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完就忘,如何才能做到“过目不忘”,只需3个方法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

刚刚读过的书,马上就忘记内容,特意细细品读的书,很快就不记得了。

有时甚至上一秒还在看,下一秒就完全想不起来刚看过什么?想想是不是觉得很扎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能想象到有这样一个人,每天更新facebook,每年写3本书,还在医院坐诊,每月读30本书,每月在电影院看10场以上的电影,每年还有两次长途旅行。

很多人都惊讶于他的读书方法,我也不例外,他说,之所以能做到常人3倍的工作,完全得益于他的读书方法。

他是《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这本书的作者,樺泽紫苑,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作者从精神科医生的角度,首次公开他“过目不忘的读书方法”。

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什么读过的书容易忘记以及如何做才能过目不忘。

读书读完就忘,如何才能做到“过目不忘”,只需3个方法

01 为什么读书总是记不住呢?

人的记忆是残酷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记忆在20分钟后就只剩下58%,遗忘速度非常快。

假如你一年读很多本书,但过目即忘,实际上只是在白白浪费时间,没有留下印象的阅读不会对你的工作和生活起到任何的作用。

读书记不住,是因为你没有将读到的知识转为自身的知识。

我知道我的一个朋友,一年要看好多书,但她的生活没有很大的改变,还是老样子。

她经常问我,不是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为什么我看了这么多书还是一点改变都没有。

有时我也替她着急,平时想跟她交流一些读书心得,她总是支支吾吾说不出来,看过就忘是一大部分人的通病。

需要把看过的书、读过的书,自己内化,然后转化成自身的知识,这样才是有效的读书方法。


02 那么如何才能内化成自身的知识?

第一:输出读书法。

有输入才会有输出,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输入。

输入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可以肯定的说有成就的人都是爱读书的人,他们每年会阅读大量书籍,并且细细咀嚼书中的含义,最后转化成自己的。

有输入才有输出,如果你脑袋空空必然是输出不了的。

输出建议是每周至少3次输出,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分享你看完这本书后的看法。

比如,通过微信朋友圈,通过跟朋友分享,通过写出书评等等,在各种场合展示你平时通过阅读得到的观点和看法。

当你可以将书中的知识,清晰自如的表达出来,实际上就证明,书中的知识已经转化为你自己的知识,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

读书读完就忘,如何才能做到“过目不忘”,只需3个方法

第二,碎片时间读书法

现今很多人工作都很繁忙,“工作忙,没时间读书”是很多人读书少的理由。但实际上,你真的是没有时间读书吗?

按广州的交通时间平均单程为1个小时,往返就是2个小时来算,读书比较慢的人利用这2个小时读完一本书比较费劲,但2-3天的交通时间合计4-6小时完全可以读完一本书。

当然很多人用这些碎片时间拿来刷抖音刷视频,其实,地铁中玩手机是最大的时间浪费。

有人也会认为碎片时间读书效果不好,读书就应该要用完整的大片时间。

我之前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后来我发现,即使我用完整的大片时间,仔细阅读一本书,最后还是很难记住。

设定一个"今天内读完这本书”的目标,你就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去完成这个任务。

大脑接收到这个信息就会产生紧迫感,紧迫感会促使注意力提升,促进记忆相关的脑内物质分泌,强化对阅读内容的记忆,于是,你就能记得更牢固。


第三,深读而非速读。

不是说速读不好,假如你在速读的情况下还能保持高质量阅读,那是非常棒的,只是大部分人做不到。

记不住内容的速读没有意义。

很多人读书只追求速读,每个月规定读多少本书,一年读多少本书,在追求“量”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质”。

追求读书的速度实际并没有什么意义,即使1个小时读完一本书,如果自己不能说出其中的内容,也不能对内容进行讨论,也就没有了读书的意义。

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 ——麦考利


怎样读算是深读呢?

检验标准是自己能否复述出来,能否用自己的话讲明白了。

总结一下3个内化成自己知识的方法:输出读书法,碎片时间读书法,深读而非速读。

实际上,牢记“输出”和“碎片时间”这两个关键词,你就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只是需要多加练习,让大脑保持学习惯性,大脑运转得越勤奋就越能记住。

读书读完就忘,如何才能做到“过目不忘”,只需3个方法

03 结束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黄庭坚

愿我们都能爱上阅读!

作者简介:林小小猫,18天高效阅读联合创始人,我手写我心,靠近我,温暖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