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宗覆亡录:韩国的兴起与郑国的灭亡

晋国经略中原史

与风头无两的魏国相比,赵、韩两家发展的势头显然要缓慢得多,但在战国初期的中原政治舞台上,脱胎于晋国的赵、韩两国却也依然称得上是诸侯中的翘楚。他们在魏文侯的鼓舞下也都施行积极的扩张政策,让周边的大小诸侯无不胆战心惊,而其中最感到忧虑的,自然就要数与三晋为邻的郑、卫两国了。

晋国对郑、卫土地的觊觎,实际上从晋平公时期便已经开始了。晋平公即位初期,卫国发生了一次逐君事件,卫献公被权臣孙林父、宁殖驱逐出国,在经历了十二年的流亡之后,才又在宁殖之子宁喜的支持下返回国内。

晋宗覆亡录:韩国的兴起与郑国的灭亡

在这场政治事件中,晋国人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他们不仅慨然接受了孙林父叛逃带来的土地,还堂而皇之地出兵攻取卫国西部六十邑赠与孙氏,从而开启了晋国侵夺邻国土地的序幕。

与此同时,当齐国叛臣乌馀带着从齐、鲁、宋、卫等国劫掠而来的土地叛逃到晋国的时候,他们对于这些土地也一概笑纳。尽管这些非分的举动在赵武、韩起执政时期得到了纠正,但晋国罔顾盟主身份的做法还是在诸侯的心里埋下了怀疑的种子,尤其是让卫国人感到强烈的恐惧。

与对待卫国时强横的做法不同,晋国人虽对郑国的土地也常怀觊觎之心,可手法上毕竟还是温和了许多。彼时先后担任晋国执政的赵武、韩起,都曾利用外交场合命郑国六卿赋诗以观其志,表现出了对郑国内政走向的极大关注。

这种过分的关心足以引起郑国人的警觉,因此当子产开始担任郑国执政的时候,便时刻对晋国保持着警惕。尤其是在楚太子建被杀之后,晋国意欲侵吞郑国的野心便不再是什么秘密,两国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直到最后走向了彻底决裂。

晋宗覆亡录:韩国的兴起与郑国的灭亡

不过多少能让郑、卫两国的执政者感到宽慰的是,晋国人所表现出的咄咄逼人的扩张姿态时,让齐国人时时感到不安。他们担心晋齐之间实力的悬差会对齐国的生存构成威胁,因而自告奋勇站在了护花使者的位置上,一再阻挠晋国在郑、卫的军事行动。范氏、中行氏之乱前后的国际联盟,以及战后晋、齐之间的诸次对抗,其中的影响因素都在于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为郑、卫两国续命的作用。

而在晋国内部,不同的家族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因而当执政者出现更替时,他们对外扩张的用力点也经常会出现转移。比如士匄、士鞅父子更关心在卫国的利益,赵武和韩起则对郑国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范氏、中行氏之乱结束后,赵氏的战略重心转向东方,当赵鞅登上了执政之位,便将扩张的方向转向了卫国;与之相反的是,在智瑶执政的二十年间,晋国对于郑国的投入则明显增多。

执政者的轮番交替、战略重心左右偏移,总能给郑、卫两国带来喘息的机会,然而这一切在晋阳之战后都发生了变化。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韩、赵两国为了迅速扩张,分别将火力锁定在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晋宗覆亡录:韩国的兴起与郑国的灭亡

郑国的灭亡

我们先来看郑国。韩氏家族早在平公时期就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基本的战略,如韩起对州县、邢地的巧取豪夺,对郑国富有深意的外交访问,以及假借文公托梦陆浑之戎的讨伐,无不宣示着其对郑国土地的勃勃野心。到晋阳之战结束后,形式上已经独立的韩国更是将郑国视为禁脔,并为之做出了长远的布局。

《战国策》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是在三晋瓜分智氏土地的时候,谋臣段规劝谏韩虎说,一定要争取得到成皋(河南荥阳)这个地方。起初韩虎很不理解,就问道:“成皋不过是一块流水不存的石洼地,寡人要它有什么用处?”

段规的回答很直接:“臣闻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万人之众,而破三军者,不意也。”一块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土地,你甭管说他是面积小也好,不能出产粮食也罢,可如果它能够决定千里之地的得失,我们占据了他,就是得到了地利之便。

一支万人的军队,想要一举攻破三军,光靠士卒训练有素、军队器械精良等基础因素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要使出奇谋巧计才行。同样的,如果我们想要占取郑国的土地,就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认为成皋不能出产粮食就不要了,而是要着眼长远,充分认识到成皋的战略地位,方能事半功倍。

晋宗覆亡录:韩国的兴起与郑国的灭亡

韩虎是如何实行对郑国的侵略计划的,史料中给出的资料很少,我们只知道晋阳之战二十多年后,也即公元前425年,他就去世了,其子韩武子启章即位。

武子即位元年(前424年),在位三十一年的郑共公去世,子幽公即位。韩武子趁郑国君位更替出兵讨伐,即位不到一年的郑幽公死于非命,国人立其弟郑繻公(骀)继续组织抵抗。

郑繻公在位期间,任用驷子阳为相,在郑国内部开展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使得郑国出现了一段强盛的局面。在这段时间里,韩国对于郑国的侵略始终不能如意。

公元前409年,韩武子去世,其子景子虔即位。韩景子即位元年(前408年)就亲自带兵伐郑,攻取雍丘(河南杞县),并将都城从平阳迁到阳翟(河南禹州)。阳翟位于郑都新郑西部,两者相距只有不到三十公里,其威逼郑国的意图显而易见。然而郑国也不是怂包软蛋,他们在京邑修筑防御工事,并大举反攻韩国,一度占据了负黍并包围韩国都城阳翟。

晋宗覆亡录:韩国的兴起与郑国的灭亡

在反攻韩国的同时,郑国又似乎有意缓和与三晋之间的关系,比如当三晋试图获得天子册封的时候,郑国人便鞍前马后为之奔走;当三晋与楚国在榆关展开对抗的时候,郑国人就积极出兵,配合三晋击溃了楚国阳城桓定君所率的军队。然而遗憾的是,郑国的这一系列举动不仅不能换取韩国的谅解,反而又激怒了楚国,从而为自己带来了一场致命的灾难。

公元前397年,为报复郑国为虎作伥的行径,楚军大将郎庄平君帅兵大举伐郑。面对楚国大军的讨伐,原本就没什么战斗力的郑军接连翻车,到最后包括领军的四将皇子、子马、子池、子封子在内的整支军队都成了楚人的俘虏。

战争失败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在郑国内部引起了内乱,以太宰欣为首的一派势力推翻了驷子阳政权。这个太宰欣虽然取得了国内政权,但对于如何解决郑国所面临的问题却毫无头绪。按照韩非子的评价,太宰欣“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而挠内,亲下以谋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在他的治下,郑国的政局变得乌烟瘴气,最后的灭亡也就不再是什么悬念了。

晋宗覆亡录:韩国的兴起与郑国的灭亡

不久后,驷子阳的党羽再次引致内乱,将在位二十七年的郑繻公杀死,立了幽公的弟弟康公乙为君。然而太宰欣的党羽也不甘心失败,于是很快郑国便一分为三,三股势力分别占据负黍(河南登封西南)、阳城(登封东南)、新郑各自为政。

而此时的韩国已经从一个有实无名的国家变成了正宗的诸侯国,韩景子摇身一变也变成了韩景侯。韩景侯去世后,有韩烈侯、韩文侯、韩哀侯相继继位,尽管君位更替频繁,对郑国的侵略却从未停止。前394年,负黍在内斗中失败,宣布归顺韩国。前385年,韩国又打败了盘踞在阳城的另一派势力。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出兵灭郑,郑国彻底灭亡,其大部分的领土都被韩国所吞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