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影斧聲”的疑案

趙匡胤開國稱宋,只做了十六年的皇帝,在曹彬滅了南唐俘虜李後主的第二年就死了。他的死,也是宋朝開國之初一件重大的疑案,所謂“燭影斧聲”,便是說他在臨死之前,和弟弟光義為了傳位的事是有所爭執的。也有人懷疑趙匡胤在臨死時,是被弟弟光義逼死或氣死的。如雲:

太祖不豫(快要死了,很難過),夜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太祖引柱斧戳地,大聲謂王曰:“好為之。”已而帝崩。

趙光義繼位,史稱宋太宗,做了二十二年皇帝,並沒有遵照他母親杜太后的遺囑,把帝位傳給兄弟,再傳侄子,而且早就以兄弟光美和侄子德昭犯錯誤為藉口,將他們處置了,最後還是傳位給他自己的第三個兒子趙恆(宋真宗)。據說,他不遵守杜太后的遺囑,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也是經過和趙普商量而決定的。趙普告訴他,太祖趙匡胤聽信皇太后的吩咐,已經做錯了,你可不要再錯。因此就傳皇帝之位給自己本支的子孫,直到徽宗、欽宗被金人所俘虜,康王南渡浙江為南宋高宗以後,因為沒有兒子,才找出趙匡胤一支後代七世的孫子趙昚(讀“慎”)過房做他的兒子而繼承大統,後來因他對高宗比親生的兒子還要孝順,所以歷史上便稱他為“孝宗”(諡號)了。

我們為什麼費了那麼多的時間說明宋初開國這一段的歷史內幕呢?因為兩宋的政治中心,

在表面上是尊重儒家的孔孟之教的學術思想。儒學重“聖人以孝弟治天下”。從“齊家、治國”之道立論,對於兄弟的友愛情誼,自宋太宗開始,已違揹他母親的教誨和本身的初衷,而且犯了儒家“倫常乖舛”的大忌。宋人筆記史料,還記載趙普在臨死的時候,因有負杜太后的囑咐,白日見鬼,嚇得請僧道來做佛事以求懺悔,並且親自寫悔過書燒化,向杜太后祈求饒恕。不過,這是過於迷信鬼神之說,所以正史便不採錄。到了清初,名儒查慎行(初白)有一首詩,專指宋初開國的這一樁公案,最為精彩:

梁宋遺墟指汴京(開封府),紛紛禪代事何輕(由五代後周等變宋的禪讓)。也知光義難為弟(故事如前面所講的便是),不及朱三尚有兄(後梁太祖全忠與宗戚飲酒酣醉,其兄全昱視帝曰:“朱三,汝本碭山一民,奈何一旦滅唐家三百年社稷!”)。將帥權傾皆易姓(針對趙匡胤的事,言將帥權傾人主者,皆欲篡位也),英雄時至忽成名。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


“燭影斧聲”的疑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