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迥擁兵十萬,為何卻兵敗自殺?這和他用人方式有著直接聯繫

尉遲迥是西魏北周時期的著名將領,母親是昌樂大長公主,因此尉遲迥是北周政權奠基者文帝宇文泰的外甥,妥妥的權二代出身,自小就是一個十分聰明俊秀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成為了一個能征善戰的人,曾跟隨文帝宇文泰收復弘農,攻克沙苑,立下了累累戰功。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去世,楊堅以自身的權勢以及靜帝外公的身份開始輔政。

尉遲迥眼看著輔政的楊堅權勢愈來愈大,隱隱有威脅北周王室的跡象,於是便想起兵反叛。因為楊堅“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招致很多人的反感,於是尉遲迥很快就召集到了兵馬十多萬。但是北周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將這次叛亂平息,尉遲迥自身也因為兵敗自殺。

造成尉遲迥擁兵十萬,僅僅兩月就兵敗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這和他的用人方式有很大關係。

尉遲迥擁兵十萬,為何卻兵敗自殺?這和他用人方式有著直接聯繫

一、雖是權二代,但尉遲迥的軍事才能還是值得肯定的

1、跟隨宇文泰立下了不少功勞

據《周書·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三》記載:“迥少聰敏,美容儀。及長,有大志,好施愛士,稍遷大丞相帳內都督。尚魏文帝女金明公主,拜駙馬都尉。從太祖復弘農,破沙苑,皆有功。累遷尚書左僕射,兼領軍將軍。迥通敏有幹能,雖任兼文武,頗允時望。太祖以此深委仗焉。後拜大將軍。”

前面那些褒獎尉遲迥的話語咱也不用多說一遍,關鍵在於“從太祖復弘農,破沙苑,皆有功”這一句,說明他跟隨姑父宇文泰身後立下了不少功勞,隨後官職一直從駙馬都尉到尚書左僕射,兼領軍將軍,再到最後的大將軍。

在當時那個世道,武將的官職可都是要用實打實的軍功來換的,這說明尉遲迥雖然說是權二代,但並不是一個繡花枕頭,相反他是一個文武全才,所以在《北史》才能有“迥通敏有幹能,雖任兼文武,頗允時望,周文以此深委仗焉

”的高度評價。

尉遲迥擁兵十萬,為何卻兵敗自殺?這和他用人方式有著直接聯繫

2、平定蜀地,使得百姓感激並歸復

南梁爆發侯景之亂的時候,梁元帝正鎮守著江陵地區,考慮到自己國家那糟亂的形勢,於是請求和西魏交好。隨後發現除了侯景,連自己的弟弟武陵王蕭紀也來湊熱鬧,在蜀地直接自立為王,隨後更是有率軍東下進攻江陵的打算,嚇得梁元帝趕緊向西魏發出了求救信號,請他們派兵征伐蜀地。

當時宇文泰就說:“蜀可圖矣。取蜀制梁,在此一舉。”

大佬就是大佬,眼光放得很是長遠,這邊人家梁元帝正請求幫助呢,那邊他就在考慮謀取蜀地制服梁國的的事情了,但是當時他的臣子們很多都不支持出兵,認為蜀地地勢險峻,不易謀取,當時只有尉遲迥認為此事可謀。

他認為武陵王蕭紀既然選擇東下進攻江陵,那麼就一定會選擇帶走幾乎所有的精兵,也就是說蜀地剩下來的軍士壓根就不足以和西魏的大軍相抗衡,因此這一次的行動一定能夠成功。

宇文泰很贊同尉遲迥的看法,於是就將這件事情全部委託給了尉遲迥。

尉遲迥擁兵十萬,為何卻兵敗自殺?這和他用人方式有著直接聯繫

在計策上,尉遲迥採取了出其不意的作戰方式,他認為對方絕對想不到西魏會用精銳部隊前去攻取蜀地那樣地勢險峻的地區,只要連夜襲擊,出其不意地弄出風聲,這樣突然而至,必將嚇得蜀軍自亂陣腳,無法防守。於是宇文泰派給他帶甲士兵一萬二千人外加戰馬一萬匹,前往伐蜀。

大軍一路加速前進,趕至蜀地,當地果然如尉遲迥預設的那樣,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對西魏軍士投降。於是尉遲迥輕鬆通關,順利抵達益州。當時的益州刺史蕭撝(Huī)不敢與西魏軍士交戰,只能據城自守。

當時已經抵達巴郡武陵王蕭紀聽說自己後院著火了,火急火燎的就想先率領精兵強將回去滅火,尉遲迥也很明白,自己如果想要平定蜀地就千萬不能讓蜀地的大老虎蕭紀趕回來。

於是他也派了精兵去堵截,給駐守蜀地的將領一個自己已經陷入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境地的感覺,最終蜀地軍士在與西魏軍士進行了十次的交戰但都以失敗告終後,沒辦法的他們只能也選擇對西魏投降。對待投降的蜀地將領和軍士,尉遲迥也均以禮待之。

“其吏人等,各令復業。唯收僮隸及儲積以嘗將士。號令嚴肅,軍無私焉。詔迥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以平蜀功,封一子為公。自劍閣以南,得承製封拜及黜陟。迥乃明賞罰,布恩威,綏緝新邦,經略未附,夷夏懷而歸之。”

最後的結局是尉遲迥以他的手段,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蜀地,還賞罰分明,安定新邦,獲得了當地蠻族的感激並心甘情願依附西魏。

從上面尉遲迥的種種表現,我們不難看出,尉遲迥即便是一個權二代,也是一個內外兼修十分有軍事才能的人。

尉遲迥擁兵十萬,為何卻兵敗自殺?這和他用人方式有著直接聯繫

二、尉遲迥起兵,最終兵敗韋孝寬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去世,楊堅因為和宣帝的近臣關係不錯,本身也有權利,兼之是皇后的父親,於是就擁有輔政的機會。

隨後擔任右丞相的楊堅奪取了軍政權,為了讓朝中的人都信服自己,他開始了“剷除異己”的行動。這個“異己”實際上就是指那些北周諸王以及前朝舊臣,當中的一個行為就是讓自己人韋孝寬取代相州總管尉遲迥的位置,尉遲迥發覺不妙,就開始密謀起兵討伐。

韋孝寬到了朝歌之後,從尉遲迥部下的一些行為反應中推斷出他可能會起事,隨後又從侄子韋藝的口中知道了尉遲迥的謀算,於是趕緊趕回都城向楊堅稟報,楊堅因此也做好了雙方來一場征戰的準備。

據《資治通鑑》記載:“堅又令候正破六韓裒詣迥諭旨,密與總管府長史晉昶等書,令為之備。迥聞之,殺昶及裒,集文武士民,登城北樓,令之曰:“楊堅藉後父之勢,挾幼主以作威福,不臣之跡,暴於行路。吾與國舅甥,任兼將相;先帝和吾於此,本欲寄以安危。今欲與卿等糾合義勇,以匡國庇民,何如?”眾鹹從命。迥乃自稱大總管,承製置官司。時趙王招入朝,留少子在國,迥奉以號令。”

尉遲迥在知道自己的打算已經被對方知悉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地起兵,並以楊堅挾持年幼的天子,不遵守臣道,而自己與宇文泰是舅甥關係,與國家情同一體,休慼與共為由,揭竿而起,使得當地的百姓都願意追隨尉遲迥。

於是尉遲迥自稱為大總管,承天子之意設置官吏。

尉遲迥擁兵十萬,為何卻兵敗自殺?這和他用人方式有著直接聯繫

為了行為更加名正言順,尉遲迥以趙王宇文招留在封地襄國的小兒子的名義號令天下。其實在我看來,尉遲迥的這種行為和楊堅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呢?無非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吧!

楊堅本是外戚,外戚干政是很多人尤其是北周皇室不能接受的事情,因此尉遲迥打著打擊外戚還政北周天子的口號,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一時間連楊堅都為此憂心不已。

尉遲迥和楊堅之間宿命的一戰最終拉開了序幕,楊堅陣營裡有高熲和韋孝寬這些能人異士,而尉遲迥這邊雖然說也有很多大能,但是他們各自還要考慮自身的利益問題,因此做不到楊堅一方那樣擰成一股繩的狀態。

在鄴城激戰的時候,城中居民數以萬計跑出來觀戰,這給楊堅一方一個突擊的時機,他們先是假裝向群眾放箭,在百姓紛紛逃避的時候大喊叛軍敗了,使得韋孝寬的軍隊士氣大振,最終使得尉遲迥的軍隊大敗,沒過多久就攻破鄴城,尉遲迥自己也兵敗自殺。

尉遲迥擁兵十萬,為何卻兵敗自殺?這和他用人方式有著直接聯繫

三、擁兵十萬,兩月兵敗,尉遲迥兵敗自殺的原因是因為他用人失敗

通過尉遲迥年輕時的那些表現,我們知道他本身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在快速集結到10萬兵馬之後,討伐楊堅,為什麼僅僅只過去了兩個月就兵敗自殺呢?我認為這和他在行軍途中的用人方式有關,因為用人失敗,最終換來的就是兵敗被殺的後果。

1、“內舉不避親”

尉遲迥在夫人金明公主去世後,續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兒為繼妻。

據《周書·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三》記載:“迥末年衰耄,惑於後妻王氏,而諸子多不睦。”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尉遲迥晚年因為精力衰退,又有後妻王氏在身邊吹耳旁風,俗話也說有了後媽就有了後爹,因此尉遲迥的幾個兒子之間並不能做到像一般人家一樣“打虎親兄弟”的程度,關係並不和睦。

兒子們之間的關係不和睦,這就使得在戰場上的時候免不了相互攀比,比如說想通過立功的方式讓老爹尉遲迥高看一眼,排擠其他眾兄弟,這在關係不和睦的兄弟之間實在是很正常,但是到了戰場上這樣的想法卻是致命的,很可能因為判斷失誤貽誤時機,最終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尉遲迥擁兵十萬,為何卻兵敗自殺?這和他用人方式有著直接聯繫

2、“外舉避嫌”

《周書·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三》記載:“以開府、小御正崔達弩為長史,餘委任亦多用齊人。達弩文士,無籌略,舉措多失綱紀,不能有所匡救。”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尉遲迥任用開府、御正崔達弩為長史,但是崔達弩這個人吧,就是一個繡花枕頭,雖說是一個文人,但是內裡並沒有什麼籌略,種種舉措都失去了綱紀法度,隨後也不能想出有效的方法匡正彌補。

任用這樣一個人在平時可能無傷大雅,但是當時尉遲迥正處於和楊堅對峙中,每一步都要行得小心翼翼才能避免出現連鎖反應。

重用的“人才”不是人才也就算了,尉遲迥還有一個騷操作,那就是“委任亦多用齊人”,雖然說北周滅了北齊之後,他們就是一家人了,但是放棄自己的部族去重用曾經對北周投降的北齊人,你可以想象這樣的人又能有什麼作為呢?

尉遲迥擁兵十萬,為何卻兵敗自殺?這和他用人方式有著直接聯繫

總結:

不管尉遲迥年輕時軍事才能有多麼出眾,也無法掩藏他年老時“昏耄已甚”的情況,以至於總是用人失誤,最終使得10大軍兩月之內消亡,自己也兵敗自殺。由此可見,對行軍打仗的將領來說,用對人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隋朝大臣柳莊的評價就是我在這篇文章中想表達的想法:“尉遲迥雖曰舊將,昏耄已甚。”

參考書籍:


《周書》


《北史》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