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的《離別》信後,何時開始下一程

11月2日,山東省教育廳原一級巡視員張志勇發表了一封題為“離別”的告別信,教育圈的朋友們競相轉發。這位曾經“叱吒”山東教育界,被譽為“教改廳長”的英雄以如此深情又悲情的方式與我們“作別”了。

他自己說:離開是為了更好的回來。但是,我們清楚,這個英雄不會回頭了。

提起張志勇副廳長,我身邊新入職的年輕老師對他基本是不瞭解的。所以,看到這封“離別”信,只有幾位老教師還能“閒坐說起當年他的那些事兒”。他們有共識是:張志勇副廳長是為數不多的教育開拓者和改革者,也是一個有著遠大教育理想和真摯教育情懷的專家。

2002年2月--2017年3月,他擔任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一職。而他全力推進山東省學校教育改革應該在2009年前後。從幕後走到臺前,振臂一呼,要在山東省全面推行高中教育大變革。

他主張將“教育投入”和“實施素質教育”作為考核各級黨委、政府政績“一票否決”的指標。提出了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方案,即“規範辦學+開齊、開足、開好課程”,並在山東省各高中學校強勢推行,迅速在全省乃至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推行期間,也有地市中學持觀望態度甚至反對全面課程改革,但彼時變革已成風雲之勢,接下來一定是大雨傾盆。縱然有傘,但他們的腳下早已激流澎湃。

他要“強扭下應試教育的瓜,嫁接上素質教育的藤”,縱然當時很多學校,很多老師都清楚,高考選拔的“種子”未變,怎會那麼容易結出“素質的瓜”?但是,學校和老師們依然心存相信,心存希望。

那希望的“念想”就像投進“鐵皮屋子”的“一道光”,曾讓我們歡欣鼓舞。

“規範辦學”中有很多科學化、人性化,符合教育規律的舉措。比如其中的一條:“給教師雙休日”,這是讓山東省中學教師真正受益並感念至今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師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有了一點點陪伴自己老人和孩子的時間。

“開齊、開足、開好課程”,讓學校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音體美、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研究性學習等課程全面開課。學生的大課間變得豐富多彩,下午第四節課有了更多的課程選擇,選課走班嘗試性推行,圖書館全面開放,學生社團、興趣小組如雨後春韭……

我們學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曾經也一度是“江北第一名校”,“六中--北大--哥倫比亞”,“老六中”等讚譽說得就是我們學校。學校處在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帶,長時間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課程改革給這所學校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迅速成為山東省走在課程改革前列,並且改革非常有成效的學校代表。

2013年3月在濟南的一次中學校長會上,張廳長讀著一封學生的來信竟然淚流滿面。這是一個單親家庭孩子的來信,信中歷數了自己在學校裡所受的欺凌和自己的心路歷程。張志勇廳長情緒激動地警示了只關注成績,忽視孩子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的惡果,最後張志勇廳長向與會教育幹部及教師發自心底地呼籲:“為了孩子,拜託大家了!”

2015年,他專門向山東地方教育局長、高中校長及媒體寫了一封公開信,題目叫《請記住山東省千萬學子的重託》,充滿深情地呼籲社會各界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杜絕片面地用考試升學和分數來指揮教育、評價教育、考核教育,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現實載體與輿論環境。言之諄諄,情之切切,令人悄然動容。

當然,他的博客中還有很多這類大情懷的文章。不得不承認,能夠堅持在博客上發表文章的教育官員是不多的,熟悉寫作的人都知道,寫作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需要下怎樣的功夫。同時,不得不承認,張廳長的“作文”寫得特別好。

他的很多文章中都能顯現出他對當下教育的積極反思,“重擊”“革命”“迴歸”與“重建”……這個過程就像破殼成蟬,化繭成蝶, 我們驚歎中學教育竟然真得可以“長出翅膀來”。

從不同的角度看他的一系列文章,張廳長的教育前瞻性折射的是他的教育大情懷。

其實,我們當前最缺失的就是這種教育情懷。最可貴的也是這種教育情懷。

什麼是情懷?真是老生常談。情懷不能當飯吃,這也是共識。

“情懷”就像觀音菩薩化身長老去找唐僧,帶著“錦襴袈裟”和“九環禪杖”。唐太宗問:你賣多少錢?我買下來。長老說:能識此寶者,分文不取!不識此寶者,千金不賣!

我說:能知情懷可貴者,情懷“法力”無邊。不知情懷意義者,情懷那就是個笑話。

張廳長的很多教育觀點極具前瞻性。比如:

1、我國教育面臨的問題是指揮棒出了問題

2、堅定不移地反對炒作高考狀元、升學率

3、壞的作業是對學生生命的最大浪費

4、“減負”是基礎教育的一場革命

5、我國教育創新發展的最大思想障礙是教育思沒有教育的底線

6、只有分數中國的教育沒有未來

7、高考改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我把它形容為拆掉“獨木橋”變“立交橋”

我國教育面臨的問題,一言以蔽之,是指揮棒出了問題。這裡的要害是,用單一的考試升學這根“指揮棒”指揮學校教育、評價學校教育、考核學校教育,導致許多地方的學校教育違背“育人為本”的教育本質,背離“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脫離了科學發展的基本軌道。

……

他還有很多理論構建類的文章。對那些文章我是理解不了的。2017年之後,他的文章政論性強了許多。或者說他關涉的範圍開始走向泛化。就像一條江的問題還沒有處理好,就開始解決一片海的問題。

當前,有人呼籲“精英教育”,有人主張“公平教育”,恰恰忽略了“人的教育”。家庭、學生、學校、社會都渴望高效的教育,把孩子們都培養成國家的棟樑之才。其實,椽、檁、柱、梁都是搭建房屋的重要組成。有些孩子能做好一顆釘子,不也很好嗎?不也很重要嗎?

我們當前的教育肯定是有問題的。近年來,老師打學生、學生打老師、老師打老師、學生打學生的事件頻發,狀況不斷升級。一方面,家庭、社會呼籲還給教師懲戒權;另一方面,你懲戒一下試試。

現在的教師還有沒有拿起一把戒尺的勇氣?

還有,就說減負。近日,南京正在開展的素質教育試點和減負行動受到廣泛關注。

一篇名為《南京家長已瘋》的文章在家長圈中反響強烈。家長擔憂的是本地孩子成績會因減負而下滑,在未來中高考競爭中失利。

家長不讓減。學校不敢減。教師更不敢提減負。

中國文化呈現很強的實用性,缺少超越性的精神,現實的、實用的、功利的東西遮蔽了我們的雙眼。正如泰戈爾的那句詩:如果鳥兒的翅膀繫上了黃金,它就難以振翅高飛。我們的教育也是如此。來自家長、學生、學校、有關部門等要的就是分數、重點率、清北數,媒體、商家、機構等要的是獵奇營銷,這些都桎梏著教育的翅膀。而當前宣揚的就是“別提振翅飛翔,只要能走過去,趴著跪著都可以。”

我們對教育的未來充滿無限的遐想。無數的教育改革者也在努力構畫著教育的未來。但是,當主張給學校配備現代化高科技的教學硬件時,卻發現有些學校連整塊的黑板都沒有。當主張給孩子們幸福的教育時,卻發現有多少把“利器”脅迫著我們的孩子。

當前的家庭、社會對教育的普遍心理是來自他們對未來的理解。他們堅定不移地十分以及非常肯定,未來的社會競爭就是“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即使是叢林,叢林裡也不可能全是老虎和獅子吧?

家庭說:其它的不管,首先得讓我家的孩子成為老虎或獅子。

學校說:其它的不管,首先得讓我們學校的學生成為老虎或獅子。

這個問題,它還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如何落實“規範教育”,就像如何構建一個“規範的教育叢林”。野豬和兔子們其實在自然的叢林中其實過得很幸福。我們卻都覺得它們肯定“活不了”。

張廳長說:“一個社會的教育生態是否健康,有以下六個判斷標準:一是民本。教育是否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發展理念。二是平等。教育必須是面向人人的、服務人人的、讓每個人走向卓越與成功的教育。三是科學。從教育發展的動力和依靠力量講,教育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四是法治。教育是有規矩的,是在國家法律法規的約束下運行的。五是綠色。學生所有學習活動所取得的成果,都不以犧牲其任何健康成長為代價。六是活力。教育是尊重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事業,師生的創造性應得到極大的釋放。”

“辦好教育,要為孩子們考慮得遠一些,為老師們考慮得遠一些,為學校考慮得遠一些,為校長自己考慮得遠一些。”“規範辦學行為,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我們的教育實現老百姓的近期利益、長遠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統一。”

對這些,講真心話。我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只有當全體教育利益攸關者把學生當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視為有著個體價值、人格尊嚴、正當需求以及獨特個性的人,素質教育才能有實質性地推進。

建國以來的教育改革歷程也反覆提示我們:幾乎沒有一項教育改革因為有了先進理念便一帆風順、所向披靡的;“幾乎所有教育改革的具體過程都充滿了激烈的論戰、長久的僵持乃至頻繁的反覆,以至於身處改革之中及置身改革之外的許多人,都對教育改革最終能否成功將信將疑。”

今天,張志勇副廳長的《離別》信,讓無數教育人淚目。我們淚目的原因有很多種。

有很多老師擔心,全國的高中教育方式都在往老路上走,山東的高中教育也在往“專注分數”“專注升學率”的老路上走。

晚上可能要天天上夜班了。週末可能也要上課了。

“某某模式”風靡,有席捲天下之勢。他們的校長又有張儀蘇秦之舌辯。山東,捱得這麼近。怎能保全呢?

……

回看張志勇副廳長在山東教育的改革舉措,我總容易想起王安石。王安石變法十餘年,最後司馬光一篇上奏,全部廢除新法,迴歸老路。連蘇軾這樣的“保守派”都驚呼:你這一下子比小時候“砸缸”的勁還大!

金庸說: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您也很像。

喬峰最後用自己的“跳崖”換來遼宋的和解。

但“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紛鬥該如何和解呢?何時能和解呢?

相信張志勇副廳長寫“離別”信的時候也是噙著淚的,就是因為“愛得深沉”吧。

您說“離開是為了更好的回來”。

但是,即便回來,您還是“教改”英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