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麻城古兵寨

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作者/邵德艾

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古兵寨就矗立在湖北省麻城市的一些山峰上,看起来近在咫尺,向它走去时,却似千里之遥。它好象是时间老人遗落给现代人的标本,公然以秘境的姿态出现,散落在一座座山峰,一条条山径和一群群树丛当中,方圆百余公里。任何人只要肯攀登都允许向它靠近。但是, 当你越是走近它,就会感觉到它离自己越远,越神秘,越成为一种谜,这就是麻城古兵寨。

走近麻城古兵寨就象翻开了一部尘封太久的史册。如今这些矗立在麻城峰峦之上的兵寨大部分都很静谧,而且大都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着。

兵寨周边的居民对古兵寨往往习以为常,一点也不稀奇这些陈年遗迹,更没用心去思考它们的出处。有时还嫌它们碍手碍脚,甚至会推倒了一些城墙。和他们说到这些寨子,一般都会说,“这有什么稀罕的,这儿到处都是,没人知道它们建筑的年月。”

有的也许可以讲一些关于兵寨的传说,但大多都是雷同的故事:某年兵寨被围多少天后,寨中无粮无米。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寨主突生妙计,从寨中抛下活鱼呀活猪呀等等,然后围攻寨者知寨中物资丰富就退兵了。这些故事大都不具有可信度,聊作笑谈。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当我们真的走近这些古兵寨时,思绪一定会蔓延伸展,就会联想到兵寨里一定隐藏着一个又一个完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原封的朝代。麻城历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频遭战乱和屠戮的浸泡,特别是宋元明清之间。也许由于屡受兵灾战火,麻城大大小小兵寨堡垒就应运而生了。

明末时期,麻城的这些兵寨同鄂东大别山地区其它山寨合称“蕲黄四十八寨”,并与皖、豫、赣三省诸山寨又被称为“明季江淮七十二寨”。据光绪县志建置志记载,当时麻城较大的寨堡共有101座。随着冷兵器时代的逐渐结束,古兵寨也如同落日余晖。

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保卫战,应该是麻城古兵寨最后一次发挥御敌作用,也是最为光荣的作用,因为再也不是中国人杀中国人了。

据史料记载,1940年秋,国民党第171师依托康王寨有利地形,击毙日军2000余人。此后,麻城的古兵寨就象一位迟暮的老英雄,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只有看着夜色与月光缓缓滑动,清风如梦如纱,孤独沉寂,默默无语。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走近麻城古兵寨就象闯入了一座价值连城的宝库。虽然历史的尘埃掩盖了麻城古兵寨的光华,但是当我们走近兵寨时,还是能够感觉它的宝贵价值。当然这种价值再也不是军事意见上的,因为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兵寨作为冷兵器时代遗留下来的防御体系,再严密再科学,也经不起一小发炮弹,甚至一包炸药。它的份量与价值只在我们的观念中。

值得可喜的是,现在有很多人开始关注兵寨的考古、建筑、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价值。近代罗田籍著名方志学家王葆心曾写过《蕲黄四十八寨纪事》,是研究兵寨很有份量的文章,里面提到了麻城众多山寨。

值得庆幸的是,麻城现在仍然很多兵寨,如东山寨、雁门寨、什子寨、康王寨、朱山寨、静山寨、瘌痢寨、邵家寨、接天寨等保存都较好。从这些兵寨来看,每座兵寨犹如一座城堡,寨前有寨门,寨下有多层兵道、战壕,寨上有寨门,寨内有石房,寨周有射击孔、瞭望孔、箭楼、通道。

兵寨大多分为城垣和房基两部分,皆就地取石“垒石为城”,无斧凿之类精细加工的痕迹,甚至不少石块已风化成碎片,但是走近之后,你不能不感叹其工程的坚固,甚至在建筑艺术上也有高超的成就。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如果考证冷兵器时代最科学最完整的防御体系,麻城古兵寨应该是很好的选择。这些被战争逼出来的伟大作品,在无意中有精妙绝伦的艺术构思,无可奈何的生存智慧,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叫人不能不敬畏,却又摆不脱太多的血腥与苦涩。

当然这些兵寨对现代人来讲教育和旅游价值也许更高,如果深入挖掘古兵寨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并且有意识地将这些兵寨作为鄂东北古代战争史和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基地加以开发,一定能够引人入胜。特别是兵寨大多都是利用险峻山势,依山傍石修建,极为适合户外自驾游和登山探险及露营等活动。当高山露营及野外生存挑战的游客徜徉在这些古兵寨时,可以发怀古之忧思,抒豪侠之情怀,甚至也可以学学古代文人雅士,发几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之类的感慨。

走近麻城古兵寨就象结识了一位性格鲜明的英雄。古兵寨虽然踞占着麻城的很多山峦,可是我们却一直都没有闯入这位英雄的灵魂之中,去探寻内部的精神实质和沉睡前的秘密。

现在,一般麻城人很少知道有古兵寨的存在,很难搞清楚是谁在这里进行艰辛的修筑,找不出轮换着的主人,更不知道是谁在这里进行了英勇正义的扼守,谁在这里进行了罪大恶极的抵抗。长满了苔藓寨墙,凝聚着生命的体温,耸立着,在历史之中,解读之外。

但是,这其实对麻城古兵寨是不公平,不管我们是有意或者无意忽视甚至冷落兵寨的存在,我们都不能否认这些古兵寨是麻城人精神的缩影。因为兵寨同长城一样,同是战争遗迹,但是长城已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第一个对麻城古兵寨从精神层面和社会学进行较为深入研究的是一个叫 William T. Rowe的美国人,他写了一本叫《红雨:一个中国县份七世纪的暴力》书,里面对麻城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其中较大篇幅提到了古兵寨。他认为17世纪初持续的动乱,促使麻城一些地方精英为了自身安全高度武装化,营造更大山寨,这种以山寨为中心的聚居地,成为麻城基层最重要的地方组织。此类山寨在明末事实上获得了极大程度的自治,在清代才逐渐瓦解。

麻城古兵寨被一个美国如此重视和研究,应该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其实在明代中期和盛清时期既是麻城兵寨最为辉煌时期,也是经济社会繁荣时期,此后麻城在政治和文化上就逐渐边缘化了。这看起来好象是一种巧合,更多是则需要我们心领神会的解读。当我们真正将目光投向这些兵寨时,也许从中能够解读出麻城人的不畏艰辛、勇于开拓的品质,读出麻城人的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精神,或者读出麻城人的封闭保守、崇尚暴力的陋习。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站在高高的古兵寨上,遥望远处山脚鳞次栉比的楼房,大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辆,遥想当年兵寨旌旗猎猎,人喧马嘶,鼓角相闻的雄壮景象,足令人感叹万分。

麻城古兵寨,曾经拥有过太多的荣耀与繁荣,也曾为这方土地上的人民承载过太多的苦痛和伤害,岁月将这一切都留在了兵寨的身上,也留在了人们的心底。

麻城古兵寨,沿着泥泞的历史一路走来,祖先们一代一代地远去了,可是他们把一个硕大的宝贝留给了我们。这是祖宗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我们应当把它看护好、维护好。同时,还要真正理解它、读懂它、利用好它,使古兵寨为麻城的繁荣富强立下新功。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