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使腫瘤病灶變小,為什麼不能讓癌症病好?對實體瘤的療效評價

腫瘤是由數億癌細胞堆積而成,化療之後可能出現腫瘤完全消失、縮小、沒變化、增大等幾種結果,也是癌細胞數目相應變化的結果。

腫瘤縮小、而且在3月之內沒有增大,證明化療是有效的,也就是說部分癌細胞死亡了,但還有許多癌細胞沒有死亡,腫瘤只是從大變小、並沒有死亡!

大多數癌症病人不是死於治療期間,而是死於治療後恢復期間,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復發、轉移,因此也成了病人最擔心的問題。

化療使腫瘤病灶變小,為什麼不能讓癌症病好?對實體瘤的療效評價

侵佔組織、臟器,破壞其正常功能,病人慢慢發生營養不良、乏力、胸悶氣短、疼痛等等晚期併發症,導致機體衰竭!

癌症治療是綜合性策略,不只是治療上的問題,還需要心理、飲食、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調整,以期最好的生存時間、生活質量。

癌症對人的威脅是擴散,包括直接浸潤、遠處轉移,之所以擴散是因為癌細胞具有強盜特徵,不受機體調控,侵佔鄰里並且四處叛亂犯罪。比如胃癌,當腫瘤浸出胃的漿膜層就有可能黏連、破壞橫結腸(梗阻)、胰腺及十二指腸(黃疸)等,這樣就會影響到相應的功能。

化療後腫瘤是有可能死灰復燃的!健康人體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消滅10^6個癌細胞,而身體衰弱的病人消滅100個癌細胞也費勁。

這就有問題了,你弱癌細胞它就欺負你,化療具有兩面性,好壞不分,它不能無限制、全部殺死癌細胞,加上某些癌細胞很狡猾,逐漸對化療耐藥,因此化療後存在復發的可能。

化療使腫瘤病灶變小,為什麼不能讓癌症病好?對實體瘤的療效評價

癌症放療、化療到底有沒有效果,這是病人最關心的問題,畢竟放化療的毒副反應比較大,如果沒療效還白白承受了毒性,不僅浪費了錢還損害了身體,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

必須要說明的是,評估放化療的這些標準主要是針對術前新輔助放化療,或者癌症復發轉移以後又進行輔助治療的患者。

對手術切除腫瘤,術後進行的輔助放化療無法評估,因為肉眼可見的腫瘤已經切除,放化療只是消滅肉眼無法可見的癌細胞,這些目前還無法檢測和跟蹤。常用於評估新輔助放化療的評價指標有以下:

首先看術前的放化療療效如何評價。有些腫瘤因為局部進展明顯或可以侵犯周圍的組織或臟器,直接手術切除困難並且有可能導致癌殘留,一般先行2-4週期的新輔助化療(進展期胃癌)或新輔助放化療。

還有一種情況不一定是腫瘤切除困難,只要是中期就需要術前的放療或放化療,典型代表就是進展期的中低位直腸癌,這個部位的直腸癌術前放療或放化療可以顯著降低術後的復發風險。

化療使腫瘤病灶變小,為什麼不能讓癌症病好?對實體瘤的療效評價

對於實體腫瘤的療效評價標準學術界有幾種方式,最常用的就是RECIST標準,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腫瘤負荷評價標準。通過測量靶病灶和非靶病灶的長短徑,及是否有新發病灶,與治療前相應的病灶進行比較,得出治療效果如何。治療療效的評價指標有:

完全緩解(CR):所有目標病灶消失,任何病理性淋巴結短軸必須小於10mm。

部分緩解(PR):以臨界半徑的總和為參照,所有目標病灶半徑的總和至少減小30%。

疾病進展(PD):以所研究(目標病灶半徑)的總和最小值為參照(包括最小值等於臨界值的情況),所有目標病灶半徑的總和至少增加20%,另外,半徑總和增加的絕對值還必須大於5mm(注:出現新的病灶也可認為是惡化) 。

穩定(SD):以所研究(目標病灶半徑)的總和最小值為參照,既達不到部分緩解標準、也達不到疾病進展標準者。

化療使腫瘤病灶變小,為什麼不能讓癌症病好?對實體瘤的療效評價

對於術後輔助化療的病人,醫生常規會在治療2-3週期後建議患者做CT或者磁共振檢查,其目的就是判斷整個化療期間會不會出現其他臟器轉移,或者出現局部復發可能。

對於分期偏晚的手術後病人這種情況時有發生,比如肺腺癌術後病人,有的第三週期化療後複查發現胸膜結節,且腫瘤標誌物上升,這就說明化療效果比較差,並沒有將體內殘存的癌細胞殺滅,腫瘤逐漸增大,從而過段時間後在CT上反映出來。這種情況屬於原發性耐藥。

而對於分期略早的病人,常規術後輔助放化療,其實短期內是無法判斷化療療效的,只能建議患者按規範治療,治療結束後定期複查,後期判斷的指標通常用無病生存期,這個指的是一個群體從隨機化分組研究到疾病復發或者疾病進展導致死亡的時間。針對具體的個人來說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化療使腫瘤病灶變小,為什麼不能讓癌症病好?對實體瘤的療效評價

癌症的可怕是在於我們對它似乎並沒有太多的好辦法,好在近年來醫療水平的發展,新型的癌症治療手段相繼出現,其中免疫治療的出現,倒是給腫瘤患者帶來了些許希望,但同時又帶來許多疑問,既然免疫治療這麼好,傳統的腫瘤治療手段是不是就可以拋棄了?答案當然是錯誤的。

要知道腫瘤治療一向是個複雜的“工程”,單靠某一種治療手段是很難取得良好效果,腫瘤治療需要綜合性治療,各手段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在對付腫瘤的戰役中取得最後的勝利。

就拿放療來說,放射治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大約70%的癌症病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需要放射治療的介入,放療在腫瘤綜合治療過程中具有一定重要性,而且研究發現,放療與免疫治療結合還有一定的“增敏”作用,那麼到底兩者如何協同呢?今天我們就對“放化療與免疫”進行全方位講解。

分享案例

患者病情:

接受肺癌手術和抗癌劑治療後依然發生了肝轉移。

在開始為期3個月的NKT細胞療法後,腫瘤消失、縮小了,腫瘤標誌物數值也變正常了。

化療使腫瘤病灶變小,為什麼不能讓癌症病好?對實體瘤的療效評價

62歲 男性

2017年患者被確診為【肺癌】,12月接受了手術。

術後開始使用抗癌劑治療,截止2018年6月為止已完成6個療程的治療,但在10月仍被確診為肝轉移。

患者現在氣虛體弱,臥病在床無法下床行走。

國內診斷:

醫師認為此次復發是在抗癌劑治療約3個月後發生的,無法切除,要根治也很困難,目的是延長壽命,如果追加另外的抗癌劑重新進行抗癌劑治療的話大概要花半年到1年。

日本診斷:

患者從2018年11月開始嘗試了每2周進行1個療程的NKT細胞療法與化療並行治療。

——NKT細胞療法與化療並行治療,病人2個腫瘤消失

2019年2月中旬,主治醫師進行了CT檢查以及腫瘤標誌物檢查,發現肝轉移的3個腫瘤中的2個腫瘤已經消失,剩下的那1個也縮小了。

腫瘤標誌物(CA19-9)的數值在治療開始之前為5,171,結束1個療程後跌到了28,已恢復正常值。

——癌症好轉,暫別抗癌劑

2019年4月,患者在持續進行病情觀察和繼續接受NKT細胞療法的第2療程,精神充沛,可以下床行走,抗癌劑治療暫時告一段落。

01、日本免疫治療聯合放療,事半功倍

放療是利用高能粒子射線的照射對腫瘤組織使腫瘤內的癌細胞死亡的同時釋放出大量細胞內物質,這些物質被稱為腫瘤特異性抗原,這些抗原被抗原呈遞細胞(APC)呈遞給細胞毒CD8+T細胞(CD8+ CTL),然後細胞毒CD8+T細胞去攻擊遠離放療照射野的腫瘤,局部放療可以產生全身的免疫反應。

化療使腫瘤病灶變小,為什麼不能讓癌症病好?對實體瘤的療效評價

這種現象叫做的“放療的遠隔效應”,說明放療不僅能局部直接殺死癌細胞,還能引起某種全身性的變化,這種變化,目前認為主要是對免疫系統的調節。

隨著近年來對免疫治療不斷的深入研究發現,日本免疫治療可以減少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抑制因素與放療形成互補提高放療遠隔效應的發生率,我們要知道放療後的8-18個小時,免疫系統開始活化,24小時達到峰值,7-10天后開始回落,半衰期較短的免疫製劑可以考慮在放療後1-4天內應用;而半衰期較長的免疫治療應用時間較靈活,一般推薦的時間為放療後7天。

二是消除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抑制因素,主要是利用免疫拮抗點抑制劑,抑制劑又分為小分子化合物和抗體等大分子,前者半衰期較短,可在放療後1-4天使用,後者半衰期較長在時間上比較靈活,表明最佳的時間大約在放療後7天內。

化療使腫瘤病灶變小,為什麼不能讓癌症病好?對實體瘤的療效評價

03、放療和日本免疫治療結合的臨床實踐

放療與全身免疫系統之問的相互調節作用使放療與免疫聯合治療成為可能,而且在大量臨床前期試驗取得顯著療效,在臨床實踐上主要可以以三種治療方案來實現:

大分割放療+免疫治療方案:主要針對寡轉移腫瘤,目的是利用放療的“原位疫苗”效應最大化射野外聯合治療療效,即活化抗原呈遞細胞(APC)以及解除T細胞抑制信號。

同時,放療劑量還取決於腫瘤大小和解剖位置,以及危及器官耐受量。給予部分腫瘤放療引起的抗原釋放,可能足以引起原位疫苗效應,且不良反應更小,所以合適劑量的大分割放療更能激活免疫系統。

化療使腫瘤病灶變小,為什麼不能讓癌症病好?對實體瘤的療效評價

放療作為免疫治療的調節劑方案:目的提供聯合治療最大化射野內治療療效。不同於大分割放療引起的原位疫苗,激發遠端效應的作用。低劑量放療可以重塑腫瘤微環境,將鈍化的免疫微環境重新活化,從而逆轉腫瘤患者對免疫治療的耐藥。

適合癌種:肺癌,胃癌,腸癌,乳腺癌,肝癌,腎癌,腦癌,胰腺癌,宮頸癌,卵巢癌,口腔癌等實體癌癌種。

總而言之,免疫治療的出現,給我們對抗腫瘤帶來了全新的思路,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放棄掉放療、化療等傳統的治療手段,腫瘤治療是需要綜合性的,傳統的治療手段配合免疫治療。

最後,不是每個患者都是適合日本細胞免疫療法的,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等因素來判斷是否可以治療,也不是隻給患者做免疫療法,是根據病情需要聯合多種療法:靶向藥,化療,質子放療的療法。關於療法治療相關事宜可通過下方“瞭解更多”自行查看或直接與我私信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