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的《离别》信后,何时开始下一程

11月2日,山东省教育厅原一级巡视员张志勇发表了一封题为“离别”的告别信,教育圈的朋友们竞相转发。这位曾经“叱咤”山东教育界,被誉为“教改厅长”的英雄以如此深情又悲情的方式与我们“作别”了。

他自己说: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但是,我们清楚,这个英雄不会回头了。

提起张志勇副厅长,我身边新入职的年轻老师对他基本是不了解的。所以,看到这封“离别”信,只有几位老教师还能“闲坐说起当年他的那些事儿”。他们有共识是:张志勇副厅长是为数不多的教育开拓者和改革者,也是一个有着远大教育理想和真挚教育情怀的专家。

2002年2月--2017年3月,他担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一职。而他全力推进山东省学校教育改革应该在2009年前后。从幕后走到台前,振臂一呼,要在山东省全面推行高中教育大变革。

他主张将“教育投入”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政绩“一票否决”的指标。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案,即“规范办学+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并在山东省各高中学校强势推行,迅速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推行期间,也有地市中学持观望态度甚至反对全面课程改革,但彼时变革已成风云之势,接下来一定是大雨倾盆。纵然有伞,但他们的脚下早已激流澎湃。

他要“强扭下应试教育的瓜,嫁接上素质教育的藤”,纵然当时很多学校,很多老师都清楚,高考选拔的“种子”未变,怎会那么容易结出“素质的瓜”?但是,学校和老师们依然心存相信,心存希望。

那希望的“念想”就像投进“铁皮屋子”的“一道光”,曾让我们欢欣鼓舞。

“规范办学”中有很多科学化、人性化,符合教育规律的举措。比如其中的一条:“给教师双休日”,这是让山东省中学教师真正受益并感念至今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有了一点点陪伴自己老人和孩子的时间。

“开齐、开足、开好课程”,让学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音体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全面开课。学生的大课间变得丰富多彩,下午第四节课有了更多的课程选择,选课走班尝试性推行,图书馆全面开放,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如雨后春韭……

我们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曾经也一度是“江北第一名校”,“六中--北大--哥伦比亚”,“老六中”等赞誉说得就是我们学校。学校处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长时间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课程改革给这所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迅速成为山东省走在课程改革前列,并且改革非常有成效的学校代表。

2013年3月在济南的一次中学校长会上,张厅长读着一封学生的来信竟然泪流满面。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的来信,信中历数了自己在学校里所受的欺凌和自己的心路历程。张志勇厅长情绪激动地警示了只关注成绩,忽视孩子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恶果,最后张志勇厅长向与会教育干部及教师发自心底地呼吁:“为了孩子,拜托大家了!”

2015年,他专门向山东地方教育局长、高中校长及媒体写了一封公开信,题目叫《请记住山东省千万学子的重托》,充满深情地呼吁社会各界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杜绝片面地用考试升学和分数来指挥教育、评价教育、考核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现实载体与舆论环境。言之谆谆,情之切切,令人悄然动容。

当然,他的博客中还有很多这类大情怀的文章。不得不承认,能够坚持在博客上发表文章的教育官员是不多的,熟悉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需要下怎样的功夫。同时,不得不承认,张厅长的“作文”写得特别好。

他的很多文章中都能显现出他对当下教育的积极反思,“重击”“革命”“回归”与“重建”……这个过程就像破壳成蝉,化茧成蝶, 我们惊叹中学教育竟然真得可以“长出翅膀来”。

从不同的角度看他的一系列文章,张厅长的教育前瞻性折射的是他的教育大情怀。

其实,我们当前最缺失的就是这种教育情怀。最可贵的也是这种教育情怀。

什么是情怀?真是老生常谈。情怀不能当饭吃,这也是共识。

“情怀”就像观音菩萨化身长老去找唐僧,带着“锦襕袈裟”和“九环禅杖”。唐太宗问:你卖多少钱?我买下来。长老说:能识此宝者,分文不取!不识此宝者,千金不卖!

我说:能知情怀可贵者,情怀“法力”无边。不知情怀意义者,情怀那就是个笑话。

张厅长的很多教育观点极具前瞻性。比如:

1、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指挥棒出了问题

2、坚定不移地反对炒作高考状元、升学率

3、坏的作业是对学生生命的最大浪费

4、“减负”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

5、我国教育创新发展的最大思想障碍是教育思没有教育的底线

6、只有分数中国的教育没有未来

7、高考改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把它形容为拆掉“独木桥”变“立交桥”

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一言以蔽之,是指挥棒出了问题。这里的要害是,用单一的考试升学这根“指挥棒”指挥学校教育、评价学校教育、考核学校教育,导致许多地方的学校教育违背“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背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脱离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轨道。

……

他还有很多理论构建类的文章。对那些文章我是理解不了的。2017年之后,他的文章政论性强了许多。或者说他关涉的范围开始走向泛化。就像一条江的问题还没有处理好,就开始解决一片海的问题。

当前,有人呼吁“精英教育”,有人主张“公平教育”,恰恰忽略了“人的教育”。家庭、学生、学校、社会都渴望高效的教育,把孩子们都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其实,椽、檩、柱、梁都是搭建房屋的重要组成。有些孩子能做好一颗钉子,不也很好吗?不也很重要吗?

我们当前的教育肯定是有问题的。近年来,老师打学生、学生打老师、老师打老师、学生打学生的事件频发,状况不断升级。一方面,家庭、社会呼吁还给教师惩戒权;另一方面,你惩戒一下试试。

现在的教师还有没有拿起一把戒尺的勇气?

还有,就说减负。近日,南京正在开展的素质教育试点和减负行动受到广泛关注。

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文章在家长圈中反响强烈。家长担忧的是本地孩子成绩会因减负而下滑,在未来中高考竞争中失利。

家长不让减。学校不敢减。教师更不敢提减负。

中国文化呈现很强的实用性,缺少超越性的精神,现实的、实用的、功利的东西遮蔽了我们的双眼。正如泰戈尔的那句诗: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它就难以振翅高飞。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来自家长、学生、学校、有关部门等要的就是分数、重点率、清北数,媒体、商家、机构等要的是猎奇营销,这些都桎梏着教育的翅膀。而当前宣扬的就是“别提振翅飞翔,只要能走过去,趴着跪着都可以。”

我们对教育的未来充满无限的遐想。无数的教育改革者也在努力构画着教育的未来。但是,当主张给学校配备现代化高科技的教学硬件时,却发现有些学校连整块的黑板都没有。当主张给孩子们幸福的教育时,却发现有多少把“利器”胁迫着我们的孩子。

当前的家庭、社会对教育的普遍心理是来自他们对未来的理解。他们坚定不移地十分以及非常肯定,未来的社会竞争就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即使是丛林,丛林里也不可能全是老虎和狮子吧?

家庭说:其它的不管,首先得让我家的孩子成为老虎或狮子。

学校说:其它的不管,首先得让我们学校的学生成为老虎或狮子。

这个问题,它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何落实“规范教育”,就像如何构建一个“规范的教育丛林”。野猪和兔子们其实在自然的丛林中其实过得很幸福。我们却都觉得它们肯定“活不了”。

张厅长说:“一个社会的教育生态是否健康,有以下六个判断标准:一是民本。教育是否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二是平等。教育必须是面向人人的、服务人人的、让每个人走向卓越与成功的教育。三是科学。从教育发展的动力和依靠力量讲,教育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四是法治。教育是有规矩的,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运行的。五是绿色。学生所有学习活动所取得的成果,都不以牺牲其任何健康成长为代价。六是活力。教育是尊重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事业,师生的创造性应得到极大的释放。”

“办好教育,要为孩子们考虑得远一些,为老师们考虑得远一些,为学校考虑得远一些,为校长自己考虑得远一些。”“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我们的教育实现老百姓的近期利益、长远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对这些,讲真心话。我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只有当全体教育利益攸关者把学生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视为有着个体价值、人格尊严、正当需求以及独特个性的人,素质教育才能有实质性地推进。

建国以来的教育改革历程也反复提示我们:几乎没有一项教育改革因为有了先进理念便一帆风顺、所向披靡的;“几乎所有教育改革的具体过程都充满了激烈的论战、长久的僵持乃至频繁的反复,以至于身处改革之中及置身改革之外的许多人,都对教育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将信将疑。”

今天,张志勇副厅长的《离别》信,让无数教育人泪目。我们泪目的原因有很多种。

有很多老师担心,全国的高中教育方式都在往老路上走,山东的高中教育也在往“专注分数”“专注升学率”的老路上走。

晚上可能要天天上夜班了。周末可能也要上课了。

“某某模式”风靡,有席卷天下之势。他们的校长又有张仪苏秦之舌辩。山东,挨得这么近。怎能保全呢?

……

回看张志勇副厅长在山东教育的改革举措,我总容易想起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十余年,最后司马光一篇上奏,全部废除新法,回归老路。连苏轼这样的“保守派”都惊呼:你这一下子比小时候“砸缸”的劲还大!

金庸说: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您也很像。

乔峰最后用自己的“跳崖”换来辽宋的和解。

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纷斗该如何和解呢?何时能和解呢?

相信张志勇副厅长写“离别”信的时候也是噙着泪的,就是因为“爱得深沉”吧。

您说“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但是,即便回来,您还是“教改”英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