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剿滅黃巾軍後為什麼沒得到重用?

劉備離開劉焉,投奔老師盧植,以求軍工。盧植為剿匪總指揮,此時,已將黃巾軍匪首張角的15萬人圍於廣宗,未見勝負。準備採用長久之計,圍而不打。於是打發劉備去支援穎川,穎川為副總指揮皇甫嵩與朱雋共同指揮,對付黃巾軍副首張梁。等劉備趕到穎川,戰鬥己結束,倒是曹操在這次戰疫中大顯神威。劉備只好返回,返回途中,遇見皇盧植被朝庭羈押回京。第一任總指揮處沒有任何軍功。

劉備準備打道回府,又遇見了黃巾軍,奮力拼殺,救出了被黃巾軍殺敗的董卓。此時董卓已是剿匪總指揮。卻看不上劉備這樣出身的民團白身,劉備只好離開了第二任剿匪總指揮。

劉備再投朱雋,圍敵與陽城。這時,朝廷以董卓剿匪連敗,任命皇甫嵩為剿匪總指揮,曹操跟隨皇甫嵩大敗黃巾軍張梁,並俘獲匪首張角屍首,收復曲陽。皇甫嵩向朝廷表奏軍功,自然與劉備無關,曹操因軍功封為濟南相。

朱雋圍陽城,悉力攻打,賊勢危急,內生變亂殺張寶,獻首投降。朝庭又命討剿殘餘。圍敵於宛城。起先在劉備的建議下,朱雋撤去東南兩面的軍隊,全力攻打西北,逼迫黃巾頭目韓忠棄城而走,並被朱雋射殺,可惜緊跟著又被趕來的趙弘、孫仲重新佔據了宛城。恰巧遇上孫堅率淮、泗精兵一千五百人前來接應,"朱雋大喜,便令堅攻打南門,玄德打北門,朱雋打西門,留東門與賊走"。

  朱雋原本是留了東門給黃巾逃走的,但結果呢?或許是率先登城的孫堅太過勇猛的緣故,先在城上殺散賊眾,接著又取了賊首趙弘的性命,"卻騎弘馬,飛身往來殺賊",直殺得城裡的黃巾餘黨慌不擇路,賊首孫仲這廝放著專用的"安全出口"東門不走,卻"引賊突出北門",結果被劉備張弓一箭,射落馬下。孫仲死倒是死了,但按照事先的作戰計劃,東門可能覆有兵馬,淪為擺設,使得這場大勝多少有些折扣。

  孫堅在南門已經打得天昏地暗了,劉備負責攻打的北門卻沒動靜,缺讓北門成了突破口,從軍事上說,孫、劉二人是友軍,在行動上要協同一致才對,可見劉備當時並未開始攻城,而是守在城門外,這顯然是違背了朱雋的作戰計劃的,至於劉備為何與孫堅步調不一致,那只有皇叔自己知道了。

  即使朱雋沒有追究劉備的意思,但如果讓他評判一下孫、劉二人的軍事能力和功績的話,結論也是顯而易見的了。要知道當天主力大軍是隨朱雋在西門攻城,孫堅幾乎是憑一己之力率先登城,並迅速完成了一波"斬首行動",直接導致敵方崩潰,從而輕取宛城,這不單超乎劉備的想象,恐怕也是朱雋始料未及的,當真是後生可畏啊。劉備唯一一場戰役的勝利者,也充當了配角。

因此,在第四任剿匪總指揮請功的捷報裡,孫堅居前,劉備在後,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了,更何況"堅有人情",弄個"別部司馬"噹噹,更是水到渠成,無可厚非。而劉備卻給人放了飛機,"聽候日久,不得除授",弄得個灰頭土臉。雖有人情作怪,但實力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