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208


《翻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208


人死不能復生,皇太極也明白。

只不過,海蘭珠去世的時候,年僅三十三歲,他實在不願接受如此殘酷的現實。雖貴為皇帝,也不能控制生死。不過,他能控制死後的事,比如葬禮的規格。

按照皇太極的要求,葬禮必須隆重。首先,追封海蘭珠為敏惠恭和元妃。元妃即大老婆,有了名分,葬禮自然可以按照皇后的標準執行。實際操作中,甚至還有點超標。

除了規格到位之外,人員也得到位。皇太極下令,凡在京的親王以下(含親王),牛錄額真以上官員,必須親臨現場。

如此一搞,海蘭珠的葬禮,儼然成了大清的國喪。

吃瓜群眾如果光看熱鬧,估計還以為皇帝本人駕崩了呢。

這還不算完,之後的日子裡,月祭、大祭、冬至祭、去世週年祭……一個也不能少,而且每一次都隆重。不僅自己祭奠,還不讓別人樂呵。他宣佈暫停國中一切慶典,連元旦都沒讓張燈結綵。

為此,他還處理了一批在葬禮期間搞娛樂活動的幹部,其中不乏羅洛宏(代善之孫、嶽託次子)、阿達禮等宗室貴族,罪名非常直截了當,不尊重敏惠恭和元妃。在當時來講,屬於重罪,一經發現,絕不姑息。

當然,事後皇太極自己也後悔,有一次曾自責說:“太祖崩時,未嘗有此,天之生朕,豈為一婦人哉”。說白了,爹死了都沒這樣,為個女人,過分了。

可說歸說,真到做的時候,一點沒變,該怎麼祭祀還照樣兒。按照王陽明的理論,知錯不改,等於不知。

都察院承政張存仁、祖可法(祖大壽養子)勸諫:“天佑我國,錦州垂克,宜以理抑情”。所謂“以理抑情”是比較委婉的說法,其實就是告訴他:錦州再加把勁就能拿下,您也乾點正事兒,去前線管管,別一天到晚兒女情長。

皇太極很快批覆:我不管。(帝不聽)

其實皇太極也並非不想去,實在有點力不從心。自從海蘭珠去世以後,清宮的記錄裡面,一提到皇太極,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就是“聖躬違和”、“上不豫”這類的詞。

在封建帝王時代,言論比較受限制,尤其涉及到皇帝生老病死,或者私生活的時候,用詞要儘量避諱。像剛提到的“聖躬違和”、“上不豫”,通常用來形容皇帝身體不好,至於到底怎麼不好,一般不說。

不過,對於皇太極,不用說我們大概也知道。一個人整天悶悶不樂,很容易得抑鬱症。即便沒得病,單純的心情不好,也能影響身體健康。

這一點中西醫都認可。

西醫專門有心理醫生,以調節情緒對人的影響,足見其科學性。

按中醫聖書《黃帝內經》上的說法:“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目前的情況看來,皇太極的肝、脾、肺應該傷的都很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