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行”之大:國際視角與歷史維度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在全世界蔓延,北京時間3月12日凌晨,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佈,新冠肺炎疫情“從特徵上可稱為大流行”(Pandemic)。“傳染病”在英文裡有5種形容詞,從輕到重分別是Sporadic(零星的)、Endemic(地方性的)、Hyperendemic(高度地方性的)、Epidemic(流行的)、Pandemic(大流行的)。換句話說,大流行(Pandemic)是用來形容波及全球、嚴重程度最高的傳染性疾病。

“大流行”之大:國際視角與歷史維度

全球“大流行”到底有多可怕?

為什麼新冠疫情被判斷為“大流行”?

我們曾經經歷過類似的“大流行”疫情嗎?

全球範圍內戰“疫”何時才能凱旋?

……

一、“大流行”到底在流行什麼?

據說“大流行”一詞源於希臘語,字面意思是所有人。縱觀人類發展歷史,許多疾病的大流行一直如影隨形,鼠疫、霍亂、天花、流感、艾滋病、埃博拉、新冠肺炎……近一百年來,雖然醫療技術已經獲得極大提升,傳染病依舊頻繁出現。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指出,新冠肺炎成為第一個被稱為“大流行”的冠狀病毒傳染病。

二、如何界定全球“大流行”?

根據世衛組織定義,全球大流行意味著一種新疾病的全球傳播,意味著這個傳染病已經不是地區問題,而是全世界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大流行病的出現應符合下列條件:

  • 一種新病原體在人群中出現;
  • 致死率高:病原體易感染人,引起嚴重病況;
  • 世界流行:病原體易傳染,特別是在人與人之間傳染。

新冠肺炎之前最近一次被世衛組織官方定義為大流行的,是2009年暴發的甲型H1N1流感。

三、新冠肺炎疫情為何成為“大流行”?

世衛組織在3月11日的發佈會上指出,在過去的兩週中,中國境外的 COVID-19 病例數量已經增加了13 倍,受疫情影響的國家數量增加了2倍。世衛組織3月15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已經波及全球141個國家/地區,確診病例152,428例,死亡5,720例。雖然我國的感染人數得到了遏制,但全球其他國家相繼出現聚集性感染,且越來越多地被證明與中國沒有明確的聯繫。

“大流行”之大:國際視角與歷史維度

“大流行”原本是世衛組織對流感的定級之一,當時的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流感大流行警戒分為六級,“大流行”是最高級別。作為一種主要以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的疾病,新冠肺炎和流感有著許多類似的地方,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新冠肺炎大流行也是參照了流感大流行的標準。

四、中國對抗流感“大流行”的百年曆史

據《中國流感大流行的百年曆史》一文的統計,在過去一百年間,有明確證據的流感大流行出現過5次(WHO定義了4次),累計數億人感染和數千萬人死亡。歷史文獻表明,這5次流感大流行均波及中國多個地區,其中1957、1968 和1977年流感大流行被認為從我國開始爆發。

“大流行”之大:國際視角與歷史維度

圖片來源:《中國流感大流行的百年曆史》

  • 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亞型)

據記載,流感於1918年初於美國本土的軍營爆發,並幾乎同時在亞洲、歐洲等國家發生。此次大流行期間,我國相關的醫學記錄有限,僅有的流行病學文獻也多由外國人撰寫且主要記錄上海市、廣州市、香港地區等大城市的疫情。1918年,我國從南到北多個地區都暴發了疫情。5月開始,廣州、上海、溫州市等地暴發局部疫情。6月初,上海《申報》刊登了數份疫情報告和嚴重疫情警報。由於病原不明(流感病毒在1933年才被發現),患病者又普遍出現“身熱咳嗆”、“周身骨痛”、“足軟頭暈”等症狀,故此次大流感在一些地方被稱為“骨痛病”,在另外一些地方又因其傳播速度快,被叫做“五日瘟”、“風瘟”。定海知縣撰寫的《救治時疫之佈告》於11月初登在《申報》上,建議民眾服用“銀翹散”抵禦感染,中藥因此成為最常見的防治方法。此次流感我國的病死率要低於其他國家,但估計死亡人數仍有400萬~950萬。

  • 1957年“亞洲流感”(H2N2亞型)

1957年2月我國貴州省出現流感暴發,3月傳播至內地其他省份,4月蔓延到香港地區,隨後經東南亞各國和日本傳播到其他國家,被稱為“亞洲流感”,在全球造成100萬~400萬人死亡。在物質匱乏、缺醫少藥的年代,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流感疫情,衛生部門僅能依靠報紙和廣播介紹流感常識和應對辦法。在一些疫情嚴重地區,人流密集的電影院和劇場被強制歇業,個別學校出現了學生集體患病導致停課的情況。1957年底,第2波疫情在北方部分省份蔓延。這次大流行之後,我國建立了國家流感中心。此次大流行是WHO於1952年建立全球流感監測網絡後監測到的第一次流感大流行。在1957年5月確認是新型流感病毒後,WHO向各國發出流感大流行預警。

  • 1968年“香港流感”(H3N2亞型)

1968年7月,香港地區暴發流感疫情,約15%的當地居民被感染,8—9月逐步傳人新加坡、泰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同年底到達北美洲地區。這次大流行被稱為“香港流感”,導致全球100萬~400萬人死亡。我國大陸地區出現了2波疫情,1968年7—9月從南方開始向全國擴散,1970年6—12月間的夏季南方流行和冬季北方流行。

  • 1977年“俄羅斯流感”(H1N1亞型)

1977年 11月,“俄羅斯流感”在前蘇聯遠東地區暴發,並蔓延至歐洲、亞洲、美洲乃至大洋洲地區。這是一次“有年齡區別的”大流行疫情,主要感染者為出生於1950年以後的青少年。成年人群由於發病率沒有顯著增高,也沒有出現超額死亡率顯著上升。因此,WHO未將此次疫情定義為“大流行”。研究人員發現早在1977年5月下旬,我國天津市、遼寧及吉林省等地區已經發生了同一亞型流感疫情,隨後該病毒由北向南在我國多個城市傳播,因此,一些專家認為“俄羅斯流感”的地理起源也應該在中國。

  • 2009年甲型H1N1流感(pHlNl亞型)

2009年 4月25日,WHO宣佈在墨西哥和美國暴發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甲流)為“具有國際影響的公共衛生緊急事態”。我國政府在第一時間成立了由原衛生部牽頭、33個部門參與的應對甲流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開展了一系列有效的疫情控制措施,對可能出現的輸入型病例進行嚴防嚴控。2009年6月開始啟動並迅速完成了疫苗研發,於當年年底前完成了近5 000萬例的甲流疫苗接種。該次甲流大流行在世界範圍內造成了數十萬人的死亡,我國約有3萬例。

流感大流行促使我國設立公共衛生機構和流感專業部門,並在科學研究與疫情防控上加大投入。

五、新冠疫情真的會在夏天消失嗎?

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表示,不能指望新冠病毒會像流感病毒一樣在夏天自行消失。流行病學專家曾光認為,無論是當前對抗疫情所取得的成績,還是17年前SARS時期成功控制疫情,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力的防控措施,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大。

以往的大流行,更多的還是靠疾病自己進入“大流行後期”(post pandemic)得到緩解的,不是人類控制住的,但這次,希望各國採取的嚴格防疫措施,能讓疾病更快地被控制住。

六、全球戰“疫”何時才能凱旋?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目前仍處於全球疫情的早期階段。復旦大學衛生經濟學教授胡善聯指出:從疫情來講,病毒的傳播是沒有國界的。現在國際上很多國家,防疫措施做得並不完善。我們還要有一個長期戰鬥的思想準備,不要由於現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就麻痺大意。現在很多地區出現的是國外輸入的病例,只要有國外輸入病例,那我們的防疫措施、社區的措施,都不能解除。新冠肺炎到現在為止沒有一種特效藥。一般講,疫苗從研製出來,到人體接種,至少需要半年。也許,我們現在所做的準備不一定是為了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而是為了未來類似疾病暴發流行時,可以更好地進行預防。

七、沒有疫苗,我們該如何應對大流行?

應對大流行病不僅需要公共衛生機構的努力,更需要各個國家政府、相關機構、企業的通力協作。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最新判斷,總體上,我國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新增發病數在持續下降。但是作為普通的民眾,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大家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張作風教授在接受丁香園採訪時提出“從民眾角度來講,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改善個人衛生習慣也是重要的應對措施,包括經常洗手,洗澡,使用口罩, 加強營養,公筷分餐, 避免聚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