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府鎮戰略地位為何被稱為“最重”?是否起到關鍵作用?


明代宣府鎮戰略地位為何被稱為“最重”?是否起到關鍵作用?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羅亨信《宣化新城之記》碑文:“宣府古幽州屬地,秦上谷郡,元宣德府,星野當析木之次,入尾一度,壤土沃衍,四山明秀,洋河經其南,柳川出其北,古今斯為巨鎮,恆宿重兵以控御北狄。”

穿過數千年曆史的煙雲,攬開中華文明融合的畫卷,曾記否,那些曾經雄奇壯闊的城垣?曾記否,那些依稀偉岸挺拔的身姿?凝望錦繡河山過往的滾滾風雷,滄桑大地處處皆是瑰麗的痕跡。在今天河北的西部,有一塊地方烙印著不可磨滅的千年記憶,從漢匈百年戰爭的上谷郡,到北魏六鎮兵亂的懷荒鎮,再到蒙金對抗的飛狐關,大明宣府鎮的故地之上,血與火鑄就過無數不朽的豐碑,也造就了無數震古爍今的人物。

從明永樂年間開始,一條綿延萬里,橫亙於北中國的“邊牆”,串聯起整個明朝北部邊防線,而這其中,東起居庸關,西達西洋河的段落總長一千零二十三里,這一段邊牆及其身後的軍事防禦群,均由宣府鎮統轄。宣府鎮因因鎮總兵駐宣化府而得名,此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遏制北方遊牧部族的南下的咽喉要地。宣府鎮處於整條長城防線的中段,軍事地位十分特殊,在長城軍事重心東移之前,一直是明朝軍事建設和投入的主要方向。也正因為宣府鎮控守戰略要道,其軍事壓力極大,境內邊牆及軍事設施幾經衰敗,又歷經修繕,從始至終其都存在戰略“大”,守效“低”的現象,明廷眼中“最急”、“最重”的宣府鎮到底戰略地位是怎樣的呢?其戰略作用是否發揮了呢?

宣府鎮的重要作用及戰略方針

永樂七年,即公元1409年,明廷在宣化設置總兵官,始稱宣府鎮;明宣德五年,即公元1430年,明廷設立萬全都指揮使司,以宣府鎮城為治所,下轄宣府前、左、右衛,萬全左、右衛,懷安衛、保安衛、蔚州衛、永寧衛、懷來衛、開平衛共11衛,另興和守禦千戶所、美峪千戶所、廣昌千戶所、四海冶千戶所、長安嶺千戶所、雲州千戶所、龍門千戶所7個千戶所。宣府鎮所在的萬全都指揮使司與遼東鎮所在的遼東都指揮使司一樣,軍事單一的軍事指揮機構,並不包含承宣布政使司與提刑按察使司等行政機構,這在明朝全國只此兩例。宣府鎮的所轄區域與萬全都指揮使司所管區域大致相同,其下轄軍事聚落均處於農耕文明與遊牧部落的傳統界限之上,扼控上下草原的地理大通道,足見宣府鎮的軍事壓力及重要軍事作用。

明代宣府鎮戰略地位為何被稱為“最重”?是否起到關鍵作用?

  • 內守外防,聯絡東西

《九邊圖考》:“宣府山川糾紛,地險而狹,分屯建將倍於他鎮,是以氣勢完固號稱易守,然去京師不四百里,鎖鑰所寄,要害可知。”

內守:宣府鎮位於北京西北,被稱為“北陲第一邊鎮”,其與薊鎮以及山西、河南、直隸各州府共同組成了環京衛戍圈。宣府鎮的設立源自永樂皇帝的遷都,京師地區逼進草原,而原來的漠南諸衛所及大寧都司均已內遷,此種形勢下,宣府鎮戰略地位逐步被確立起來,這與後來孤懸於外的遼東鎮極其相似。帝京和帝陵均處於身後,讓宣府這樣的軍事聚落要承擔多重任務,宣府鎮所處區域,西北高,東南低,極易騎兵自西北快速行動,幸而陰山山脈橫貫境內,才得以建立邊牆及要隘,防止遊牧民族威脅京師安全。北京周邊的宣府鎮河薊鎮兩大邊鎮有其相同特點,因而從地理形勢上完成了二層防禦圈,再通過邊牆的設置,使內守既能結合外放,又可以產生層次及戰略縱深,可以說是戰略意義重大。

外防:

“內拱陵京,外製胡虜”是宣府鎮的重要戰略方針,依靠山險設置的邊牆軍事防禦體系,建立京師西北防禦屏障,更是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宣府鎮依靠邊牆建立的軍事聚落群實施完備,具有密度高、種類多、層次多等特點,其完備性不亞於有“寧國首疆”的遼東鎮。宣府與薊鎮之間還設有二邊,通過多重邊牆,在外防的同時,保障京師內守的需要,內外結合,建立穩固的縱深的層次。這也深層次的反映出宣府鎮軍事壓力之重,寄望其完全能夠將胡虜制於邊外的可靠性,在明朝軍事體系的設定中是極為明晰的,其外防之工,更類似於戰略橋頭堡,只是非戰,而是守。

聯絡:宣府鎮地處九邊長城的中段,具有區位優勢,溝通東西的作用明顯,通過“聲勢聯絡”可以讓整個長城防線聯動,繼而讓二層縱深快速協同起來。

明代宣府鎮戰略地位為何被稱為“最重”?是否起到關鍵作用?

  • 交通樞紐,屯守駐邊

《皇明九邊考》:“宣府山川糾紛,地險而狹,分屯建將倍於他鎮。是以氣勢完固號稱易守。”

樞紐:宣府鎮是明廷溝通西北及蒙古的交通樞紐,主要的官道都集中於此,因此設立了大量的驛站,用來保障物資及信息的傳遞。宣府鎮是名副其實的交通與信息樞紐,交通又陸路及水運兩種,其境內的多條河流,均是重要的水運航道,同時保障了軍事物資的調運和兵員的補充,對於作戰極其有力,信息樞紐分為政令和軍情兩個方面,政令通過驛傳系統,快速傳遞到西北地區,軍情則通過九邊的烽燧來傳遞,處於長城中段的宣府承載了溝連作用。良好的配伍和樞紐的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邊境貿易的有序展開,邊市貿易的開展進而轉化為相對和平的動力,這是長城作用的另一種表現,在這一點上,宣府鎮要優於同等配置的遼東。

屯守:明代的屯守政策,意在維持軍鎮的狀態,換句話來講,就是解一時之需,根本不能徹底解決軍糧軍餉,可以說屯守制度是維繫軍戶,甚至是衛所制度的關節所在。宣府鎮也存在軍屯入不敷出的問題,在明朝前期,宣府鎮的屯田確實調動了軍戶的積極性,中後期則慣性的徹底崩塌。但在某種程度上,宣府鎮身後縱深有序,身前又處於邊境貿易的熱點,在加上多種官營及私營經濟的輔助,讓駐邊的屯守任務相較其他邊鎮容易,但這也只存在在之後的群體性崩潰之前時期的,在戰略方針上是期望效果存在的。

宣府鎮是否起到了與戰略地位相匹配的關鍵作用?

明代宣府鎮戰略地位為何被稱為“最重”?是否起到關鍵作用?

《昌平山水記》:“李自成之犯闕也,下宣府,歷懷來,入居庸,薄都下,曾無藩籬之恨。”

戰略“大”,守效“低”,幾乎成為了後人對宣府鎮戰略地位和戰略作用的評價,內守不住,外防不成,所謂京畿防禦圈更是成了一紙空談。宣府鎮軍事聚落龐大,耗費頗糜,且較之遼東具有多重優勢,卻未能發揮出應起到的關鍵作用,其中原因有以下大致幾點:

防線東移:明朝中前期,主要威脅來自於漠南的蒙古勢力,因而極為重視環京外圍的建設,對宣府加大同的第一層防禦圈投入巨大,正因如此,這一進出中原的交通要道,也成了遊牧部族主要的攻擊方向。因軍事及個人政治因素,宣府一線的軍事堡壘群多次被破壞,又幾經修繕,但效能卻大大減低,軍事壓力也造成了政策制定者的疑慮,這就造成了中後期防禦體系的不健全問題。明中後期後,由於來自女真的威脅,長城防線重點東移至遼東,軍事投入和建設也集中在遼東,加重了宣府鎮的軍事建設缺失。

兵源兵制:早期衛所制加營伍制,讓宣府鎮保持大量的兵源,同時配合軍屯的有效推進,兵源可以足夠保證,兵制也可以一直維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農兵制度的弊端開始逐漸顯現,本身宣府鎮官田較少,大量的軍事設施也佔用了可耕土地,再加之侵佔日盛,開始導致大量軍戶逃亡,進而讓兵制敗壞。再則,中後期之後,大量宣府鎮部隊頻繁調動,致使普遍存在畏戰畏難情緒,增加逃兵逃戶現象,而且因處於邊市貿易的關鍵地區,一些商業及走私行為,也讓兵士訓練及精神意志受到影響。

區域防守:宣府加大同兩鎮組成了第一道環京防禦線,但兩鎮之間一直存在一段難以區分的防守界限,以至於一直未能真正形成合力。而第一道之後的二邊,權責不清,且宣府鎮與薊鎮之間的協防並未明確,雙方均是以北京的安危為協防重點,而未能形成整個長城防線的協作。宣府鎮身後的山西、河南、直隸也未能發揮縱深及後援作用,各府、州均至長城防線於其防禦圈之外,讓所謂區域防守之後的全線聯動毫無作用可言。

結語

明代宣府鎮戰略地位為何被稱為“最重”?是否起到關鍵作用?

宣府鎮戰略地位及戰略作用的演變,體現出層次明顯的階段性和時間性,是完全按照歷史的走勢而形成的,客觀的反映出明代長城防線固有的特性,但又與諸如遼東鎮的特點不同,瞭解其梗概,更有助於加深對明代長城防線的認識,也能更好的瞭解明代民族融合史。

明代宣府鎮戰略地位為何被稱為“最重”?是否起到關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