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陕西韩城司马祠曾有一方碑刻,是道光年间咸阳县丞陈尧委托当地书法圣手郭均书写的。虽然写成后并没有被书法史记述和推广,但是欣赏起来,笔法却能上溯柳公权,欧阳询。笔笔有滋味,字字有气象,甩掉当时馆阁印刷体几条街!这就是《重修咸阳县城碑记》,现藏于陕西省咸阳博物馆。

该碑为楷书碑刻,碑高约254厘米、宽90厘米,民间偶有拓片流传,但是字迹已经模糊不全。市面上有清代原拓,适合临摹。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此碑笔法严谨,点画上宗柳公权,隽秀峻拔;间架结构取道欧阳询,犀利遒劲;章法个性圆通。通篇方圆并用,刚柔兼济;结体匀整遒丽,方正稳健,肥瘦适宜,优雅温润,是传世难得的楷书上上品。没有名盛于世,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作者偏安一隅于韩城,与外界交流少,另一方面可能是与当时代以后的书法多宗法“黑大溜圆”的馆阁体实用书法。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碑刻,四年两重刻,润笔一字一白银!

相传,此碑文书者郭均,当时已经在陕西韩城少梁名噪一时,韩城清水村一富人家请他写《朱子家训》,全篇506字,润笔白银500两,几乎一字一两白银。而他书写的扇面,在清雅名仕手里千金难求!

久负盛名的他被县官请来书写《重修咸阳县城碑记》,他一挥而就。立碑时间定在司马迁忌日,碑刻立在司马祠中,与书法前贤比肩。

郭均踟躇满志地去参加仪式,偷偷混在人群想听听群众的夸赞。不想,人群中,竟有很多非议。主要的议论点就是他书法章法的华而不实,间架结体花里胡哨,点画基本功经不起推敲品味,虚浮浅薄,尙欠火候,不能算是上乘之作。

少年成名的郭均如醍醐灌顶,顿时羞愧难当。

回到家后,郭均感慨很多,触动很深!他让家人抽去阁楼楼梯,谢绝来访的亲友和求字的客人,将自己封闭在阁楼反思练字,饭菜都是用绳子吊上楼去。

如此苦行僧样的生活三年,三年后郭均请示县丞,将碑文磨掉重写,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碑石。

说实话,我很相信这个传言,因为现在看郭均的这块碑刻书迹,仍然有很多刻意“飘洒”的成分,只不过这种飘洒已经是很稳重很端庄的那种,完全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

您看呢?

重修咸阳县城碑记:咸阳去京兆五十里,东达京畿,西通巴塞,羽檄辇输,昼夜交驰,无不取道于此,则咸为西北首冲,而咸之城固秦中一大保障也。乾隆十四年,前臧令尹重修后,越八十余载矣。吴蔗芗刺史宰斯邑时,议捐修,工未及半,值调任,事遂寝。道光八年冬,予承乏兹土,询悉由来,踌躇者久之。年不屡丰,未忍以土木扰。去岁雨电 时若,百谷顺成,爰集邑绅商议,举期未浃,旬输钱三万六千九百余缗。予甚喜,急公好义,吾邑不乏其人也。因亟择诚谨介洁者董其事,陶司番瓿,工选木石,一时筑砌并举,或全建新垒,或增修旧垣。又于城之东南二隅,分建奎楼,以补文星。工成之日,登陴四眺,河水环流,雉堞整齐,楼台耸固,洵金汤之形胜也欤!是役也,十二年闰九月肇工,十三年九月竣事。予捐廉为脸,固司牧者分内事,所赖诸君子慷慨不惜财,督率不辞瘁,以相与有成焉。今国家承平日久,家欲户晓,士庶沐浴皇仁,晓然大义,未敢以一方之保障上费帑金,此意可嘉,此风近古也!是为记。其在事捐赀出力姓氏及度支条目,皆载于碑阴,俾循名核实,有所稽考云。/道光癸已初冬,知咸阳县事榕城陈尧书撰文,龙门郭均书丹/督工孝廉方正南应选篆额,教谕庆阳李芳,训导榆林刘济 县丞山阴陆世烈 曲史广东肃乃陵 城守营靖远刘凤彩/督工绅士 武举吴清玺 监生魏来贤庠生冯杰/富平仇文法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