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員脖子上掛的“朝珠”,並非只是裝飾,很多人都沒資格擁有

清代官員脖子上掛的“朝珠”,並非只是裝飾,很多人一輩子沒資格擁有

相信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清朝的官員,穿著朝服的時候,無一例外的,脖子上都掛著一串長長的珠子,除了官員,在一些重大場合,王室皇家,比如皇帝、皇后、妃子以及王爺等人,脖子上也會掛著一串長長的珠子,那他們脖子上的這串珠子是什麼,做什麼用的,僅僅是為了好看嗎?

清代官員脖子上掛的“朝珠”,並非只是裝飾,很多人都沒資格擁有


清代官員脖子上掛的“朝珠”,並非只是裝飾,很多人都沒資格擁有


朝珠其實就是由“念珠”變化而來,由六部分組成,分別是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跟墜角。朝珠的珠子數量被嚴格規定為108顆,而佛教裡面,則是將108作為佛的象徵,此外有4顆佛頭,以27顆珠子為間隔穿插其中,將朝珠四分,也稱“分珠”,兩者在色彩形成鮮明對比,寓意為四季。

清代官員脖子上掛的“朝珠”,並非只是裝飾,很多人都沒資格擁有


朝珠的顏色、樣式都不一樣,有的貴族會用朝珠顯示自己的身份。其實清朝的朝珠有一個非常坑人的情況,清朝官員和貴族的朝珠不是朝廷佩發的,而是需要官員們自己出錢定製。在這樣的情況下,誰的家底好,自然朝珠的質量就更好。從順治皇帝開始,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代皇帝都是崇尚佛教的。在各種影視劇中,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經常會拿著一串手珠。這雖然有的過頭,但也證明了當時的一些情況。

清代官員脖子上掛的“朝珠”,並非只是裝飾,很多人都沒資格擁有


有錢的貴族,為了彰顯自己尊貴的身份,一般會使用瑪瑙寶石、珊瑚等特別名貴的材料來製造朝珠,像有名的和珅,聽說他每天都會換一串不同的朝珠,一年都用不完,每串質量都上成。有一點要提的就是朝珠是當時清朝中高級官員才需要佩戴的物品,五品以下的官員,不得佩戴朝珠。像是京城裡的員外和郎中,才有資格佩戴朝珠,一些知州、知令,是沒有權利佩戴的。

清代官員脖子上掛的“朝珠”,並非只是裝飾,很多人都沒資格擁有



朝珠 據說象徵著四季,而朝珠的質料也不盡相同。由於清朝皇帝篤信藏傳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衛和京官等,均可佩掛朝珠,並且可作為皇帝所賞賜的物品。

朝珠兩旁共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另一邊兩串,名為"紀念";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一串在右為男,兩串在右一串在左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稱背雲.

清代官員脖子上掛的“朝珠”,並非只是裝飾,很多人都沒資格擁有



朝珠由108顆珠子貫穿而成,掛於頸上,垂在胸前。朝珠的質料有東珠、翡翠、瑪瑙、藍晶石、珊瑚等。每盤朝珠有四個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頭",在背後還有一個下垂的"背雲",在朝珠兩側,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為"記捻"。按清《會典》規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掛朝珠,朝珠雖然是裝飾品,但一般官員和百姓不能隨意佩帶。對於佩帶何種質地的朝珠,也有嚴格的區分和等級規定,從官員胸前所佩帶朝珠質地的好壞,可以看出官員的品級高低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