於是,我們會發現父母不外乎兩種類型——


“掌控對方型”“掌控自我型”


一輩子都在“夢遊”的父母,夢醒時才發現孩子正用一生療愈自我

事實上,“掌控對方型”父母更易焦慮和憤怒,被情緒衝昏了頭腦,衍生的問題較多,未來孩子更易“失控”;“掌控自我型”父母更易依靠理智從自身找到問題所在以解決,優化孩子所處的教養環境,更容易“掌控”孩子。


在這兩條“世界觀”迥然不同的養育之路上,前者靠孩子“滋養”自己的靈魂,後者靠自己澆灌孩子的精神世界。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個世界並不是圍著父母的意志在轉,而是父母需要按照世界運行的法則調整自己意志和行為處事。


指望直來直去地“控制孩子”永遠不可能是智慧父母的第一選擇。


一輩子都在“夢遊”的父母,夢醒時才發現孩子正用一生療愈自我

毫無疑問,因為兩種父母塑造的教養環境不同,孩子領略的人生感悟也會大不相同——


那些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治癒自己的童年;


而那些幸運的孩子,一生都會被童年治癒。


這種表現在未來孩子身上的差距,將會隨著父母所提供的“教育”的日積月累漸漸拉大。

一輩子都在“夢遊”的父母,夢醒時才發現孩子正用一生療愈自我

就像我的一個朋友,她的從小就生活在父母錯誤的歸因方式之下,不滿和指責是父母處理親子關係和教育孩子的“法寶”。


不僅如此,在她的婚姻關係中,她還“繼承”了母親曾經對待父親的那種溝通方式,隨時隨地地表達著自己對丈夫的不滿,致使自己將“不幸福感受”的來源都指向孩子和丈夫。


我和她在一起時,聽到最多的就是她抱怨式的傾訴。


我常常能從這位閨蜜身上感受到想掙脫自我卻又屢屢不能的痛楚。


因為,她很清楚尤其是那樣斥責孩子沒有任何好處,但是她又常常會在孩子面前不能自己,表現出情緒化的斥責之言。


一輩子都在“夢遊”的父母,夢醒時才發現孩子正用一生療愈自我

事實上,教育好孩子就是如何用父母的心靈滋養孩子精神世界的過程,這不是傳授什麼知識,也不是依靠什麼說教,而是用一顆心喚醒和鼓舞另外一顆心的過程


這一過程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


未來的孩子是積極還是消極,是進取還是頹廢,是求知若渴還是無所事事,是愛人如愛己還是自顧自憐,是掌控自我還是自我失控,……,就是被這種關係塑造起來的。


“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學校是家庭”正是建構在這一關係之上,孩子精神世界能量的源泉也正是始於這裡。


一輩子都在“夢遊”的父母,夢醒時才發現孩子正用一生療愈自我

沒有能力建構良好親子關係的父母,若想更好地教育好孩子,註定會遭遇滑鐵盧


正如專注於生命教育的知名作家克里斯多福·孟在他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篇 》一書中所正告父母的——


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在夢遊,為人父母則是喚醒鈴。


做父母不是一份真正的工作,而是走向智慧、情緒成熟、自我覺察的過程。


親子關係的成長就是父母和孩子註定會成長的鐵證。


一輩子都在“夢遊”的父母,夢醒時才發現孩子正用一生療愈自我

教育似水,無處不在,無往不化。


智慧的父母往往能睿智地應對孩子的行為,孩子則更樂於在這份親密關係中接受父母的引導。


看似不被情緒左右,沒有控制的教育,卻能真正走進孩子的精神世界,喚醒他們的生命靈性,這才是教育的本來。


而這種教育即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教育。


求助於外者,


失意自我又傷害孩子;


求助於內者,


療愈自己還喚醒孩子。


一輩子都在“夢遊”的父母,夢醒時才發現孩子正用一生療愈自我

沒有真正糟糕的父母,只有對孩子毫無辦法的父母——

做情緒成熟的“智慧型父母”,你便可以喚醒孩子獨特的天賦和本性。


一輩子都在“夢遊”的父母,夢醒時才發現孩子正用一生療愈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