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洛陽遷都長安,漢獻帝的統治為何變得搖搖欲墜?

公元190年,袁紹聯繫了十幾家願意反對董卓的實力派人物,組成聯軍,討伐董卓。而漢獻帝在董卓手中,所以聯軍只能由袁紹發號施令。整個反董卓同盟部署嚴謹,這對董卓極為不利,他常年駐守在西北,於是想把都城遷往長安,便於控制形勢。

從洛陽遷都長安,漢獻帝的統治為何變得搖搖欲墜?

董卓當然會帶走漢獻帝,他遷都的藉口是神學著作的理論,劉邦在長安建都傳了十一代。劉秀在洛陽立國也是十一代。董卓說,循環往復,就得遷都長安。

但是,以楊彪為首的大臣說,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讓天下安定,讓百姓安穩。尤其是現在,更需要安定。“天下動之甚易,安之甚難。”更何況這些年,東漢處於混亂之中?這樣的大折騰,引起恐慌,就會讓國家安定的目標更變得遙遠。

這個看法是深刻有道理的。不過董卓為了滿足個人利益,非要遷都,他指著楊彪的說法是獨夫民賊的粗魯認識。於是在董卓的武力挾持下,東漢王朝被迫遷都長安,董卓為了防止官員和人民逃回故都洛陽,將整個洛陽城燒燬。昔日興盛繁華的洛陽城,瞬時之間變成一片廢墟。

從洛陽遷都長安,漢獻帝的統治為何變得搖搖欲墜?

董卓的遷都也對漢獻帝的統治造成了難以泯滅的負面影響。首先是動搖了東漢政權的統治基礎,為日後漢獻帝改善統治增加了難度。整個東漢王朝的中心一直在洛陽,官僚與管理都以此為中心。現在遷都長安,管理系統是缺乏的,所以長安與國家的東部南部都脫節。

如果要坐鎮長安,很難指揮天下。所以,曹操有著名的評論:“向使董卓倚王室,據舊京,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如果佔據洛陽,以此為根據地,以漢獻帝的權威,哪怕許多事不合道義,力量本身是可怕的。

董卓放棄了洛陽,遷到長安,使得整個朝廷脫離了成熟的管理系統,中央就成了無本之木。而且造成人心震動,這極大傷害了漢獻帝的統治基礎。遷都發生在東部反董聯盟成立時,這些諸侯的實力雖有差別,但是每個人都有號召力。當董卓他們還在洛陽時,這些人可以團結在反董的旗幟下。東部同盟想取得與漢獻帝的聯繫,不是完全沒可能。

從洛陽遷都長安,漢獻帝的統治為何變得搖搖欲墜?

但是遷都長安後,諸侯的鬥爭目標也失去了,他們失去了與漢獻帝的聯繫。這十幾位實力派人物,失去目標後,就進入了一個互相間你爭我鬥中了。國家開始分裂,這個同盟內部就進入了“外託義兵,內圖相滅”狀態中,這就為後來東漢後的四分五裂埋下了禍根。

遷都長安加深了東部實力派人物與漢獻帝間的對立。漢獻帝被挾持到長安後,“關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迫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漢獻帝幼小,到遙遠的長安,哪怕被害死了,他們也不知道。

這種疑慮被袁紹利用了,他就聯合一部分人提出建議,要在東部另立皇帝。表面是袁紹與董卓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讓袁紹與漢獻帝間存在隔閡。之前不敢公開反對漢獻帝,現在正好給了袁紹一個否定漢獻帝的機會。

從洛陽遷都長安,漢獻帝的統治為何變得搖搖欲墜?

袁紹甚至不惜散佈謠言,說漢獻帝不是漢靈帝的兒子,想借此來否定皇位的合法性。他給袁術寫信時,說“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覆信?東立聖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袁紹提出要取代漢獻帝的是劉虞,也是劉氏宗親。

袁紹是諸侯盟主,他對漢獻帝的態度,也影響到一部分人,像劉表之類。劉表後來對漢獻帝就是牴觸的。所以,董卓把漢獻帝遷到長安,造成了反對董卓的人,也跟著反對漢獻帝。這對漢獻帝的統治極為不利,後來多虧了曹操,才擺正了漢獻帝的正統地位,使得國家趨於一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