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立於世間,到底所求為何?

盛七禾


誰不是從幼稚青澀的豪情——經歷了梳理了摸索了,然後才是懂得嚴峻不只是浩嘆還有深思。逐漸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質,在方與圓之間立世。

初入京師,孟洛川躊躇滿志。年少的輕狂伴隨著淺薄無知而碰了一鼻子灰。再入京師,做事已經全面而完滿大商已具雛形。一個人從自滿到自學從自知到自修,知不足而學學而才知不足。這一切,得益於授業恩師傳道授業解惑,也得益於慈母的春風化雨般教導,還得益於其三伯的慧眼識英才,更得益於自身的苦苦修煉。

遇到名師,於孟洛川而言無異於劉備遇到諸葛亮朱元璋遇到劉伯溫。中國的文人,總是有三顧茅廬的情節。如被埋沒,可能一生默默無聞。如被重視並請出山,那必將傾盡全力傾囊相授。孟洛川無疑是一座巨大的寶藏,所缺的只不過是一把開啟它的鑰匙而已,恰巧李先生打開了這把鎖。從此,一代大商孟洛川猶如劉備攜諸葛亮配五虎上將逐鹿中原征戰商場無往而不利。李先生是他生命中的第一貴人。

慈母教誨,是他不斷自醒勇敢的改變自己。對於一個人來說,母親的培養支持鼓勵始終是最後一道港灣。對於兒子的事業而言,母親總是引導他開導他。黑暗中讓兒子看到黎明的曙光,甩掉柺杖拿掉包袱輕裝上陣。其實,孟洛川的成功離不開這位見識卓遠的母親。

正如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而從內打破是生命一樣,成大道最終還要取決於容物度量和境界。眼裡容物容人以心交心以誠待誠。學會應酬交際,在我們這個社會中人情世故總是不可避免地由熟人組成的關係網絡展開。成事者必是先成人,這就是為何孟洛川振臂一呼而應者雲集的原因所在。他身上的氣質總是能讓人折服,“服”這個字雖然簡單但很多人難以做到。我們平常所看到的“服”其實更多的是“勢”,攝於你當前的“位”。拋開所謂的“位置”你試試有多少人能和你同心。

作一件事坦然去做,從商也是一樣。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士農工商,商被排在末尾。多數人都瞧不起商人但同時又覬覦商人積累的可觀財富,正是這種矛盾又複雜的觀念使商人成了仕途之人最不如眼的末流行業。坦然從商,是孟洛川的大格局大擔當。

目光遠大,不在乎眼前的蠅營狗苟。我所說的大商無算,算的不是眼前而是長遠,算的不是逼迫而是甘願,算的不是獨大而是共贏。算出了人格算出了魅力,算出了眼界算出了格局。

講究信義,中國幾千年的傳統信和義是很難分開的。古人說的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諾,對朋友當守信義。

嚴於管理,對人對己用同樣的標準。唯有質樸者方能洞悉精神的價值,唯有質樸者方能擁有更多的精神記憶。質樸者即是強大者。而我們這個時代的質樸者正在變得日益稀缺。站在這個角度給人希望,自己才有更大的希望!

一個人在這一生中,總會遇見你的太陽耀眼而溫暖。但是總有太陽照不到的地方,這時就有月亮和漫天繁星,在太陽照不到的角落發光發亮。其實,評判一個人你只需要看看他周圍的人就行。如此,簡單直觀明瞭。誠是做人的根本,大丈夫立足世間只求問心無愧就行了。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範圍內若讓事事周全那是不可能。總在極力的完善和不斷的改進,要做的完美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得益於身邊人的幫助,得益於書本的開卷有益,得益於自身不斷的努力!


唐寶楨


朋友,你好,內心充滿了負能量(錯誤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導致思維和情緒不受自己的控制,總是往負面的消極的方向想,就會讓自己覺得活得沒價值。

為什麼雷鋒精神能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因為他不關注自己,而是為他人、為社會奉獻自己,自然而然就會領悟到助人為樂的精神了,這才是活著的意義。

一個人活著不在於向這個去社會索取,而是去給予,奉獻自己的價值,當我們只管奉獻自己時,其實我們得到的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

相信你在生活中能發現那些內心非常正能量的人,每天都是很開心快樂的,那種快樂並不是物質生活條件有多好,而是內在精神力的散發。我們有時間可以去多做有利於他人、有利於社會的正能量的事,當我們把內心的愛釋放給這個世界,我們就是愛本身,就是正能量體,那些負面情緒自然而然就跟我們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的內心自然充滿喜悅、快樂。


覺醒人生2020


儘自己最大努力,快樂的度過一生~

特別喜歡王小波在《黃金時代》的一句話:用不著寫詩給別人看,如果一個人來享受靜夜,我的詩對他毫無用處。別人唸了它,只會妨礙他享受自己的靜夜詩。如果一個人不會唱,那麼全世界的歌對他毫無用處;如果他會唱,那他一定要唱自己的歌。這就是說,詩人這個行當應該取消,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的詩人。

希望每個人,都做自己的詩人~


安禾的深夜食堂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既然來了,能夠衣食無憂,父慈子孝,花好月圓,已經是最幸運的那一批人。

倘若,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用以謀生;能夠跟自己喜歡的人,舉案齊眉,那就更是極幸運的那小部分人。

儘可能對得起生自己的人,對得起自己帶來這個世界的人,俗世溫暖,就是煙火紅塵裡最尋常的幸福。

不傷害別人,也儘可能保護好自己,不讓別人傷害到自己。

偉大人物的命運,有人追求名入史冊,千秋萬載,有人追求權傾天下,隻手遮天,可是,不管什麼年代,真的會有人,追求無名無利,只為天下蒼生。

我們平凡普通的人,終其一生,就是個老百姓的人,能求個盛世太平,安穩度日,衣食無憂,就是終極目標了。天下熙熙,皆為謀生。能謀的不那麼辛苦,能遇到自己喜歡的人,能做成自己想做的每件小事,能品嚐這世上的喜怒哀樂,能歷經這世上的悲歡離合,這就是我們,普通人的所求,普通人的一生。

在這一切的基礎上,儘可能的讓自己快樂,讓自己心安,少些要命的苦難,少些大災大難,就已經是圓滿。。就已經是幸運。。

這何嘗不是一種理想中的生活??

即使有人愛錢無度,有人愛權力勝過一切,可說到底,還是為了讓自己快樂。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求的是儘可能讓自己快樂。慾望太深的人,其實,也是可憐的人,他們捆綁了自己的七情六慾,只為心裡的執念。你看,那些登上頂峰的人,各有各的苦惱,高處不勝寒,他們以為有了錢或者權,就可以更快樂,可是,超過了一定的高度,那一定是種負擔。活的會更累,責任會更大,他們已經不能控制,只能一直前行。直到生命盡頭。

既然來了,既然有人賜予你生命,就儘可能無愧於心,儘可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這樣的人,是最成功的人。

大好河山,春夏秋冬,萬物渺小,且,行,且,珍,惜。共勉。


布魯1102


我們立於世間,不求大富大貴,但求一生平安幸福。無論現實有多殘酷,我們依舊能夠笑著活下去,假如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人,要有一顆平常之心,謙卑之心,敬畏之心,知足之心。切不可貪慾過多,否則沒有回頭路。人,不管在何時何地,必須給自己留下退路,切莫將路堵死。


毛向軍


釋尊在《佛譬喻經》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向我們開示“人生究竟是什麼?”,這譬喻是這樣的:

在一個寂寞的秋天黃昏,無盡廣闊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趕著路。突然,旅人發現薄暗的野道中,散落著一塊塊白白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疑惑思考時,忽然從前方傳來驚人的咆哮聲,隨著一隻大老虎緊逼而來。看到這隻老虎,旅人頓時瞭解白骨的原因,立刻向來時的道路拔腿逃跑。

但顯然是迷失了道路,旅人竟跑到一座斷崖絕壁的頂上。在毫無辦法之中,幸好發現斷崖上有一顆松樹,並且從樹枝上垂下一條藤蔓。旅人便毫不猶豫,馬上抓著藤蔓垂下去,可謂九死一生。

老虎眼看好不容易即將入口的食物,居然被逃離,可以想象它是如何懊惱地在崖上狂吼著。

好感謝啊!幸虧有這藤蔓,終於救了寶貴一命。旅人暫時安心了。但是當他朝腳下一看時,不禁

啊了一聲,原來腳下竟是波濤洶湧、底不可測的深海,怒浪澎湃著,而且在那波濤間還有三條毒龍,正張開大口等待著他的墜落。旅人不知不覺全身戰慄起來。

但更恐怖的是,依靠救生的藤蔓,在其根接處出現了兩隻白色和黑色的老鼠,正在交互地啃著藤蔓。旅人拼命搖動藤蔓,想趕走老鼠,可是老鼠一點也沒有逃開的樣子。而且每次搖動藤蔓,便有水滴從上面落下來,這是樹枝上蜂巢所滴下的蜂蜜。由於蜂蜜太甜了,旅人竟完全忘記自己正處於危險萬分的境地,此心陶陶然地被蜂蜜所奪。

旅人:這旅人是指我們自己。

荒野:無盡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們無盡寂寞的人生。

秋天的黃昏:秋天的黃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

白骨:路邊的白骨是指我們人生旅途中,家族、親屬、朋友等的死亡。我們活到現在,應該看到很多白骨,那時我們有何想法?有何感觸?我們可曾注意到緊逼而來的“無常之虎”?

老虎:飢餓的老虎所譬喻的,既是我們自己的死亡。

松樹:接著我們攀上崖頂的松樹,松樹是指金錢、財產、名譽、地位等等。這些東西即使擁有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無力的。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還不會!還不會!我還不會死”的那種以為還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壽命可依恃,但即使認為還有十年、還有二十年可活著,但你認為到底人壽幾何?想想便知:已過去的十年二十年,也不過是“啊”的一聲之間,便如夢如幻般地消逝了。而今後的十年二十年,也同樣是“啊”的一聲之間便會過去。

老鼠:咬著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白天的白老鼠和晚上的黑老鼠,在相互地縮短著我們的壽命。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獄。墜入此地獄,必須承受八萬劫中大苦惱,這一件事情便稱為——後生一大事。

毒龍:顯現地獄之苦的是這三條毒龍,這三條毒龍指我們自己內心的貪慾、嗔怒、愚痴。“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則是不會有絲毫差錯的。由自己所不斷造作的罪惡所生出的地獄,最後還是由自己墜入。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 財、色、名、食、睡。 一天之中,我們不斷所想的,持續所求的,無非是為了這五欲的滿足。

人生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飽一倒


三妖肥


一切隨緣


續寫╮幸福﹏淡漠記憶、



天天歸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