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大纵深理论VS闪击战,快速打击是二者共同目的


二战苏德战争,大纵深理论VS闪击战,快速打击是二者共同目的

二战苏德战争,从战略战术上讲,上半场是德军闪击战虎步登场,下半场是苏军后来居上。但从其影响力来说,德军的闪击战似乎对战役效果影响要大一些。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大纵深理论与闪击战的利弊,就会发现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快速打击是共同的目的,只是苏军优先使用远程火力压制,德军使用装甲突袭而已。

首先,大纵深理论VS闪击战,都是一战后军事创新理论发展的产物

大纵深理论源于前苏联军事家图哈切夫斯基的军事智慧,而闪击战源于以德国军事家古德里安为首的装甲快速打击理论。这两人的共同点都是有过一战经验,都对一战后迅速发展的军事创新理论有深入的研究。

一方面,从图哈切夫斯基来讲,大纵深理论是基于苏联广袤的领土和宽泛的疆域为出发点,由于它的产生比闪击战要早一些,客观上,在使用现代化武器装备方面略有欠缺。而闪击战却是古德里安在第三帝国崛起后才逐渐显露出来,它的出发点是基于德国缺乏强有力的国防潜力支撑,只能依托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发动突然袭击为基础。

二战苏德战争,大纵深理论VS闪击战,快速打击是二者共同目的

另一方面,一战后各国展开武器装备开发竞赛,客观上给大纵深理论和闪击战提供了创新的土壤。由于一战时,就有航空兵器与坦克加入战场,而传统的炮兵更是战场上的主角,从这个角度讲,是一战战场催生了这两个理论的发展,也是一战逼迫各国将作战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我们仅强调军事理论创新的世界大环境还不够,还要考虑到苏德两国当时产生这一理论的内在动力。不得不说,当红色苏联诞生以后,以英法为主的西方国家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作为夹在东西两个阵线的战败国德国却因英法的妥协而劫后重生。

从这个层面讲,苏联要确保红旗不倒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军事理论指引苏军的战略防御,而德国要想在东西大国中间获得一席之地,必须也要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闪击战客观上成为必然。

二战苏德战争,大纵深理论VS闪击战,快速打击是二者共同目的

其次,大纵深理论VS闪击战,是两个战略各异手段相同的进攻途径

如果单从炮弹从枪膛到落地这个简单过程来讲,进攻和防御是一个道理。但是,如果从扩张野心和战术要求来讲,进攻又比防御来得猛烈和疯狂一些。可不管使用哪个战略,大纵深与闪击战的战术手段却都是相同的,就是快速打击。

第一,苏军的大纵深理论看似宏大,实则就是远程打击和以炮火覆盖为主。如果我们研究一下苏军从1938年调整改革以后的几次战役可以发现,此时已经能看到大纵深打击理论的影子。无论是朱可夫指挥的对日作战诺门罕战役,还是1939年的苏芬冬季战争,苏军使用远程航空兵以及炮火覆盖都成为战斗打响的开篇之战。

第二,德军的闪击战看似精准到位,实则也是手段单一以装甲突击为主。由于德国的地理环境和国防潜力影响,德军的发展在二战期间尤其突出陆军的使用。从整个二战的结果来看,离开装甲突击力量,德军的战斗几乎都无法展开。因此,德军的闪击战如其说是快速机动突袭,还不如说是使用装甲机动突击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战苏德战争,大纵深理论VS闪击战,快速打击是二者共同目的

第三,大纵深打击与闪击战都以快速打击为目的,其进攻途径是相同的。从苏军的炮火覆盖到远程打击看,其大纵深理论精髓就是在敌军纵深中心开花,从而使用大规范兵力在各个战场分割包围,发生在1944年的斯大林十次大反攻就是最典型的体现,而第五次大反攻,苏军一战收复白俄罗斯全境,就是大纵深理论使用最好的一次。而从德军的闪击战精髓来看,其主要的动作就是使用装甲突击到敌军侧翼或者腹地,再使用钳形战术分割包围。

从这个层面讲,大纵深理论和闪击战其目的都是一样的,虽然战略不同但战术手段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苏军使用得最多的是强大的炮兵和喀秋莎火炮覆盖,而德军使用的仅仅是装甲突击力量打前站而已。除此之外,航空兵的空中打击只是为地面部队实施支援,与美军使用大量航空兵作战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再次,大纵深理论VS闪击战,都受客观条件制约,优势互补才能相得益彰

任何先进的战术理论都是为战争结果服务的,而再先进的理论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大纵深理论和闪击战都面临这个问题,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二战苏德战争,大纵深理论VS闪击战,快速打击是二者共同目的

从整个苏德战争过程看,德军虽然在上半场赢得了闪击战的满分,可也暴露了许多在战前没有发现的问题。装甲力量前出太快,后勤补给困难和苏联地理环境对装甲坦克制约太多等。

德军的闪击战是1939年在闪击波兰中首次登场,后在法国战役中得到验证,到苏德战场才真正算放开了手脚。与占领西欧小国不同,闪击战面对苏联一眼看不到头的疆域似乎占不到便宜。而兵力缺乏、战线过长客观上又给德军出了另外一道难题,所以,闪击战在苏德战争并不适合。

从苏军的大纵深理论来看,面对德军快速进攻的装甲机动并没有什么作用。由于这一理论比较讲究高大全,在德军以装甲师团分割突击的打击下,苏军完全没有办法来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这也是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一直都没有成功组织过一次成型的大纵深进攻。直到库尔斯克战役,朱可夫提前三小时实施远程火力覆盖,苏军的大纵深理论才正式走上前台,而此时,德军的装甲打击力量已经是青黄不接了。

二战苏德战争,大纵深理论VS闪击战,快速打击是二者共同目的

综上,无论是苏军的大纵深理论,还是德军的闪击战理论,在苏德战争中都将优缺点完全暴露无遗。如果非要人为地将其区分个高低,闪击战只能是赢得了一时赢不了长远,而纵深打击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不完美。虽然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对于日益发展的军事理论来说,其作用仅仅停留在研究和参考层面,高新技术条件下的现代信息化战争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战场再也没有前后之分,手段更是千差万别。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图哈切夫斯的战争与和平》《古德里安回忆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