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末年的流民大遷徙

一、漢族流民遷徙

西北各族人民進入中原之後,因為受到晉朝地方官吏和漢族地主的剝削與壓迫,不斷起來反抗。如泰始年間,鮮卑禿髮樹機能在涼州舉兵,經歷了十年之久(泰始五年269到咸寧五年279)。公元294年匈奴的郝散在上谷黨遠起義,公元296年,氐人齊萬年在關中起兵,郝散的弟弟郝度元聯合馮翊、北地羌胡舉兵響應,秦、雍二州的氐羌也紛紛響應參加。但不久都失敗了。

西晉末年的流民大遷徙

秦、雍二州是重災區,因為水利設施常年失修,導致連年大旱,糧食歉收。在元康四年,造成了非常嚴重的饑荒。元康七年以後,"秦、雍二州大旱疾疫",這樣饑荒更加嚴重,鬥米值千金。百姓因為饑荒,而大量"更相鬻賣"。

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之下,秦、雍兩州的百姓不得不去其他的州郡謀求生路,到梁、益、荊、豫等州。還有幷州的百姓因為災荒和匈奴的威脅,向冀、豫等州流動,這樣冀州的民眾開始向兗州移動。秦、雍的流民來到梁、益之後,益州的百姓向荊、湘地區流徙,或者向南進入寧州。而寧州也連年饑荒,很多人不得不移動到交州一帶。

西晉末年的流民大遷徙

這樣大規模遷徙的民眾,秦、雍等地三分之一的民眾遷出,約有四五萬戶,幷州三分之二的民眾遷出,約有四萬戶,梁、益等地十分之九的百姓遷出,約二十萬戶,冀州百姓遷出了一萬戶,佔當地的三十分之一。這樣民眾遷徙的總數有記載的大約是三十萬戶,當時西晉全部登記戶口數為三百七十七萬戶,佔據了十二分之一。這樣國內大規模的流民遷徙,是階級矛盾更加的尖銳,從而引發了流民大起義。

二、秦、雍六郡流民起義與成漢建立

當時的關中地區,有很多的外來民族,與關中地區的漢族數量相當。因為起義不斷,又有災荒,秦、雍等地的糧價很貴,略陽、天水等六郡十餘萬民眾,向梁、益去討生活。在六郡流民遷徙過程中,當時六郡大族李氏、任氏、閻氏、趙氏、何氏、楊氏、上官氏、費氏,便成為了流民的領袖。李氏就是李特、李癢兄弟,在遷徙過程中兄弟二人關心流民,深得民心,與流民百姓打下深厚群眾基礎。當六郡的流民進入巴蜀地區,導致益州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益州刺史趙廞見西晉戰亂不斷,就有了割據巴蜀的想法。想利用這六郡十餘萬流民,和西晉抗衡,於是便拉攏李特兄弟招募流民中的精壯組成軍隊。當西晉政府要替換趙廞時,他便將新來的刺史斬殺,自稱為大將軍、益州牧。事成之後,趙廞猜忌李特兄弟,在惠帝永寧元年,藉故殺死了李癢及其家屬十餘人。李癢的兄長李特、弟弟李流在外舉兵,依靠六郡流民攻入成都,趙廞敗亡,為部下所殺。

西晉末年的流民大遷徙

趙廞死後,晉朝任命羅尚為益州刺史,率一萬餘人入蜀。限期要求流民返回家鄉,當時六郡的百姓正給當地人做工,而還未到秋收的季節,而拿不到報酬,沒有盤纏返回。這樣聽聞州郡強迫返鄉,都很憤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當時廣漢的太守辛冉貪婪殘暴,限期要求流民返回,還準備誅殺流民的領袖,取得他們的財物,並且在道路關卡,索要流民財物。在這樣的情況下,流民奮起反抗。因為李特屢次為流民請願,而被民眾擁戴,推為領袖。公元301年,李特在綿竹結營,收納流民。李特與弟弟李流,各統一營,並且派遣閻式去請求刺史羅尚,寬限返回的期限,但羅尚此時正在集結軍隊,要進攻流民營地,便假裝答應。閻式知道後便說:"弱而不可輕者,百姓也。今促之不以理,眾怒難犯,恐為禍不淺",說完便離去了。不久,羅尚派出三萬大軍進攻李特,李特率軍反擊,羅尚大敗,這樣就推舉李特為主,李特稱行鎮北大將軍,後改為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向廣漢進發。

西晉末年的流民大遷徙

李特領導的流民武裝與西晉地方政府鬥爭時,益州的地主階級是站在官府的一面,但這些當地的地主階級軍事力量有比較薄弱,無法阻擋進入的流民,所以這些益州的本地的塢壘地主們與李特流民軍虛與委蛇,最後和羅尚密謀一起發兵襲擊特,特大敗被殺。當時的流民集團聽聞李特被殺後,由特弟李流繼續領導。不久,流又病死,特的兒子李雄繼續領導流民。經過艱苦的鬥爭後,在公元303年十二月,李雄終於將益州刺史羅尚擊敗,佔領了成都。在公元304年,雄自稱成都王,兩年後稱帝,國號大成。

西晉末年的流民大遷徙

秦、雍六郡的流民起義,是當時西晉末年流民起義中規模最大的。李特兄弟雖然是賨人,但實際上巴族人在秦漢時期已經融入到了漢族當中,而且巴族人完全使用漢語,賨人與漢人並無隔閡。這次流民發動的起義,是因為西晉的地方官吏殘暴貪婪,過於壓榨百姓,為百姓所痛恨。到李雄稱帝,建立政權,就變成了封建政權性質了,與地主階級相聯合。但是成漢

西晉末年的流民大遷徙

的建立,是因為六郡流民反對西晉的統治而建立的,為了獲得流民的繼續支持,那麼就必須要重視百姓的利益。因此在稅收方面,要比西晉的賦稅輕。規定:男丁一年交谷三斛,女子一年交谷一斛五斗,如果是患病或殘疾則繳納一半,每戶繳納戶調絹數丈,綿數量。成漢境內出現了政府徭役減少,百姓富足殷實,以至路不拾遺,官府不濫用刑罰,監獄裡很少有囚犯。

公元334年,李雄病死,兄子班自立,李雄的兒子李期將其殺掉自立。公元338年,李驤(李特弟弟)子李壽又把他殺死自立,將國號改為漢。李壽繼位後,大興土木,務為奢侈。李壽死,兒子李勢繼位,昏淫無道,上下離心。公元347年,東晉的荊州鎮將桓溫出兵攻打李勢,李勢敗亡降,成漢滅亡。自李雄稱成都王到李勢降晉,享國四十四年。

三、其它各地流民活動

當時西晉除了有秦、雍之地發生流民起義,在荊州徵發"武勇"去鎮壓,秦、雍六郡的流民在益州的起義,而這些"武勇"不願意去很遠的地方,遭到地方官吏強行驅趕,最後在公元303年,由當時平氏縣(河南桐柏西北平氏鎮)的小吏張昌聚集流民和不願徵發的壯丁,在陸安縣聚集,起兵攻下江夏,擁立山都縣吏丘沈為天子,而張昌為相國。起義軍發展迅速,不久,南破武昌,攻下長沙、湘東,東攻弋陽,北破宛。但第二年遭到西晉政府大軍鎮壓起義失敗。秦、雍六郡的流民向梁、益兩州遷移,關中的部分流民也向沔江流域的宛縣移動,當政府要求這些流民返回時,關中過於殘破,流民不願返回。當地的官吏強行,用軍隊押送返回,導致流民起義。公元310年,京兆王如等人率流民起義,但起義軍自相殘殺,爭奪地盤,不久便都被消滅了,王如在公元312年投降王敦,後被殺。

西晉末年的流民大遷徙

這些流民起義雖然不如李特領導的巴蜀地區流民起義規模大,但也有著深遠的意義。當北方胡族顛覆了西晉政權後,南渡的北方人民,全力支援東晉王朝在江東站穩腳跟。而且東晉政府也見識到了流民起義的威力,而不得不減輕賦稅,安置北方流亡南下的民眾,從而推動了江南經濟的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晉書》

《資治通鑑》

《華陽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