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然:姥姥家的茴香茶

儿子两岁多的时候,妻子带他去了姥姥家。姥姥家在久负盛名的“中国茴香之乡”东湖镇靠南边的永庆村,茴香是左方右圆、十里八乡、家家户户必种的农作物。因为那里地势略带碱性,地下水矿化度相对较高,而茴香又恰恰具备不择地、不挑水、易作务、成本低的特点,所以,那里大面积种茴香。“一把种籽,一把化肥,一把镰刀……”几句民间口语,描述了茴香种植在当地的普遍性。

天之然:姥姥家的茴香茶

夏日里的民勤乡下,习惯了喝凉茶解渴降温。而茶叶多以“小茴香”为主,庄户人家,一般不喜欢喝“花茶”。孩子的姥姥家,一直是很殷实的人家。孩子的太姥爷是木匠,走乡串户做手艺,“外快”是少不了的。从屋里常用的家什就可以看得出家庭条件的优越。像铜马勺、铜锅、铜鞋把子之类的铜器,几乎样样有。尤其耀眼的是那把上小下大的平口铜茶壶,身子磨得亮铮铮、黑黝黝 的,厚厚的包浆,足见岁月沧桑。喝茴香茶,一直是丈人家的习惯。趁做早饭的当儿,孩子的太姥姥总是在黑眼窝大锅里多添些水,水烧开后,抓一撮焙熟的小茴香丢进茶壶里,用铜马勺将滚水舀满茶壶,盖好茶壶盖,茴香茶算是泡好了。听孩子太姥姥讲,用铜茶壶泡的茶,隔夜不馊,久放不坏。太姥姥还说了,茴香是热性的东西,用茴香泡的茶,不论酽淡、凉热,喝上温和平顺,胃里舒服,不怕失眠。且有增强食欲、化痰止咳、散寒止痛、调中下气、清肝明目、消除胀气、利尿排毒、促进消化、消除口臭的功效。

天之然:姥姥家的茴香茶

暑假时间送孩子去乡下爷爷奶奶家或姥爷姥姥家吃瓜、玩耍,是民勤城里人的习惯,因为民勤还是“中国蜜瓜之乡”,金秋时节,乡下比城里热闹多了。头一次送儿子到姥姥家小住,老人对孩子的稀罕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热了生怕他渴着,降温了生怕他凉着,对孩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对孩子的欲望是有求必应。夏季的民勤农村,家家户户都很忙,除了孩子们,城里的大人,一般情况下农忙季节是很少去乡下的,总担心去了会影响乡里亲戚们干活,除非自己不怕吃苦,舍得下力气帮忙。要不然,自己会觉着很尴尬,很多余。毕竟,人家在泥脚水脚的忙农活,你冻手冻脚、无所适从,怕弄脏自己的衣服,不别扭才怪呢。孩子们就不一样了,在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手里,他们是可以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的。

送儿子由理霸道地住在了姥姥家,我和妻子回了城。姥姥干活,他跟到地里。姥姥收工,他跟到屋里,撵出撵进,形影不离,像根rán rán草。担心孩子渴着,姥姥上地干活的时候,总是一只手里拿着劳动工具,另一只手里拎着装满茴香茶的铜茶壶,儿子手里则拎着一只搪瓷缸子,甩搭甩搭地跟在姥姥身后,那样子倒也可爱可亲。不知不觉,儿子养成了喝茴香茶的习惯。

天之然:姥姥家的茴香茶

接儿子回城后,每当口渴的时候,西瓜他不吃,雪糕他不要,总是嚷嚷着要喝什么“棉花茶”。他妈妈立马给他泡了茉莉花茶,碗涮嘴吹,可他硬是不喝,嘟囔着非要喝姥姥家的“棉花茶”。妻子立马打电话给她妈,询问她妈给孩子喝了什么茶,以至于孩子这么上瘾。孩子姥姥电话里说,哪有什么棉花茶呀,就是开水冲一把小茴香而已。妻子一头雾水,天呐!棉花茶,茴香茶,这哪跟哪呀?原来,儿子压根就没记下姥姥家喝的茶叫啥茶,不知怎的,竟然胡溜拐蛋地把茴香错当成棉花,诌出个棉花茶来,很是好笑。也难怪,因为当时民勤湖区正值大面积种棉花。迫于无奈,妻子只好走门专户,求亲诰邻,从城关二队魏奶家找到了小茴香,急忙回家泡了茴香茶,才算把儿子哄乖,毕竟孩子才两岁多,他不欺负他妈,谁欺负呀!

天之然:姥姥家的茴香茶

打那时起,儿子便养成了喝茴香茶的习惯,至今未改,茴香茶伴随儿子长大。姥爷离世后,姥姥特意将那只祖传的铜茶壶给了我儿子,每天泡一壶茴香茶,也成了妻子的习惯。

茴香茶,不离不弃的家乡味道,成了咱家的最爱。

2020年3月29日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