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三國權臣不斷,真正根源何在?

導語:三國曆史是深受大家喜愛的一段歷史,裡面的人物鬥智鬥勇,雖然充滿了殘酷的鬥爭

但是也展現了人類的智慧和很多有意思的歷史現象,所以不斷得到大家的推崇,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更是被很多商業大佬都喜歡的一段歷史。

從三國曆史的對比中,我們會發現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那就是三足鼎立的魏蜀吳在第一代帝王之後都出現了權臣,曹魏的司馬家,蜀漢的諸葛亮,東吳先是諸葛恪後是孫峻、孫綝等人。這些權臣的勢力之大,足以撼動朝廷,甚至可以取代當時的皇帝而自立。魏蜀吳三國的權臣持續時間之長也是歷史罕見,差不多貫穿整個王朝的始末。那麼,魏蜀吳三國為什麼會權臣不斷呢?真正的根源在哪?

魏蜀吳三國權臣不斷,真正根源何在?

《三國演義》宣傳海報

第一、 士族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西漢中後期,土地兼併十分嚴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地主勢力。東漢劉秀政權是在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豪強地主在東漢王朝享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從而形成了門閥的傳統。這些世家大族逐漸發展,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併土地,經營莊園,漸成割據,逐漸成為名門大族。

魏蜀吳三國權臣不斷,真正根源何在?

劉秀劇照

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士族已經大部分形成,各地士族已經佔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了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和地方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基礎,士族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士族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從而催生了士族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壟斷地位,也就為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各地軍閥和政治家族的崛起,提供了經濟、政治基礎,為東漢末年的亂局埋下了禍根。

第二、背後強大的家族勢力

在東漢時期一個很大的政治特徵就是地方豪強、家族勢力逐漸發展壯大,到了東漢末年,士族階層完全形成,成為了帝國政治的三大支柱(外戚、宦官、士族)之一。東漢末年,外戚大將軍何進決策失誤,和宦官集團的矛盾徹底白熱化,導致西涼軍閥董卓進京亂政。

魏蜀吳三國權臣不斷,真正根源何在?

董卓劇照

在何進引起的這場政治紛爭中,宦官、外戚元氣大傷,基本暫別了政治舞臺,剩下的舊勢力只有士族,但是士族手中沒有兵權,所以又導致了另一股勢力那就是地方軍閥的崛起。不過,從軍閥崛起的過程來看,其實後面也是強大的士族勢力在支撐,“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自不必說,曹操也是曹家、夏侯家在支持,就連“織履販席”的劉備之所以能夠成事也是因為得到了徐州大族糜竺、糜芳兄弟的支持。

當時的這些家族世代為官,佔有大量土地,門生故吏遍天下,各種關係盤根錯節,壟斷了地方州郡的政治權力。東漢實行的是“察覺制”、“徵辟制”, 選士首先看族姓閥閱,所以門閥大族的子弟在察舉、徵辟中照例得到優先,而那些寒門子弟要想進入官場,也必須先得到士族的認可,和士族集團建立聯繫。士族集團不僅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在政治上享有優待,更是掌握了當時意識形態的主要話語權,所以在《三國演義》中我們才會看到很多以品人而著稱的名士,比如橋玄、許劭等人,這些人就是士族的代表。

魏蜀吳三國權臣不斷,真正根源何在?

袁紹劇照

從整個三國的歷史來看,魏蜀吳三國要想政權穩固,都必須要取得當地士族大家的支持,否則就很難立足,比如:東吳大帝孫權在晚年和江南各大家族關係緊張,直接導致了東吳政壇的混亂。而隨著士族的發展,大家族的勢力也越來越大,到了曹丕稱帝時,為了得了士族集團的支持,維護士族的政治利益,直接採取了陳群的建議,確立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第三、 戰爭需要權力集中

在魏蜀吳三國時期,各方不是處於戰爭狀態就是處於戰爭相持狀態,在這種特殊的形勢下,為了保證高效應對戰爭,就需要絕對的權力和權威。戰爭的需要成為了權臣出現的土壤和溫床,因為大家都知道,為了應對戰爭就必須要有軍隊和軍隊的指揮權,從而就會產生一個掌握王朝軍隊的軍方代表。掌握了王朝軍隊的這個人毫無疑問就具備了成為權臣的必要條件,蜀漢的諸葛亮、曹魏的司馬懿以及東吳的諸葛恪等人都是掌握了各自王朝軍隊的人。

魏蜀吳三國權臣不斷,真正根源何在?

諸葛恪劇照

在名義上,歷朝歷代軍隊的最高統帥都是皇帝,但是皇帝畢竟不可能直接上陣殺敵,所以在軍隊中也有除了皇帝之外的軍方第一代表,比如東漢設立的大將軍職位扮演了這樣的角色。但是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還是不一樣的,和平時期的將軍權威來自皇帝的授權,而在三國的戰爭時期,這些將軍因為需要率軍征戰,所以除了職位之外還有和手下將士通過戰爭建立起來的感情和權威,其對軍隊的控制能力自然大大增強。

第四、皇帝控制力逐步減弱

魏蜀吳三國在第一代皇帝的時候,不會出現權臣,畢竟第一代人是帶領兄弟們打天下的雄主,無論從情感、能力還是從威望而言,其控制能力都是別人所不及的。但是第一代皇帝之後,新皇帝的控制力就開始逐步減弱。從三國的君臣關係中,我們會發現從第一代皇帝之後,後面的皇帝對大臣、軍隊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威望也越來越低,自然就給了一些大臣可乘之機。

魏蜀吳三國權臣不斷,真正根源何在?

孫亮劇照

老皇帝也深知新皇帝的年輕和不足,所以一般在臨終前都會選擇親信作為顧命大臣,以便為新皇帝打下基礎。但是,往往事與願違,這些顧命大臣又因為“臣使君權”而進一步強化了權力,進一步威脅皇帝的地位和分解了皇帝的權力,比如司馬懿、諸葛亮、諸葛恪都是顧命大臣。

三國時期還有一個導致皇帝的控制力越來越弱的因素,

那就是後來的皇帝普遍都短命或者能力不足,根本就沒有時間和才能去建立自己的威望、體系,去培植自己的親信,比如說曹魏、東吳的二世、三世等毫無意外都是短命的,可以說,在權臣這個問題上,蜀漢最好的,一方面是諸葛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是劉禪在後來懂得制衡,只要不威脅自己的帝位,蜀漢的大臣可以隨便爭鬥,但是劉禪很明顯卻沒有能力去加強自己的統治。

第五、 曹操的示範作用

魏蜀吳三國權臣不斷,真正根源何在?

曹操劇照

魏蜀吳三國之所以權臣不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的示範作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其實三國後來的那些權臣都只是曹操的學生,都是在走曹操的老路。在三國之前,其實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的權臣,其中最為著名就是西漢的霍光,但是霍光的結局卻是悽慘的。霍光雖然作為權臣,但是其忠心還是沒有問題,但是權力具有排他性,所以無論如何皇帝都不會善待他。

對於那些大臣而言,他們往往都是“高處不甚寒”,成就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卻也沒有太多值得信任的人。作為大臣,其實有機會做到權臣的人並不在少數,但是其實並沒有多少人願意去做,因為這種事情就是一場豪賭,輸的人是要賠上身家性命

魏蜀吳三國權臣不斷,真正根源何在?

諸葛亮劇照

不過,作為權臣的曹操卻走出了一條光明的未來,為子孫後代建朝立代奠定了基礎。曹操從東漢的下層官員開始,鎮壓黃巾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步一步成為東漢王朝的柱石,通過幾十年的經營,獨攬東漢大權。曹操成為權臣之後,不但得到了善終,還為子孫後代開創了曹氏家族數十年的輝煌。雖然曹操當初未必想當了權臣就是為了篡位,但他的行為確實為後來者開了一個不好的頭,給後來的權臣們做了不好的示範作用。

總結:魏蜀吳三國的權臣根源其實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結果,是當時時代各種因素綜合發展的結果。歷史的發展把士族家族推上了歷史舞臺,再加上有曹操的引導作用,很多家族代表在掌握權力之後,看到控制力減弱的皇帝,自然都希望自己能夠像曹操一樣,為自己和家族創造輝煌

魏蜀吳三國權臣不斷,真正根源何在?

曹操劇照

當然能夠成為曹操、司馬懿式的權臣畢竟也是少數,所以從三國開始,經過各方勢力的角逐平衡,最終,以家族掌握權力的方式成為了政治上的主要方式,也由此開啟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門閥制度,對後世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