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是招贤还是应聘?

jie培


三顾茅庐,是历史上有名的招贤故事。

自从徐庶投靠刘备,刘备就开始意识到谋臣对他的重要。徐庶是是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可是曹操掳走了他的母亲,又把徐庶骗到了许都。



他们君臣相送的场面非常感人,或许是被刘备的诚心感动,徐庶折马返回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第二天,刘备和张飞,关羽兄弟,带上礼物去拜访诸葛亮。这一次诸葛亮真的是外出了,只有书童在家。



而几天以后,刘备三兄弟冒雪前往,没有见到诸葛亮,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我们分析,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应该在家,而是隐藏起来,暗中观察刘备。刘备留下了招贤的书信。



又过了一段时日。刘备三兄弟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正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站在门外等了些片刻,关羽,张飞都有些气恼了,而刘备终于坚持,直到诸葛亮醒来。

第三次拜访终于成功。他们的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招揽贤才的故事也被广为传颂,他得到诸葛亮犹如鱼得水,看来他三顾茅庐是非常值得的。


sddz以书润心


我热爱学习,热爱回答问题。针对笔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查阅个各类资料,以及跟同学、朋友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自从徐庶到刘备,刘备开始意识到顾问对他很重要。徐庶是一个分享他的利益的人,但是曹操抓住了他的母亲并且骗徐庶到许都。

他们的君主和大臣互相派遣的情景非常感人,也许是被刘备、徐庶和诸葛亮对刘备的真诚所感动。

第二天,刘备和张飞,关羽兄弟带了礼物来拜访诸葛亮。这次诸葛亮真的出去了,只有书童在家。

几天后,刘备三兄弟冒着雪,没有看到诸葛亮,只看到诸葛亮弟弟。我们分析认为诸葛亮此时应该在家里,但要隐藏起来并秘密观察刘备。刘备留下一封招聘人才的信。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三兄弟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正在小睡,以免打扰他,刘备站在门外等了一会,关羽,张飞都有点恼火,最后刘备坚持到诸葛亮醒来。

第三次访问终于成功了。他们的谈话,即著名的《隆中对》,刘备招募人才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他如鱼得水。看来他三次参观茅草屋是非常值得的。

以上就是本期所有内容了 。码字不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喜欢的可以加个关注点个赞呗!我个人还是很喜欢交朋友的,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见评论留言啊!


那些人的事


众所周知,刘备刘皇叔因为招聘了诸葛丞相而得到三分之一的天下,而刘备又是因为三顾茅庐才赢得了诸葛亮的芳心。但是,在这三场招贤的博弈中,到底哪一场是真的在招贤?哪一场是诸葛亮的主动应聘呢?而诸葛亮前两次真的是错过了吗?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现在,容我分析一下这三场招贤过程中所暗含的举措:



第一次顾茅庐:

刘备从众名士的口中听说有诸葛亮这一号人物,但是他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亲眼见识到诸葛亮的计谋是如何的惊世骇俗、鬼神莫测的。其实,那个时候的刘备,兵寡谋士少。当时,他的军师就是自己的二弟关羽。他与曹操的差距,足可见一斑。只有猛将,没有谋士,在当时这样的乱世,将搞不出什么大的名堂。别的势力将会怕刘备的羽翼变得丰满而对刘备采取优先攻打的策略,除之而后快!所以,每一次机会的来临,刘备都必须把握好,因为,刘备觉得自己现在什么都没有,那说不定,万一,中了呢?因此,那时候,刘备是抱着一伙尝试的心态去顾诸葛亮的。

所以:第一次顾茅庐,就是招贤!


第二次顾茅庐:此时,诸葛亮已经知道有人来找自己帮忙干活了(主要的活儿是打仗干天下)。那么,接下来,诸葛亮要开展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什么呢? 第一:了解这个雇主的人品。第二:准备一篇论文作荐书,使自己物超所值。 于是,诸葛亮此后的工作任务就是到外打听一下这位雇主的人品、名声、性格等情况。如果雇主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老板,并且经过推测,自己随了他将受到重用、会言听计从,那这位雇主就可以考虑一下了。但如果经推测,诸葛亮发现跟了他以后,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将来难以安身立业,那这场面试就免了。此外,还必须试试这个雇主,是否是真心雇佣自己,脾气如何。因此,可以断定:

第二次顾茅庐,诸葛亮是有意避开的。


第三次顾茅庐:诸葛亮对未来雇主的身份、性格已经了解清楚了,接下来,就是要与雇主来一场面对面的面试,看看雇主的思维跟不跟得上自己的节奏,会不会是一个慢半拍的人。如果诸葛亮与之一见面,就是相逢恨晚,今晚就随了他也不成问题。 那这场面试的交谈内容,将会是什么呢?交谈内容有三个重点:1、当然是雇主乐意听的。2、对未来天下的预判。3、讲述天下布局中最重要的一个点。 通过这三点总结起来得出的结论就是: 讲当时天下的大势!并且在这个天下大势中,未来的雇主刘备需要占上一个席位(无论他现在的情形如何)。因此,隆中对应运而生。

所以: 第三次顾茅庐,是诸葛亮在应聘。

所以,把三顾茅庐总结起来,就是:

第一顾:招贤阶段。

第二顾:准备阶段。

娣三顾:应聘阶段。


jie培


三顾茅庐,在我看来你说是招贤还是应聘这不重要,因为我感觉吧两者皆有,也可以是两者皆无。在乱世中,一切都有可能,我们不妨把三顾茅庐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刘备、诸葛亮他们的相遇当成是一种缘分。正所谓缘分让他们相遇嘛。我来讲讲二人的这段“孽缘”。

一.故事发生的背景。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势力大增,无论是军队还是粮草几乎碾压当世所有的诸侯。趁着兵强马壮,干翻了刘备这个上任没有多长时间的十八路诸侯刘备,刘备难过啊,恰逢此时,曹操为了得到刘备的军师徐庶,谎称徐母有病,骗其会当时的都城许昌。

二.徐庶自知这是个阴谋,但为了自己的老母,实在没有办法。面对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刘备,不忍心看没有一个贤才能帮他。徐庶走之前告诉刘备,南阳卧龙岗有个隐居的孔明先生,此人的才能是我的数倍,有了他足以让你得到天下。正是徐庶的话,才成就了这段“姻缘”,才有了刘玄德后来的三顾茅庐。

三.刘备带着自己的桃源结义兄弟来到卧龙岗后,恰逢孔明先生出游了,书童不知先生什么时候回来。由此可见,诸葛亮好像一个仙风道骨的居士,有点世外高人的感觉。第二次刘备去了亦然无果,但好歹留下了一封书信。这封书信可不就是一封“情书”吗。当然也为下次见面打好了基础。第三次去,正好过年,我认为诸葛亮应该是算到刘备会去,自然就在家中等候,毕竟孔明先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这次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让兄弟三人在外等候,但你说诸葛亮是真的在睡觉吗,这是不是在考验刘备,无从而知。

四.双方互相作揖之后,才开始高谈阔论。刘备告诉孔明,自己想平定天下,想要得到先生的帮助。诸葛亮深知他的用意,分析了当下的局势,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提出得到西川可成就大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的由来,刘备顿然大悟,敬佩之致。

五.二人的结合不仅有主观因素,还有客观因素。刘备毕竟是汉朝的皇叔,诸葛亮深知辅佐他自然是振兴汉室。刘备为人坦荡,颇有大义。跟了他,自然不会受委屈。诸葛亮毕竟一身雄才大志,必须要有平台施展自己的抱负,刘备是最佳人选,出身是汉室的血统,民间不会有太多微词。二人惺惺相惜,诸葛亮得到了用武之地,刘备死后,诸葛亮扔至死不渝,仍想着恢复汉室,平定中原为己任。后世在其成名作《出师表》中看到了他的赤胆忠心。他们二人从开始的无论是招贤还是应聘,到后来变成的不就是“爱情”吗,这冥冥之中二人缘分就表现了出来。

诸葛亮刘备的结合可谓“天作之合”啊。






阿柴历史笔记


三顾茅庐,是招贤还是应聘?我认为应该是诸葛亮化主动为被动的应聘和刘备上门式求贤的结合。

先说应聘,诸葛亮本身是反感这种方式的,当年徐庶向刘备走马荐诸葛,怕孔明不答应,专门去他家叮嘱一番,诸葛亮怼他一句“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言下之意,对这种被献来献去的应聘方式很不以为然。

但如果就此说诸葛亮安心归隐,则大错特错,若是安心做个“躬耕于南阳"的农夫,刘备三顾茅庐时,孔明又怎能拿出国家地图,纵论天下三分呢?

所以说,诸葛亮就是蛰伏,就是在等一个机会。曹魏集团和东吴集团已经人才济济,唯独刘备到处依附,惶惶如丧家之犬,缺少一个智囊管家,但是主动找上门,得来的容易,就不会被珍惜,也显得不值钱,想应聘也得化主动去求职为被求,才名传出去,专等人来聘,历史上玩这套把戏的大才也多了,比如姜子牙,也不主动上门应聘,而是在渭水河畔,水面以上直钩无饵钓鱼,专等周文王来请。

再说招贤,历史上盖招贤馆,颁求贤令的领导可不少,到处依附的刘备更是求贤若渴,但以他三顾茅庐时的综合实力,大概真不好招,所以一听徐庶推荐诸葛亮,立刻马不停蹄地上门求贤去了,想贴个招贤令,就有贤才主动上门,还不太容易,刘备除了仁义的名声外,其它方面还真达不到足以让贤才主动应聘的标准。

综上所述,三顾茅庐,更像是诸葛亮化主动为被动的“钓鱼式应聘"和刘备上门式求贤相互成就的一段佳话。





昨天即历史


刘备人才奇缺,特别是智谋超群之人。所以他需要请贤招贤,从这个角度讲,三顾茅庐的确可以说是招聘(招贤),是前往人才所在地异地招聘。

诸葛亮是名闻天下的奇才高士,自然有许多人想揽为所用,而他当然也是有选择的,只有合他心意的明主,才肯辅佐,所以他一直在等,或者说一直在找合适的人选。从这个角度讲诸葛亮也在招聘,招聘合格的人主,而刘备此时正是前往应聘的其中一个人主。


南公懿


招贤


网络赌博不要碰


招贤


南豫见


招贤


陈志强148869055


招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