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宦官這一不起眼的群體,為何屢屢能夠專權?

人生一半半


宦官在歷史上是一個畸形的存在,古代大多宦官都是迫於生活壓力或是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做的,這就是這個群體有了一個特別不同的特點,出身低微。因為是供皇帝后妃驅使的奴役,又從最低地位到了最高權勢旁邊,因此看到、聽到、接觸到的都是對人性的極大刺激。這就和今天的很多出身寒微的人一旦得勢,對別人的壓榨、殘酷如出一轍,因為極度的卑賤和極度權勢之間讓大多數人迷失了人性。宦官隸屬宗正寺管轄,皇族親眷也屬這個部門管轄。皇帝的興廢往往在極少數人手中控制,而這些控制極高權利的人又因為被服侍照顧的人都是宦官,也就是說這些人被宦官層層疊疊地包裹,也就極容易被宦官架空。這時候宦官操縱權勢就非常容易,這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漢代、唐代、宋代都有這樣的事件。可以說唐代就是滅在宦官集團和藩鎮割據勢力手中的。

宦官作為人性摧殘的產物,必將以更為暴虐的手段摧殘人性。自古以來,太監中的扭曲人性做了無數滅絕人寰的事,一方面他們都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同時也逐漸變成了歷史加害者。悲哀的是這個群體中個別有作為的人被埋沒了。像明代的三寶太監鄭和就是難得一見的宦官中的清流。





長安女子_唐歌


因為宦官身份特殊,極易形成專權局面。首先, 宦官要專權, 必須是在中央集權加強時期。其次是當宦官在關鍵時刻幫助皇帝奪取或鞏固皇位立了大功時, 宦官便以功獲寵, 以寵掌權。再次, 就出現宦官專權的某一朝代來說, 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後期。當皇帝感到權臣或地方勢力日漸膨脹,皇權受到威脅時, 便利用內朝宦官來分割外朝相權,或控制地方勢力, 宦官逐步操縱軍政大權, 形成了專權局面。此外,政治腐敗也是宦官專權的一個原因。白壽彝曾經指出:“一般來說, 在皇帝勤於政事, 積極有為的時候, 宦官是難於插手政治的。反之, 在政治腐敗, 皇帝不理政事或難於理政的時候, 宦官則往往乘隙而入, 染指於政, 甚至左右政局。” 在王朝的中後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財政收入的增加, 統治者開始奢侈腐化, 政治逐漸腐敗, 宦官的數量不斷增加。當皇帝殆政的情緒日益滋長, 就容易將內外朝政事交於宦官,使宦官勢力急速上升。綜上所述, 在開國初皇權獨斷的全盛時期, 皇帝勤政多才,政治清明時,宦官不可能扮演政治舞臺上的重要角色。當皇權受到威脅, 皇帝對臣屬又深加疑忌, 皇帝用宦官來監視、控制朝臣, 分割、削奪其權力時,或皇帝年幼,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烈時,宦官便應運而起, 進而執掌軍政大權, 形成專權局面。由此可見,宦官專權是皇權旁落、皇權與相權、皇帝與朝臣、中央與地方矛盾鬥爭的結果,其實質乃是封建皇權的變形和延伸。宦官又多是統治階級中最腐朽、最反動的代表,其專權則極易形成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政治更加黑暗,進而導致農民起義爆發,最終導致舊王朝覆亡。可以說,宦官專權主要依附於封建專制制度產生、發展,又加速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腐敗和王朝的滅亡

  


凹凸花開


大家好,我是小趣,一個專注歷史三十年的男人。

宦官,又稱太監、內官。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一個團體了,為了一口飯吃忍辱負重,

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古代卻能夠斷掉自己的子孫根,進宮服侍皇族。

身有殘疾,自然卻是不受人待見,被人輕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弱小的群體,卻往往可以把控朝政。

就如秦朝慫恿二世腰斬李斯的趙高,再到明朝土木堡之變的王振,亦或是清朝慈禧身旁的大太監李蓮英。他們都靠著自己殘缺的身體,控制著人們眼中的九五至尊,禍國專權。

一個是偶然,那麼各朝各代都有這樣的宦官就一定要他的原因了。下面我就來給大家淺談宦官“成功”的原因。

忍辱負重,心理扭曲

生理的殘缺,必然帶來心理的扭曲。這些宦官大多數是因為家中貧窮所以在幼年時期就被送進宮中。

這個年紀,孩子的心理往往發育不夠成熟,在接受了自己身體的變化和宮中的調教後,心態自然發生變化。

自覺低人一等,討好主子步步攀升自然成了他們的目標。

就比如宦官鼻祖趙高,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使出了各種卑劣的手段,假傳聖旨逼死公子扶蘇,最後落井下石腰斬李斯,這絕不是一個人正常心理所能做出來的事。

太監這一非正常存在的群體,註定了他們扭曲的心態,禍國殃民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接近權力中心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俗話說得好“在其位,謀其政”,做天子的自然是要處理政事,心繫天下。

可要是皇上不務正業,那些政務怎麼辦?自然輪到了皇帝的“生活秘書”—貼身太監。於是乎,這些貼身太監便成了面見皇帝的一道關卡,有些大臣巴不得討好這些太監,自然而然他們的權力也就越來越大。

明朝的王振,可謂是皇帝身邊的“好幫手”。不僅自己的到處斂財,結黨營私,最後還拖著明英宗進了瓦剌的軍營。因為自己的一己私利矇蔽聖上,最後釀成了明朝最大的恥辱—“土木堡之變”。

可以說的是,宦官這一群體在古代是沒有尊嚴的,他們只能靠著自己玩弄權術的本領來獲得自己心理的滿足。畢竟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趣論史冊


很榮幸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讓他們去幹預朝政,就會形成宦官專權。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有兩個決定因素,一個是皇帝到的來自外朝文官集團(包括帶兵武將)的威脅,另一個是皇帝個人權力與文官集團權力的對比。前一個因素決定皇帝重用宦官的權利有多大,他感覺到來自文官的威脅越大,就越有可能提拔宦官,讓他們去制約外朝群臣。後一個因素決定宦官干政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就算皇帝極力想提拔宦官,但如果文官集團足夠強大,就能挫敗皇帝的努力。 

  宦官專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作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對中國古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因為宦官身份特殊,極易形成專權局面。通常情況下,皇帝勤政多才,政治清明時,不太容易形成宦官專權局面;而皇帝年幼,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烈時,則易形成宦官專權局面。宦官又多是統治階級中最腐朽、最反動的代表,其專權則極易形成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政治更加黑暗,進而導致農民起義爆發,最終導致舊王朝覆亡。可以說,主要依附於封建專制制度產生、發展,又加速丁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腐敗和王朝的滅亡。從歷史上來說,東漢、唐、明三朝,是中國歷史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時期。   

宦官專權東漢中後期後,多由幼主臨朝,政權多落人皇太后為首的外戚之中。皇帝成年後,不甘於外戚專權局面,便依靠身邊的宦官發動政變,這樣,宦官在皇帝支持下形成政治集團而操縱政權。由於宦官沒有社會基礎,沒有政治才幹,因而導致政治更加腐敗。比較正直的文人官吏和外戚集團起而反對宦官,宦官在皇帝支持下進行反擊和鎮壓,因而導致了黨錮之禍,使東漢統治日趨腐敗,政局更加混亂。 唐代宦官專權是從唐中期開始的。安史之亂後,宦官因擁立有功而權力增大。後來又直接掌握了兵權,宦官開始有恃無恐的干政,連皇帝也任其擺佈。 明代自永樂帝后,宦官權勢開始增強。因為明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皇帝為強化權力,而通過宦官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控制。明代的特務機構,有部分是由宦官控制的;宦官還控制著一些經濟部分;宦官通過充任監軍等,統帥軍隊。正因為宦官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權勢極大,所以明代宦官專權的程度和危害也更為嚴重。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的大宦官。


閒吟鶴


雖說宦官不起眼,但皇帝突出啊,皇權更是至高無上,作為與皇帝聯繫最緊密的一群人,一旦皇帝不作為,宦官專權也就不奇怪了。

跟文武百官比起來,宦官與皇帝的關係更加親近。官員除了上朝期間和召見能夠見到皇帝,其他時間皇帝都是居住在深宮中,。而宦官不僅貼身侍奉,還是皇帝與文武百官的聯繫樞紐,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官員跟宦官說好話才能見到皇帝就是這個道理。

而宦官一旦學會察言觀色討好皇帝,為皇帝分擔煩惱,極易得到皇帝的寵信。唐玄宗開創盛唐氣象以後,安於享樂不理朝政,這時宦官高力士諂媚唐玄宗,跟那些憂國憂民的文武百官比起來,顯然高力士更能讓唐玄宗高興,結果就是盛唐逐漸衰落。

還有的宦官則是利益爭端的受益者,明末天啟時期,朝廷黨爭不斷,特別是東林黨,這些讀書人肩負振興大明的重任,抨擊時政,卻不能提出合理建議,讓皇帝非常反感。為了牽制這些人,天啟皇帝啟用宦官,“九千九百歲”魏忠賢便是這一時期崛起的,他陷害忠良、殘殺無辜,讓朝廷更加混亂。


史知今


樓主可以直接看加粗和下劃線部分,如果想深入瞭解可以全文閱讀。


首先,官僚機構的龐大是造成閹人存在的必然性。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古代,皇帝為了維護皇權的高度專制,相權不斷受到抑制,皇帝集大權於一身,每天處理繁雜的政務,在缺少賢臣輔政的同時,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政大事都交由貼身的閹人處理,宦官便有機可乘,假借皇帝的名義干政,各事務衙門行政長官平時很難面聖,也只能俯首聽命於權宦。由於其勢力龐大,涉及到朝廷的各衙門,國家政權處於紊亂狀態。人治和家天下的政治體制,也為閹人干政提供了可乘之機。

第二,還有宦官這一群體的性格原因。宦官群體是一個畸形群體,不是正常的男性,是由於種種原因和曲折的身世、背景,為了生存而被迫接受閹割變成不男不女的中性人。生理上的陰陽失調,造就了性格、心理的極度變態和自卑。生理上有缺陷,又無生育能力,被稱為“絕後”之人。就閹人本身而論,沒有任何顧忌之處,但在進入處處充滿權力爭鬥和陷阱的宮廷後,一不小心就會被捲入宮廷鬥爭中而性命難保,因此在這種充滿壓力和壓抑的雙重氛圍中,閹人作為宮廷中最底層的奴才,生活得戰戰兢兢,人人自危。對比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窮奢極欲,其內心潛藏的對名利的渴求和貪慾也更勝於常人。

第三。,皇帝極權專制是宦官干政的根本原因。明朝建立初期,太祖璋皇帝為鞏固其統治地位,開創大明基業,以萬代傳世,誅殺了一批對自己構成威脅的權臣,洪武十二年(1379年),他誅殺丞相胡惟庸,廢除丞相制和中書省,中央設六部以代中書省之權,行政、軍事、司法三權集中在皇帝手中,往日丞相所承擔的工作量都加在皇帝一人身上,日理萬機。據《明史·職官志》載:洪武十七年鑄鐵牌,以防止宦官專政。文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置於宮門中。又敕諸司,毋得與內官監文移往來。這充分說明,朱元璋的態度明確,嚴禁太監干政,禁止內官與外廷的交往和利益勾結。據《明史·宦官傳》記載:“有內侍以久事內廷,泛言及朝政,即日斥還鄉,終身不齒。”在這種極端反對宦官專政的態勢下,宦官專政的現象還是在明成祖即位後初見端倪,這進一步說明了宦官專政存在於缺乏法治監督的情況下,君主的權力無法抑制,不得不任用內監,為其專政埋下了禍根。


縱橫宇內


古代歷史上,漢、唐、明三代的宦官專權最為突出,其中最為豪橫的當屬唐代的宦官集團。宦官地位的不斷提升甚至可以到達左右政權的地步,實在是君主專制強化的必然結果。

一、必然性:宦官專權背後的制度支撐

比如明代,從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政治設計理念看,他最為注重的就是所謂的“分權”,朱元璋在中央設立官僚系統的同時,也注意設置與之相對應的內臣系統,比如,前後共設內官系統十二監、四司、八局,刻意提升內臣地位,宦官已經成為政權內“分相權”的不可缺少的環節。

二、可能性:宦官不都是無用之人

比如明代,全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上,皇帝沒有能力處理全部政務,只能交給身邊自己信任的人,那就是宦官。

比如唐代高級宦官為了長久掌握權力,經常採取的一個辦法就是把年強的宦官收養為義子,培植私人力量。唐朝後期,宦官集團還能夠擁有一定的軍事力量,如掌握了北門十軍。

任何一個朝代,宦官之所以能夠專權,必然是當時的政治管理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和缺失。


駙馬君


宦官(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在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的人。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 到了明朝,對於老年的太監又稱伴伴。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重大影響。歷史上宦官的代表人物有趙高、蔡倫、張讓、高力士、李輔國、鄭和、王振、劉瑾、魏忠賢、安德海、李蓮英等等。不起眼,這些個人物以及他們的所做所為能說不起眼?這個一個很特殊的群體,本來就做了一個很特殊的事情了,不管以後怎麼發展其實還是要看個人的修為品行的。但是對於一個男人,一個不完全的男人來說,在那樣的封建社會制度下,心裡不扭曲不變態才怪。特殊身份造就了他們特殊的權利,有些人有了一定的權利就膨脹了,對於有缺陷的人來說,做一些很出格的事情也顯得有些可以理解了。除了這個沒有別的可圖了,也是一方面原因。至於為什麼會屢屢專權,其實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裡,宦官不計其數,真正能有名號讓後人記住名字的,也就那麼多,專權的其實也是少數……(萬惡的舊社會)


遙遠的故鄉夢


熟知中國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在中國封建王朝時期,出現過很多次宦官專權的現象,不僅大肆斂財,甚至霍亂朝綱,那一個個名字至今還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發人深省。

而宦官,說白了就是一群太監,明明是弱勢群體,何以能夠屢屢干涉朝政,甚至還能夠隱隱蓋過皇權呢?

宦官專權的原因

實際上,宦官專權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因為皇權的神聖和不可逾越

很多人可能難以理解,都已經是宦官專權了,怎麼還不可逾越呢?這不已經逾越了嗎?

恰恰相反,宦官僅僅只是代替皇帝行使了皇權,而非逾越皇權,你們可以仔細想一下,歷史上專權的宦官有很多,比如魏忠賢、劉瑾等等,但又有哪一個推翻了皇室,自己建立了政權呢?

沒有吧,實際上也不可能有。所以宦官干政也好,外戚專權也罷,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由於

皇權的旁落所導致的。

為什麼宦官可以專權?

接下來講講,為什麼宦官可以專權?實際上不僅僅是宦官,但我們今天只說宦官。

宦官為什麼都會被生理閹割,因為他們是要進宮伺候皇帝起居的,也是離皇帝和他的家眷們最近的人,閹割是為了避免他們禍亂後宮。

就皇帝這個職業來講,中國歷史上總共誕生過約莫五百多個,昏庸的多,聖明的少,貪玩的多,勤政的少。而皇帝專心玩樂不理政務,總要有人來代替皇帝發號施令吧,這個人通常就成了侍奉在皇帝身邊起上傳下達作用的貼身太監。

人都是利慾薰心的,太監雖然都被閹割了,但也脫不開人的範疇,自然也會追求利益和權力,有了皇帝這個後臺,逐漸就開始結黨營私,因為在朝中大臣看來,太監可是皇帝的代言人,如若皇帝昏庸無能的話,宦官專權也就不那麼叫人意外了。


古今嘚吧嘚


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休哥斜軫,讓我來給大家分享我的歷史心得,大家共同探討研究。

先來說結論,宦官能夠專權,主要是兩方面的因素,制度和皇權。

宦官本來是皇帝的閹人家奴,通過閹割使其喪失性和生育能力後,可以在後宮中進行服務,這些非女性群體的作用就是保證皇室血統的純正,也就是用一群殘缺的人維護一個人的尊嚴。


中國古代宦官專權最突出的是東漢、唐和明三個朝代,具體的專權原因各不相同。

東漢後期,皇帝多為幼主,幼主登基伊始,皇太后垂簾聽政,必然重用外戚(皇帝的母族和妻族),時間一久,小皇帝必然心有不甘,特別是皇帝成年之後,急需奪回皇權,但此時能信任並依仗的只有他身邊的宦官,宦官藉此把持朝政與外戚進行鬥爭,獲得朝政的主導權。

到了唐朝就又換了一番景象,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日趨嚴重,皇帝為了監視各藩鎮的動向,便會排出監軍,而能夠擔任監軍的便是宦官,由於監軍可以上達天聽,所以權力日趨增大,最後甚至在地方節度使之上,代表中央監控藩鎮軍隊。唐朝後期甚至出現了樞密使和神策軍中尉都有宦官擔任的情況,宦官控制了中央禁軍以及首都宮廷的保衛,權傾朝野,自然對於皇帝的廢立不在話下。

明朝的宦官專政就更是有制度保障的了,明朝的宦官設二十四衙門,衙門的主管叫“太監”,所以後世大家稱宦官為太監,他們最主要被賦予的權力是“批紅權”和特務機構,“批紅”便是由司禮監太監代替皇帝批閱奏摺。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更是明朝的一大特色,廠衛橫行、告密成風,宦官專權的危害可見一斑。


宦官專權確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情況,但究其根本,無論他們的權力有多大,都是皇權賦予的,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使得皇帝越來越像把權力掌控在自己手中,所以在各種制度層面進行調整,並賦於宦官這一特殊群體一定的權力,其實這些刑餘之人也只不過是皇權的機甲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