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麻城古兵寨

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作者/邵德艾

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古兵寨就矗立在湖北省麻城市的一些山峰上,看起來近在咫尺,向它走去時,卻似千里之遙。它好象是時間老人遺落給現代人的標本,公然以秘境的姿態出現,散落在一座座山峰,一條條山徑和一群群樹叢當中,方圓百餘公里。任何人只要肯攀登都允許向它靠近。但是, 當你越是走近它,就會感覺到它離自己越遠,越神秘,越成為一種謎,這就是麻城古兵寨。

走近麻城古兵寨就象翻開了一部塵封太久的史冊。如今這些矗立在麻城峰巒之上的兵寨大部分都很靜謐,而且大都被鬱鬱蔥蔥的植被覆蓋著。

兵寨周邊的居民對古兵寨往往習以為常,一點也不稀奇這些陳年遺蹟,更沒用心去思考它們的出處。有時還嫌它們礙手礙腳,甚至會推倒了一些城牆。和他們說到這些寨子,一般都會說,“這有什麼稀罕的,這兒到處都是,沒人知道它們建築的年月。”

有的也許可以講一些關於兵寨的傳說,但大多都是雷同的故事:某年兵寨被圍多少天后,寨中無糧無米。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寨主突生妙計,從寨中拋下活魚呀活豬呀等等,然後圍攻寨者知寨中物資豐富就退兵了。這些故事大都不具有可信度,聊作笑談。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當我們真的走近這些古兵寨時,思緒一定會蔓延伸展,就會聯想到兵寨裡一定隱藏著一個又一個完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原封的朝代。麻城歷來即是兵家必爭之地,頻遭戰亂和屠戮的浸泡,特別是宋元明清之間。也許由於屢受兵災戰火,麻城大大小小兵寨堡壘就應運而生了。

明末時期,麻城的這些兵寨同鄂東大別山地區其它山寨合稱“蘄黃四十八寨”,並與皖、豫、贛三省諸山寨又被稱為“明季江淮七十二寨”。據光緒縣誌建置志記載,當時麻城較大的寨堡共有101座。隨著冷兵器時代的逐漸結束,古兵寨也如同落日餘暉。

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場保衛戰,應該是麻城古兵寨最後一次發揮禦敵作用,也是最為光榮的作用,因為再也不是中國人殺中國人了。

據史料記載,1940年秋,國民黨第171師依託康王寨有利地形,擊斃日軍2000餘人。此後,麻城的古兵寨就象一位遲暮的老英雄,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只有看著夜色與月光緩緩滑動,清風如夢如紗,孤獨沉寂,默默無語。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走近麻城古兵寨就象闖入了一座價值連城的寶庫。雖然歷史的塵埃掩蓋了麻城古兵寨的光華,但是當我們走近兵寨時,還是能夠感覺它的寶貴价值。當然這種價值再也不是軍事意見上的,因為在現代化的戰爭中,兵寨作為冷兵器時代遺留下來的防禦體系,再嚴密再科學,也經不起一小發炮彈,甚至一包炸藥。它的份量與價值只在我們的觀念中。

值得可喜的是,現在有很多人開始關注兵寨的考古、建築、旅遊、教育等方面的價值。近代羅田籍著名方誌學家王葆心曾寫過《蘄黃四十八寨紀事》,是研究兵寨很有份量的文章,裡面提到了麻城眾多山寨。

值得慶幸的是,麻城現在仍然很多兵寨,如東山寨、雁門寨、什子寨、康王寨、朱山寨、靜山寨、瘌痢寨、邵家寨、接天寨等保存都較好。從這些兵寨來看,每座兵寨猶如一座城堡,寨前有寨門,寨下有多層兵道、戰壕,寨上有寨門,寨內有石房,寨周有射擊孔、瞭望孔、箭樓、通道。

兵寨大多分為城垣和房基兩部分,皆就地取石“壘石為城”,無斧鑿之類精細加工的痕跡,甚至不少石塊已風化成碎片,但是走近之後,你不能不感嘆其工程的堅固,甚至在建築藝術上也有高超的成就。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如果考證冷兵器時代最科學最完整的防禦體系,麻城古兵寨應該是很好的選擇。這些被戰爭逼出來的偉大作品,在無意中有精妙絕倫的藝術構思,無可奈何的生存智慧,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叫人不能不敬畏,卻又擺不脫太多的血腥與苦澀。

當然這些兵寨對現代人來講教育和旅遊價值也許更高,如果深入挖掘古兵寨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並且有意識地將這些兵寨作為鄂東北古代戰爭史和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史基地加以開發,一定能夠引人入勝。特別是兵寨大多都是利用險峻山勢,依山傍石修建,極為適合戶外自駕遊和登山探險及露營等活動。當高山露營及野外生存挑戰的遊客徜徉在這些古兵寨時,可以發懷古之憂思,抒豪俠之情懷,甚至也可以學學古代文人雅士,發幾句:“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等之類的感慨。

走近麻城古兵寨就象結識了一位性格鮮明的英雄。古兵寨雖然踞佔著麻城的很多山巒,可是我們卻一直都沒有闖入這位英雄的靈魂之中,去探尋內部的精神實質和沉睡前的秘密。

現在,一般麻城人很少知道有古兵寨的存在,很難搞清楚是誰在這裡進行艱辛的修築,找不出輪換著的主人,更不知道是誰在這裡進行了英勇正義的扼守,誰在這裡進行了罪大惡極的抵抗。長滿了苔蘚寨牆,凝聚著生命的體溫,聳立著,在歷史之中,解讀之外。

但是,這其實對麻城古兵寨是不公平,不管我們是有意或者無意忽視甚至冷落兵寨的存在,我們都不能否認這些古兵寨是麻城人精神的縮影。因為兵寨同長城一樣,同是戰爭遺蹟,但是長城已被公認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第一個對麻城古兵寨從精神層面和社會學進行較為深入研究的是一個叫 William T. Rowe的美國人,他寫了一本叫《紅雨:一箇中國縣份七世紀的暴力》書,裡面對麻城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其中較大篇幅提到了古兵寨。他認為17世紀初持續的動亂,促使麻城一些地方精英為了自身安全高度武裝化,營造更大山寨,這種以山寨為中心的聚居地,成為麻城基層最重要的地方組織。此類山寨在明末事實上獲得了極大程度的自治,在清代才逐漸瓦解。

麻城古兵寨被一個美國如此重視和研究,應該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其實在明代中期和盛清時期既是麻城兵寨最為輝煌時期,也是經濟社會繁榮時期,此後麻城在政治和文化上就逐漸邊緣化了。這看起來好象是一種巧合,更多是則需要我們心領神會的解讀。當我們真正將目光投向這些兵寨時,也許從中能夠解讀出麻城人的不畏艱辛、勇於開拓的品質,讀出麻城人的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精神,或者讀出麻城人的封閉保守、崇尚暴力的陋習。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站在高高的古兵寨上,遙望遠處山腳鱗次櫛比的樓房,大道上川流不息的車輛,遙想當年兵寨旌旗獵獵,人喧馬嘶,鼓角相聞的雄壯景象,足令人感嘆萬分。

麻城古兵寨,曾經擁有過太多的榮耀與繁榮,也曾為這方土地上的人民承載過太多的苦痛和傷害,歲月將這一切都留在了兵寨的身上,也留在了人們的心底。

麻城古兵寨,沿著泥濘的歷史一路走來,祖先們一代一代地遠去了,可是他們把一個碩大的寶貝留給了我們。這是祖宗賜予我們的珍貴禮物,我們應當把它看護好、維護好。同時,還要真正理解它、讀懂它、利用好它,使古兵寨為麻城的繁榮富強立下新功。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邵德艾/走近麻城古兵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