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甲、重甲、棉甲哪種更好用?明朝士兵這樣迴應

皮甲、重甲、棉甲哪種更好用?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永樂皇帝二次北伐漠北而歸說到:“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並逐步演化為現在我們所認知的大明王朝是一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強硬王朝,引來了愈來愈多人們的注視,也讓人們對了這樣一個強硬王朝的軍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而作為冷熱兵器共存的明王朝,盔甲成為了人們關注的一大重點。


當元末各路義軍抗擊元軍時,各派的勢力也在不斷地增長,我們親愛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同志也擁有了自己的部隊,而以冷武器為主角的戰爭,士兵的披甲率是一個重要指標。朱元璋手下有不少元政府的降軍,元甲便是老朱當時接觸到的盔甲。


既然這樣,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元軍的甲冑。


01


首先,作為泱泱大國,元政府的部隊雖然裝備皮甲,但鐵甲是不可少的,元軍主要裝備有柳葉甲、鐵羅圈甲等盔甲,而這些制式的甲冑在明朝時期也同樣裝備,如《明會典》中記載有在洪武年間給皇城將士配發“柳葉甲、鎖子頭盔六千副”。根據對鐵羅圈甲的記載,大致推測,此甲是魚鱗甲的一種,而魚鱗甲也是重甲的一種,常配備於高級將領。根據沈從文先生的考證及其蒐集的明代圖版,明軍裝備的罩甲中便包含魚鱗甲一類。由此可見,明代的盔甲受到了元朝盔甲極大的影響,並且魚鱗甲此類重甲的存在,也可以輕易擊破“明軍沒有重甲”的評論。


再將時間軸往前推,時間定格到宋朝。眾所周知,宋朝沒能掌控燕雲十六州,也就是之後明長城一帶,所以喪失了抵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地理屏障,再加上宋人缺馬,宋軍的騎兵數量和質量是難以和北方的金、夏、元抗衡的,因此宋朝開始盛行重甲,以求用身著重甲的步兵去抗衡北方的輕騎兵,並製造出了許多著名的盔甲,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步人甲,但金人為了抗衡,組建了重甲騎兵鐵浮屠。


雖然宋朝常以羸弱的形象出現在歷史上,但宋朝的甲冑卻發展得十分迅猛,其中包括山文甲,是一款在宋朝十分流行的盔甲,之後的明朝也仿宋制製造了山文甲,並在記載中,明軍將官身著銅鐵製的山文甲。


緊接著,目光再次拉回元朝。在元朝,誕生了一種新的盔甲,不以銅鐵為主,不以皮甲為主,而是以棉為主製造的棉甲,也稱布面甲。但這麼說並不是很準確,因為元朝開始為了抗衡南人的火器,製造布面甲時如同這名字一般,布在外,鐵在內,活生生的就是布包鐵。根據記載,明朝對布面甲也進行了改進,在兩層棉布間加上鐵甲,在外用鉚釘固定。但這並不代表元制棉甲銷聲匿跡,保存至今的晚明高級將領的棉甲,便像元朝棉甲一般,鐵甲在內,棉布在外。


由此,流淌著漢、蒙兩種制式血液的戰甲成為了明甲的主要樣式,並且持續到明朝滅亡。


02


盔甲的制式實際上是一個需要比較的話題,因為在真正的實戰中才能展現出大明王朝所裝備的盔甲。


由此,率先引入一個眾所周知的戰甲——板甲。


這裡同樣有一個對明甲戲謔的稱法,即是各朝各代都有屬於他們那個時代,並且十分聞名的重型鎧甲,反觀在西方板甲這一重甲流行的時代,明甲卻不像其他朝代一樣有著出名的重甲,所以也就有了“明朝邊軍人肉甲”這一戲謔的稱呼。前面我們說過,明朝雖然重甲並不聞名但並不代表明朝沒有重甲,魚鱗甲、山文甲這些重甲同樣是明軍的制式戰甲,而明朝為什麼不大力開發重甲是有很多的緣由的。


實際上,中國的火藥並不只是用來放鞭炮,中國人從唐朝開始便將火藥用於戰爭,製造了許多的火器,元朝政府出於這一方面的考慮於是研發了布面甲。緊接著明朝建立,明朝對於火器的研發與使用是十分熱衷的,依照國內外學者的觀點,明朝對於火器的自我研發以及對火器的引進,使得明朝時代的中國在火器上一直與西方同步甚至存在超越西方的時候。火器的存在必然使得勞動者對於重甲產生懷疑,就像在板甲盛行的16世紀至17世紀,西方的重甲騎士們有多少人倒在了火槍的槍口下,並伴隨著火器的發展迎來騎士的沒落。


再者,就是需求。


在歷史上,橫掃亞歐的蒙古騎兵以輕騎兵為主,宋朝人要抵禦的北方騎兵也都以輕騎兵為主。宋朝人沒能掌控燕雲十六州,也就失去抵禦騎兵的天然屏障,所以說,宋朝的士兵是以血肉之軀在平原上抵禦擁有著強大機動力與衝擊力的北方騎兵。這時候也有必要提一下西方的騎士,西方騎士是重甲騎兵,重甲的存在必然是以犧牲速度為代價,所以很容易看出,西方的重甲騎兵拋棄了速度,卻也給了火槍手裝彈的時間;東方的輕騎兵放棄了重甲卻獲得了迅捷的速度與衝擊力。這也可以解釋在明軍的作戰中,火槍的三線戰法僅適用於雲南而不是北方,因為雲南叛軍騎象,速度緩慢,北方的騎兵就不一樣了,他們是不會給明軍裝填的時間。再加上明朝鑄造了明長城,明朝也不是一個擴張型國家,對於明朝統治者而言,守住國境線才是首要問題。


所以,沒有這樣的需求,就沒必要去花費大價錢製造重甲。


03


接著,下一個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明朝製造了大量棉甲,而棉甲真的比鐵甲好嗎?


對於棉甲和鐵甲的比較不好說,但棉甲的存在前面提到過,火器的發展導致鐵甲的沒落。但並不是說明朝放棄了鐵甲,明朝只是不像宋朝那麼重視重甲,明軍的披甲率是很高的,棉甲也是廣為使用的。


皮甲、重甲、棉甲哪種更好用?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這就要聯繫相關記載了,首先看《出警入蹕圖》,這一幅圖中展現了皇家的威嚴,隨從在旁的士兵也是光鮮亮麗,而這些也主要是明朝錦衣衛,穿著紅衣的是錦衣衛校尉,而披甲在旁的就是錦衣衛的大漢將軍。這些大漢將軍的甲冑主要體現一種皇家威嚴,所以他們的甲冑更重於展示。


皮甲、重甲、棉甲哪種更好用?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那麼再看看描繪萬曆年間的《平番得勝圖》,圖中乍一看身著紅色和深紅色甲冑的士兵如同清軍士兵一般,這一點隨後再說,這裡要說的是這些士兵穿著的便是各色的棉甲,而在大帳一側的武將、精兵中卻是銀光閃閃鐵甲,甚至可以辨別出一些罩甲。在《抗倭圖卷》中呢,也是能清楚看到,護送官吏的精兵身著鐵甲,平常士兵也是著棉甲樣式。


皮甲、重甲、棉甲哪種更好用?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在此呢,可以瞭解到,隨著明朝到中後期,往往是鐵甲與棉甲混合的狀態,而明朝的甲冑發展卻沒有止步於棉甲,還有複合甲。


棉甲常見於北方軍隊,在遼東作戰的明軍常要忍受寒冬,棉甲成為了保暖的利器。在江南的明軍則是使用複合甲,根據記載,由於南方多雨,使得鐵製鎧甲易生鏽,於由是用棉花、絲紙等材料製作而成複合甲,適應南方的氣候。


明朝的戰場主要聚集於北方,南方的明軍則是負責抵禦倭寇,以及明末時期四處移動的流寇。至於倭寇,並不像電視劇中人手一副大鎧,倭寇是缺少盔甲的,而流寇,最多裝備的便是皮甲,鐵甲都是稀罕物,所以,江北明軍所裝備的戰甲比江南明軍更高一籌。


明末,北方明軍一方面要抵禦後金的進攻,一方面要剿滅流寇。這裡,就要說一下為什麼看到穿著棉甲的明軍像極了清軍。實際上,很簡單,清甲就是仿明制。


皮甲、重甲、棉甲哪種更好用?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對於女真來說,鐵甲也是稀罕物,努爾哈赤起兵時也只有十三副鐵甲,而努爾哈赤祖父也是明軍邊軍將領,至此推測,女真的盔甲也是明制盔甲。而後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戰役,努爾哈赤以六萬人攻擊明軍十一萬人,明軍以五萬人傷亡的輸掉了這場戰爭,換個說法,也就是後金拿到了明軍五萬人的裝備。


而也是憑藉著這些物資努爾哈赤的勢力日益增長,逐漸在遼東強大起來。而對於這一批甲冑,明政府之後在對後金、清的作戰中提及,韃靼人奪取了明軍大批甲冑,建議邊軍更換甲冑、腰牌等相應物資,卻因為明末政府資金赤字沒能實現。


清軍也靠著從明軍手中奪取的甲冑開始自己的改造,由於長期在遼東作戰,氣候寒冷,棉甲成為了清軍的首選,此後,清軍入關,作為清軍制式鎧甲的棉甲也一直保留到滿清滅亡。


瞭解歷史的朋友知道,雖然崇禎帝煤山自縊,但明軍的抵抗沒有結束,在延平王鄭成功的麾下,有一支穿著流淌著日本血統盔甲的部隊——鐵人軍。


同志們!同志們!重甲軍來了!


據記載,明鄭麾下的鐵人軍全身穿著厚重的盔甲,頭戴鐵盔,身穿鐵鎧、鐵臂、鐵裙,臉覆鐵面,只露出眼口鼻。可至於這鐵甲的樣式,有學者推測鄭成功從日本引入了這批鎧甲,因為鐵面是日本鎧甲的特色。


傳承宋元,自我創新,吸納東洋。這,就是大明的鎧甲。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