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在变化?

丞相,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百官之首,除皇帝外的最高官职,主要的职能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然而丞相在刚出现的时候不是这个样子的!

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在变化?

丞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秦惠文王时期设置相邦,秦武王时期设置左丞相、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丞相并不是百官之首。吕不韦被免除相邦之后,秦始皇不想再看到权倾朝野的人存在,就没有再任命相邦,但丞相制度保留下来。除了左右丞相,秦朝还增设了中丞相。

汉高祖刘邦即位后,设置相邦,为了避名讳改为相国,韩信、曹参、周勃、萧何等人都曾担任相国,丞相依然是副手。经历过吕氏之乱,吕产之后,再无人担任相国,作为相国副手的丞相却保留下来,逐渐权力变大。

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在变化?

汉哀帝在位期间改丞相为大司徒,从此以后丞相的职位虽然一直存在,名称却不断在变化。主要的原因是皇帝对任何人都不够信任,从丞相出现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比如秦始皇和李斯。这俩位在历史上也算是明君重臣,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如鱼得水的。

有一次秦始皇在山上看见李斯的车骑队伍十分庞大,惹得秦始皇不高兴,他就随口骂了一句。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李斯,李斯马上减少了随从的数量,结果秦始皇反而大怒,追问是哪个人向李斯透露了消息。随从们知道承认的后果,没有人敢于承认,于是几百名随从全部被杀了。

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在变化?

汉武帝同样是打压丞相的典型,汉武帝时期总共有13位丞相,其中七位被免职、五位自杀或者被下狱治罪,唯独保全的一位因为是托孤的大臣,可见伴君如伴虎。汉武帝总觉得丞相用着不顺手,于是起用近臣来架空丞相,也就是尚书。

尚书一开始只是非常小的官职,简单来说是照顾皇帝生活起居的小秘书,或者叫服务员,级别超级低。但就是这种看起来无公害的小角色,最能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很多的国家大事都交给尚书去处理,而不是交给丞相,丞相的职能被尚书代替,尚书成为实际上的丞相。

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在变化?

到东汉时期,尚书令成为名正言顺的丞相,虽然原来的丞相官职还在,但完全没有了权力。到了唐朝,皇帝又感觉尚书令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唐朝继承了三省六部制,尚书令也就是丞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仆射,中书省长官叫中书令,门下省长官叫侍中。

唐太宗感觉名称不够统一,于是都叫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他们的官阶都是三品。这体现了治国理政的均衡之道,三省相互制约以削弱相权、强化君权。尽管如此,唐朝中后期的皇帝用起来还是不顺手,于是就用小一级的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架空原来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到了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了新的丞相。

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在变化?

明朝开国后,洪武大帝接连杀掉了几个丞相,他要做的是废掉丞相制度,从此朱元璋身兼皇帝、丞相两大职务,每天都过得十分充实。但是时间长了,劳动模范朱元璋还是承受不了,实在是忙不过来、分身乏术,只好找几个人来帮忙。他用最信任的几个文官,任命他们为大学士,帮助自己批阅奏折、处理国家大事。

大学士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只是五品小官,朱元璋就是怕大学士演变成丞相,就拼命压低大学士的品阶。但大学士的实际权力太大,最终还是走上了丞相的老路,如严嵩、高拱、张居正等人,他们甚至已经权倾朝野,权力超过了丞相。

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在变化?

及至清朝建立,皇帝们又感觉大学士不好用,于是雍正皇帝又开始玩架空大学士,组建了军机处。军机处很快成为新的丞相机构,军机大臣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首。所以丞相名称变化的背后,是皇帝总是喜欢用身边的人来架空丞相。当新的丞相机构制度化,皇帝又开始重用自己的亲信取而代之。

皇帝除了不信任丞相,其实也不信任任何人。因为所有人都盯着皇帝的宝座,一有机会就会改朝换代,中国的皇帝不是一家,因为中国人信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的好处太多了,尊严、金钱、美女,要什么有什么。但也意味着,皇帝的威胁来自所有人,也就不能完全相信任何人。皇帝除了日常防范丞相外,还有家族成员、外戚、宦官、藩镇、朋党、外患等等。

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在变化?

丞相作为统一的官职名称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最长延续三百多年。虽然官职的名称不在了,但是丞相的替代官职一直都存在,尚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近两千年间,丞相其实一直都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宰相虽然与丞相意义相近,但不是具体的官职,只是最高权力官员的一种别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