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頗有較高人氣太子,到兩次悲慘罷免,胤礽經歷了人生跌宕起伏

愛新覺羅·胤礽原名保成,是清聖祖康熙皇帝的嫡子,於1674年6月6日出生於北京紫禁城坤寧宮,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胤礽在康熙皇帝的諸位兒子中排行第七,但在胤礽之前出生的諸子多半早天,因此後世稱胤初為康熙皇帝的嫡長子或皇次子。


胤礽在康熙十四年未滿兩歲時即被確立為清代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位受正式冊封的明立皇太子。之後,康熙帝對其進行了特殊培養,希冀其成為一位明君。不料中途因康熙帝教子失當、佞臣離間等種種原因而導致太子人格分裂,心理嚴重扭曲,從之前的溫文爾雅、謙和仁慈發展至後來的暴躁乖戾、僭越皇權,導致太子與皇帝之間矛盾叢生,以致不可調和,終於在圈禁地鹹安宮內終老餘生。他是歷史上少有的歷經兩立兩廢的皇太子,做儲君時間前後將近40年,但最終與皇位無緣,可謂悲劇一生。
胤礽本是康熙帝與孝誠仁皇后所生的嫡次子,但因嫡長子承祜4歲夭折,地位也因而變得十分尊貴。再加上胤礽生下來,他的母親就因難產而死去,康熙伉儷情深,愛屋及烏。後來便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冊立襁褓中的嬰兒為皇太子,從此拉開了皇太子胤礽與康熙皇帝之間長達近40年的恩怨糾結。

一個頗有較高人氣太子,到兩次悲慘罷免,胤礽經歷了人生跌宕起伏

1674年6月6日,這一天對於康熙來說是一個悲喜交加的日子。

在這一天之前,康熙所有的正宮娘娘們所生的皇子都沒能養大。因此,皇后赫舍里氏又生下一個皇子自然會讓康熙皇帝欣喜至極。但是,痛苦的打擊隨之到來。在生這個皇子的過程中,皇后赫舍里氏因為難產而失血過多,在兩個時辰之後便去世了再得嫡子與突喪皇后兩件事的同時發生,給年輕的康熙皇帝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康熙皇帝素來與赫舍裡皇后感情極好,此,在他為皇后作出諸多出人意料的善後之事後作出一個更加驚人的決定:冊立剛剛出生還不滿週歲,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兒愛新覺羅·胤礽為皇太子。當然令雄才偉略的康熙皇帝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是,這個嬰兒竟然成了大清朝從此不再設太子之位的起因,愛新覺羅·胤礽也就成為了大清朝歷史上唯一的一位皇太子。
1675年12月13日,週歲僅一歲零七個月的愛新覺羅胤礽正式被冊封為皇太子。由於清朝並無立太子的先例,因此冊封典禮上的一切慶典儀式都是從明朝沿襲過來的。在冊封典禮上同時頒佈的,還有三十三條皇帝賜予百姓的恩典,諸如蠲免賦稅、特赦死囚等。同時,雖然太子還只是個嬰兒,但康熙皇帝還是設立了專門為皇太子服務的詹事府衙門,並升內閣侍讀學士孔郭岱翰林院侍讀學士陳廷敬併為詹事府滿、漢詹事。

一個頗有較高人氣太子,到兩次悲慘罷免,胤礽經歷了人生跌宕起伏

康熙皇帝立胤礽為太子的過程就是這樣。為了紀念亡妻而將她的孩子立為太子,這樣的理由雖然給向來野蠻黑暗的宮廷政治鬥爭史帶來一抹溫柔的色彩但實際上,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知道,僅靠這一個理由,康熙皇帝是絕不可能說服朝中的大臣們支持自己冊立太子的。事實上,康熙皇帝因為學習了漢族儒家經典,研究了中國曆朝統治經驗,深悉預立儲君有利於皇權的連續性與穩固性,是鞏固清王朝統治的頭等大事,也接受了歷代皇位繼承的經驗,特別是明朝嫡長子(正妻所生長子)繼承皇位的歷史傳統。
與此同時,在胤礽出生的前一年,康熙皇帝頒佈了撤藩詔書,歷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亂隨即爆發。在“三藩之亂”中,吳三桂以擁立朱三太子為名惑人心以之為號召來進行叛亂。吳三桂的這一舉動讓康熙皇帝親身體會到了“太子”的巨大威力。於是,康熙皇帝殺掉吳三桂唯一的兒子、在北京做人質的額駙吳應熊,以喪其志、絕其望;同時,自己也立皇太子,身後事預做準備,這樣也就起到了壯大聲勢、穩定人心、加強皇權、鞏固統治的作用。
自從下定決心把胤礽立為皇太子之後,康熙就把胤礽當做未來的皇帝進行培養。胤礽果然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本身天資聰穎,再加上康熙皇帝對他所進行的有針對性的精心調教,使胤礽幾乎成為了一位文武兼備的完美皇太子,深得朝臣讚許,在朝廷中人望極高。

一個頗有較高人氣太子,到兩次悲慘罷免,胤礽經歷了人生跌宕起伏

當了20多年賢明皇太子的愛新覺羅·胤礽漸漸感到了政治風向上的變化。

公元1698年3月,康熙皇帝大肆冊封諸位成年皇子長子胤提被封為多羅直郡王,三子胤祉被封為多羅誠郡王,四子胤禛、五子胤祺、七子胤祐、八子胤禩,俱為多羅貝勒。不僅如此,受封的諸位皇子紛紛開始參與國家政務,並且每個人都有了屬於自己的一股政治勢力。當然,此時諸皇子所擁有的政治資本還遠遠無法與當了20多年太子的胤礽相提並論。但是分封皇子終究是在削弱皇太子的力量,也是對胤礽的一次考驗。


不得不提的是康熙皇帝對皇太子胤礽的驕縱與溺愛:他默許胤礽使用與皇帝等同的皇太子儀仗、冠服;縱容胤礽揮霍浪費(當時皇太子東宮內的花銷甚至比康熙皇帝自己本身的花銷還要多);胤礽脾氣暴躁,就算任意鞭撻王公大臣,康熙也加以包庇,甚至“以身作則”地處置忤逆太子的人;默認私生活不檢的太子放肆地廣羅美女,等等。康熙皇帝不厭其煩地選撤太子的侍從,因為他堅信自己的兒子沒什麼過錯,唯有兒子身邊的小人教唆壞了太子。長期的姑息養奸,使得高高在上的胤礽養成了不可一世、蠻橫無禮的性格,之前的君子氣度早已蕩然無存,變得乖戾暴躁,四周早已樹敵無數。但是,在康熙皇帝的眼裡,皇太子胤礽的一切過錯都可以得到寬恕,除了一件事,那就是胤礽做太子做得不耐煩了,想要自己當皇帝,讓他康熙像唐明皇一樣去做太上皇。可是,已經當了幾十年太子的胤礽的確有了這種傾向。公元1708年5月,康熙皇帝巡幸塞外,命太子、長子、十三子、十四子、十五子、十六子、十七子、十八子隨行。在巡幸期間,以皇長子胤提為首的幾位皇子向康熙皇帝打了小報告,歷數太子胤礽的諸多不良表現。這些報告,雖然並不全是事實,但是康熙皇帝還是相信了他們的話。這是因為雖然他一再原諒胤礽的所作所為,但在內心當中也已經漸漸開始對他倒行逆施的行為生出種種不滿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康熙皇帝漸漸開始察覺到了胤礽對於自己老而不死,以致他始終不能真正登基稱帝的怨氣。

一個頗有較高人氣太子,到兩次悲慘罷免,胤礽經歷了人生跌宕起伏

與此同時,在這次巡幸塞外的途中,康熙皇帝剛滿7歲的皇十八子胤衸患了急病,生命垂危。康熙皇帝十分焦慮,但皇太子胤礽卻對此無動於衷康熙皇帝向來疼愛這個年幼的老來子,一方面又回想起十多年來一直耿耿於懷的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7月,烏蘭布通之戰前夕,康熙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與皇三子馳驛前迎。胤礽到行宮給皇父請安。當胤礽看到病勢沉重、容顏消瘦的父親的時候,臉上竟然沒有絲毫擔心憂慮的神色,也不曾對父皇良言寬慰。兩件事情加起來,康熙不得不痛苦地認定,自己所立的這位皇太子根本就是個生性涼薄、只認權位不認親的不義之徒。


返京途中,康熙帝發現皇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原本,這件事情可大可小。但是與之前那幾件事情聯繫起來,康熙皇帝立即便懷疑皇太子胤礽可能要“弒逆”。這件事也刺激康熙帝下決心立即廢掉皇太子。
因此,康熙皇帝在返程的路上,在布爾哈蘇臺行宮召集了諸王、大臣、侍衛、文武官員,命令皇太子胤礽跪下,痛心疾首地數落胤礽的罪行。愛之深,責之切,在這次會議的過程中,康熙皇帝因為太過痛苦以至於撲倒在地,完全沒有了平日裡君臨天下的帝王威儀。
同,康熙帝為了打擊太子集團的勢力,下令將太子黨首領索額圖的兩個兒子格爾芬、阿爾吉善及胤礽左右二格、蘇爾特、哈什太、薩爾邦阿等人處死不久之後,胤衸的病死,又給了原本已經相當脆弱的康熙皇帝以沉重的打擊。康熙皇帝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廢斥皇太子。但廢斥之後,又很難過,憤恨、失望、惜、憐愛,複雜的心情交織在一起,連續好幾天都睡不好覺,對諸位大臣們談起此事的時候也是唉聲嘆氣的。
1708年9月16日,康熙皇帝一行回到北京緊接著,康熙皇帝下令在皇帝養馬的上駟院旁設氈帷給胤礽居住,又命皇四子胤禛與皇長子胤禔共同看守。當天,康熙皇帝召集諸臣於午門內,宣諭拘執皇太子胤礽之事康熙皇帝親自撰文告祭天地、太廟、社稷,並詔告天下,宣佈廢黜皇太子。

皇太子胤礽從康熙十四年礽立,至康熙四十七年礽廢,總共當了33年太子這時康熙帝55歲,皇太子35歲。廢太子一事使康熙皇帝悲憤交加,格外痛心,心力交瘁。此時,康熙已經進入老年,而在接班人的選擇上卻陷入了僵局。他甚至哀求皇子們體諒體諒他,讓他們不要再生事瞭然而康熙皇帝的兒子太多,他在位時間又長,夜長夢多,皇子們早已形成了幾個利益攸關的政治集團。他們之間的爭鬥,不是爭奪房子、銀子、珠寶和土地,而是天下那最具誘惑力的皇帝之位。面對如此巨大的誘惑,諸位皇子之間的爭奪由表及裡,由隱到顯,由緩到急,由溫到烈,勢不能止。康熙帝廢掉皇太子的舉動不僅沒有制止這種爭奪,反而讓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等一些皇子看到了繼承皇位的希望,進而引發了更加激烈的奪嫡之爭。

一個頗有較高人氣太子,到兩次悲慘罷免,胤礽經歷了人生跌宕起伏

作為太子,一旦被廢,幾乎就意味著政治生命的終結。

在歷史上,太子廢而復立的先例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但是,就在胤礽被廢去太子之位的第二年,康熙皇
帝派遣大臣告祭天地、宗廟、社稷,又一次將胤礽立為了皇太子36歲的胤礽也許當礽因年幼未能體會到第一次冊封大典的隆重,此刻的感受,於他而言,真如夢幻一般。
實際上,康熙之所以又一次立胤礽為太子,主要是因為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當礽施加在胤礽身上的罪名有很多不實之處。當初,康熙皇帝之所以下決心廢太子,是因為他懷疑胤礽企圖謀殺他。但是,在胤礽被廢之後,康熙皇帝曾經去探望他,在探望的過程中,胤礽申訴說:“皇父若說我別樣的不是,事事都有,只弒逆的事,我實無此心。”康熙皇帝聽了,不但沒有斥責胤礽,反而認為他說得對,並因此下令將胤礽項上的鎖鏈取下。本來自廢太子後康熙帝就痛惜不已,每日長吁短嘆,寢食不寧,這下更加對當時衝動之下所作出的決定感到後悔了。
因此,1708年11月15日,康熙帝召科爾沁達爾漢親王額駙班第、領侍衛內大臣、都統、護軍統領、滿大學士、尚書等入宮,親自在他們面前力保廢太子胤礽,為他平反昭雪,說他並無謀逆之心,而且已經深深地後悔當初的言行,並提出了復立胤礽為皇太子的意向,並且當眾將胤礽釋放。胤礽也當眾表示:“父皇的諭旨是極其英明的。之前的事都是我的不對,但我畢竟是遭人陷害的。但無論如何,從今往後,我一定痛改前非,否則便不容於天地之間。父子兩人言辭懇切,這才有了前面胤礽被複立為太子的那一幕。


但是,胤礽的皇太子之位雖復,原本存在於朝廷當中的種種矛盾並未得到解決,所以很快就又發生了嚴懲皇太子黨的事件這次的主角是曾任步軍統領的託合齊。

一個頗有較高人氣太子,到兩次悲慘罷免,胤礽經歷了人生跌宕起伏

原來,1709年冬,多羅安郡王愛新覺羅·嶽樂去世,託合齊於其喪事期間,糾集部分滿族官員多次聚集在都統鄂善家宴飲結果被人告發。在重要的喪事期間宴飲本是禁止的,但畢竟不是什麼大事,康熙皇帝起初也認為宴飲之事只需稍加懲處就可以了。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參加宴飲人員除步軍統領託合齊外,還有刑部尚書齊世武、兵部尚書耿額和八旗的部分軍官。這些人中有不少都手握兵權,尤其是步軍統領託合齊統領的更是負有直接保衛皇帝之責的禁衛軍.這樣一看,這件原本極其普通的案子就變得不簡單了。這件事最終還是引起了康熙皇帝的警覺,他認為託合齊一夥會飲是為在太子籠絡朋黨。要知道胤礽早已經厭煩了數十年的等待生活,曾多次向人抱怨。即使胤礽本人還沒大膽到想要謀朝篡位,但誰能保證他的黨人不鼎力擁戴呢?經過調查,康熙皇帝越來越相信自己的判斷,託合齊等人極有可能不惜以武力逼迫自己傳位給皇太子康熙皇帝憤怒地指責託合齊等人為“亂臣賊子",並且嚴令將託合齊一黨重辦。


至此,康熙皇帝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終於又一次發展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帝決定再廢皇太子
公元1712年9月30日,康熙皇帝向諸皇子宣佈:“皇太子胤礽自復立以來,於之前所犯的過惡拒不悔改,大失人心,因此祖宗留傳下來的基業是萬萬不能傳給這樣的人的。我已經向皇太后報告了這件事,現決定拘禁皇太子胤礽,交給宗人府看押。
公元1712年11月16日,康熙皇帝再次派遣官員將廢皇太子一事告祭天地、太廟、社稷,並詔告天下。
胤礽第二次被廢之後,被康熙皇帝下旨禁錮在鹹安宮內胤礽並不甘心,借醫生為其妻石氏診病之機,用礬水寫信與外界聯繫,又被發覺。自此,康熙皇帝對胤礽的一舉一動愈加戒備,而且再也不願意立太子了從此以後,朝中大臣再有上疏建議他立太子的,或處死,或入獄,一定嚴懲不貸自康熙皇帝開始,整個大清王朝也就此再沒立過一個太子。

一個頗有較高人氣太子,到兩次悲慘罷免,胤礽經歷了人生跌宕起伏

胤礽在成為太子後的那20多年,本來是形勢一片大好的。因為在當時,他還是父親康熙皇帝心中的驕傲。如果康熙像他的老子順治那樣短命的話,也許歷史上就不會出現“兩立兩廢”的太子胤礽了,而是年輕有為的大清第三任皇帝胤礽。但不幸的是,胤礽遇上了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因此
便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當胤礽在襁褓中時,是太子;當他風華正茂時,是太子;當他人到中年的時候,他還是太子;一晃過了30多年,他都快垂垂老矣了,仍然做著他那看似很前途的職業—太子。不僅如此,他那些兄弟們也都各有自己的政治勢力,也在虎視眈眈地窺視著太子地位。這讓胤礽大感緊張,甚至都有些草木皆兵了。
與此同時,身為太子,胤礽註定要成為來自各方面中傷和施壓的目標再加上他本身也確實有些超權越位的舉動,而被父皇視作精神出現了障礙,因而慘廢黜。不過康熙皇帝畢竟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有道明君,他在經過冷靜思索之後,感到胤礽並沒有像其他人所指責的那樣有更大的政治圖謀,他所使用的也大多是些自保的手段,因此才在第二年令其重新復位。但重獲大權的太子胤礽卻真的開始規劃自己奪權的攻勢,拉幫結派,結黨營私。這才最終引得康熙皇帝雷霆震怒,下了死手,胤礽的政治生命也就此徹底終結了。


從一個頗有較高人氣的太子,到兩次悲慘的罷免,胤礽可謂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