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完後感覺什麼也沒記住,那麼讀書的意義到底何在?

欲求真知


大部分人讀書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閱讀,讀過之後就忘記了,感覺根本沒有任何幫助,看似對自己沒有任何意義,但真的是這樣的嗎?我不這麼認為。


讀過的書,最終都會變成你的財富,內化為你的氣質,成為你思維和行為方式的一部分。正如三毛所說的:“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讀書讓你體會人生百態

讀一些文學作品,看似對生活毫無意義,但如果將書中人物的性格命運與現實生活進行聯繫,你就會更加對書中人物的命運抉擇有更深層次的感悟和體會。

讀書更是讀人性,現實生活中發生某件事,人們的心理反應,都會在書中找到似曾相識的場景和描寫,作為讀者的你也會因為讀過的書與現實現實生活產生的千絲萬縷的聯繫,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比如,蕭紅的《呼蘭河傳》是她在亂世中對故鄉的回憶性小說,是一本離我們比較久遠的書,但書中揭示出許多人性的荒誕與醜陋,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出例證。

呼蘭河城東二道街裡有個五六尺深的泥坑,經常陷住過往的車馬,也曾淹死過雞鴨貓狗等牲畜,發生這樣的事情,人們大多數只是湊過來熱鬧,對於解決方案,人們有說拆牆、有人說要種樹,就是沒有人說要填平泥坑,這就是人們對不關乎自己利益的事情漠不關心的一種心態。


泥坑除了給人們製造茶餘飯後的談資,還成了人們吃瘟豬肉冠冕堂皇的藉口。人們為了吃便宜的瘟豬肉,但又不好意思承認,便找藉口說是泥坑裡淹死的,算不上瘟豬肉,這不正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為自己佔小便宜和貪婪找藉口的本性嗎?


磨房的磨倌馮歪嘴子的老婆在生老二時難產死了,留下兩個孩子,一個四五歲,一個剛出世,人們都覺得他要完蛋了,都在看他的熱鬧,覺得他活不下去了。然而馮歪嘴子自己卻沒有旁觀者那樣的絕望,他反倒覺得自己有責任好好的活著,拉磨之餘,盡心竭力的照看著他的兩個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反而越活越有希望。


“他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長的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這份能力沒有,他看著別人也是這樣做的,他覺得他也應該這樣做。於是他照樣的活在世界上,他照常的負著他那份責任。”


雖然與現實生活相比,書中的人性略顯淡薄,但這不就是人們看到別人的悲慘境遇的同情和看熱鬧的心態嗎,從書中我們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人性。


讀書能讓你與名人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

讀一些名人傳記,我們能夠既能學習他們如何面對人生困境,如何走向成功的,對我們的現實有著借鑑和指導意義。


我們更能學習他們如何為人處世,吸取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從而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比如《窮查理寶典》中提到的查理芒格的多元化思維模型中的逆向思維: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查理先是研究人生如何才能變得痛苦;要研究企業如何做大,查理首先研究企業是如何衰敗的;大部分人都更關心如何在股市上成功,查理最關心的是為什麼在股市投資上大部分人都失敗了。

他曾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我就永遠都不去那兒。“更是成為許多成功人士決策的人生箴言,對普通人的生活也有指導意義。


讀書能夠用於指導學習、工作和生活

樊登老師曾經說過:“人們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多讀一些工具性的書籍,對人生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他也正是因為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成立樊登讀書會,通過傳播書籍中的知識,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


職場、投資、理財、商業管理、育兒、婚姻家庭、情感等工具類的書籍,能夠幫助你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國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邏輯學等各類書籍都可以提升和重塑自己的思維方式,而文學、詩歌、藝術等各類書籍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對美的鑑賞和感受能力。

讀書,看似無用,但不經意間就會內化成為你自己的見識、教養,成為你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


作家閆紅談到讀書,曾經講道她的小舅爺的故事。她的小舅爺在村裡處於鄙視鏈的末端,笨嘴拙舌,笨手笨腳,生活窘迫,打了一輩子光棍。但他卻活的樂呵呵的,家裡藏了一箱子書,每一本都有包書皮,毫無破損,幹完農活之餘喜歡歪在床上看書,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的忘我,平常少言寡語的他,說起書中的故事人物眉飛色舞。


閆紅曾這樣評價他的小舅爺:“我猜,正是他的這種投入,使得他不容易被現實中的不如意所傷。貧困固然是一種不幸,平庸乏味也是,毛姆曾說,書籍是一座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閱讀是一束光,能瞬間化平庸為神奇,像一根救命稻草,將你從泥潭裡面打撈,它還可以是一種外援,讓你在風暴中站穩腳跟,安妥好現在和未來。”

也許,讀書現在改變不了什麼,但只要讀下去,就會對你的人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成為你人生中的救命稻草。


清筱淺說


導語:芸芸眾生,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你的問題,也是大夥們的問題,沒必要焦慮。信息爆湧的時代,每個人或多或少有一點知識焦慮的現象。



💗歡迎來到蔡蔡小予的回答天地,我將竭盡全力回答問題💗


01

掌握閱讀的方法,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閱讀。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奇人異士少之又少,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極其普通的普通人,我們得承認這一點。有一位作家叫錢鍾書,據說他的記憶力非常好。但是瞭解他的人,也就是他的妻子楊絳說,錢鍾書之所以記憶力好,不是他的腦子好使,而是他的筆好使。錢鍾書總會邊看書,邊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寫了一箱又一箱,單他的讀書筆記就有十幾箱,而他又常常翻看他的讀書筆記,想忘都忘不掉。我們審視一下自身,是否有像錢鍾書那樣寫過一箱筆記?是否常觀看自己的筆記?我覺得我們要記住一些東西,那必然要學習一些做法,給學習資料進行加工,常常反覆看。



02

閱讀的意義不在於記住,而在於運用,因為會運用知識,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記住嗎?記住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通過掌握的知識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讀過的書,把它變成一種能力,通過掌握的知識實現自身價值。像現今的頭條,讀過很多書的千城,他把他所看的內容總結出來,輸出成一個個的專欄,把它變現。像有些人通過讀過的書,處理工作難題。有些人通過讀書提高認知,開拓思維。所以,閱讀書籍最高階的做法就是學以致用,通過運用知識,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碼字不易,朋友們,如果有那麼一刻打動你,想了解更多的中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請關注一下哦!愛你喲!💗


語文天后蔡蔡小予


作家三毛的一句話,特別適合回答你這個問題。
你讀過的書,哪怕都忘掉了,但它也會內化在你的氣質裡,表現在你的談吐裡,反映在你的思想裡。
所以,你不要怕讀完書,都會忘掉,而恰恰是忘掉後,剩下的那些知識,才成就了現在的你。

為此,建議你擺正兩個讀書觀。

01

大量讀書,永遠不要停止這件事

這世界上,做所有的事情,其實只有一個根本法則,就是“堅持”。
不管你是工作、上學、生活、賺錢,還是任何行業、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夠堅持下去,做到極致,你就會有極大的收穫。
舉個例子,日本的天婦羅之神,他能夠把一個魚的刺身,搞出40多種做法。那可是一塊巴掌大的魚。但是人家在這個領域,研究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這就是因為長期堅持的結果。
同理,如果你堅持讀書,1本2本,10本20本,100本200本,1000本2000本,帶來的效果,絕對不是一個層次。

所以,你現在有這個問題,只能證明你讀書太少啦。如果你讀了很多書,一定不會提這個問題。

02

永遠不要懷疑讀書的價值

這話不是我說的,而是很多大咖,以及主流媒體說的。它們的觀點,其實就代表了當下這個社會,對於讀書和知識的認可。
為什麼知識付費這兩年能夠興起,因為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價值。如果,一個社會和一個人,都不讀書,不成長了,那將會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一定要記住,大量讀書、堅持讀書。當你讀了很多書,你就能夠理解讀書的意義。
我是千城,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歡迎【關注】,一起讀書、寫作、賺錢!

在下千城


小學、中學時讀過的那些語文、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你能記住多少,忘記了有什麼關係,它們已經化成了你遣詞造句、語言表達的本能,架構了你對世界的基本認知。

大學、工作時讀過的那些專業書籍,你能記住多少,忘記了有什麼關係,它們或者已成為了你工作敲門磚,或者仍然在你的工作中應用。

半夜三更讀過的那些小說,你還記得多少,忘記了有什麼關係,至少在那些孤獨的日子裡曾陪你一起走過。

悲秋傷冬時讀過那些詩歌詞賦,你還記得多少,忘記了有什麼關係,它們讓你體驗過火一樣的熱烈,海一樣深沉。

那些初讀起來覺得生澀的經典書,讀一遍可能確實難以理解,也不容易記住,但每一遍都是一次嘗試、一次交流,一遍接一遍,總能找到共同的語言。

哪怕是那些最爛的、沒營養的書,讀過就忘了,也讓你見識到了不一樣的風景。

讀過的書就像走過的路,有大路、有小路,有對路、有歧路,只要走下去,總會找到自己的路,記住固然更好,記不住又有什麼關係。

我是多寫,喜愛讀書,努力用書中道理解決現實困惑。

期待你的讚賞、批評、關注。


讀書寫心


作為一個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我就這個問題表達我的觀點如下:

一如既往地,我們把關鍵詞提取出來:“記住”、"意義"。我們就從這兩個詞入手去分析吧。

記憶

心理學認為,記憶是學習的表徵,沒有記憶就無法確定是否已經學習了。換句話說,就是能不能記住,只是判斷你是否“學習”到了經驗,而跟“有沒有意義”沒有關係。

那我們就來看看心理學對學習的定義。最簡化的就是根據“因經驗而使行為改變”。因為只是看了一本書,還無法檢驗看書者未來的行為跟看書前有沒有不一樣,所以,無法判斷有沒有“學習”。

還有,記憶分為感官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一般人如果不是刻意去研究,根本確定不了自己有沒有記住什麼。因為伴隨記憶的還有一個行為叫“遺忘”。

你說的記住不一定就是記住了。所以用有沒有“記住”去評判閱讀的意義,實在沒有什麼意義。

意義

對於“意義”這個詞的解釋有很多,我們通俗易懂地就理解它為“有沒有必要”吧。

一個事情有沒有必要去做?那就要看“值不值得”,所以,這其實是一個價值觀問題。

普遍的認識是:“看書是學習的一個途徑,而學習是人最值得去做的事情”。所以,閱讀有沒有意義只跟“有沒有閱讀”有關係,跟“能不能記住”沒有關係。

所以,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只要閱讀了,就有意義!

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其實心理學對“學習”的定義中還有一個名詞很重要,那就是:

行為潛勢

什麼是“行為潛勢”呢?通俗講就是“已經產生了學習但還沒有在行為上表現出來”。

比如,當學習程度比較低的時候(快速閱讀一本《唐詩》),學習者獲得的經驗相對較少,還不能馬上在行為上改變(背誦唐詩或自己作詩)。

很多時候我們閱讀就是一種改變行為潛勢的學習,所以說閱讀是有意義的,無論你認為自己有沒有記住。何況題主說的是“閱讀一本書沒有記住”,有多少人能確定自己閱讀了一本書後,能記住哪些內容?

最後,祝所有朋友們喜愛閱讀,閱讀愉快!


啟智優學


大家好,我是出版人秋池。

讀書記不住是幾乎每個人都存在的現象

讀一本書後感覺什麼都沒記住,這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情況。出現這種的情況的原因有這麼幾種:一是很認真地讀完了一本書,然後讀完以後就把前面的內容忘得一乾二淨,比如我們看教材、學習課本等枯燥內容,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一定是這種伴隨著遺忘的閱讀或學習;二是一本書的內容超過了你能接受知識的範疇或是水平,比如你讓一個文科生去讀一本火箭製造技術或航空母艦的發動原理等內容的書,這與讓他自殺沒什麼區別;三是隻是讀完了書,但是沒有認真讀,這種情況是大多數人的問題,我們在閱讀時興致來了看幾頁,興致沒了扔到一邊,再一個就是隨便翻開一頁進行發呆,這種發呆可以持續好幾個小時,伴隨著發呆,實則是在看頭條、刷抖音。以上是出現記不住書中內容情況的幾種情境。

什麼都沒記住僅僅是“感覺”

儘管在以上幾種情境下,我們很難記住一本書的內容,但是這就像題目中說的,只是“感覺什麼也沒記住”,注意,只是“感覺”。實際上,在我們有意無意去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無論你是認真閱讀還是淺嘗輒止,書中所傳達的信息其實已經在你的腦海中留下了印記,這種印記會在某種需要這種信息呈現的時候出現。比如,一個文科生讀了一本完全看不懂的航空母艦的發動原理的書,儘管他讀完後什麼都沒記住,也沒看懂,但是當他真真切切站在航空母艦的那一刻,他讀過的沒有看懂的內容會在大腦中呈現,也許那一刻他就神奇地發現,這種沒有記住的知識在那一刻就真切地出現了。再比如,我們讀傳統經典,很多古語詞句在讀的時候可能只是大概瞭解了意思,但沒有記住,但是在某一個特定場合,你卻可以吟誦這些詞句。這種現象實際上是無意識記憶,就是隻要有閱讀的過程,必定會有一種結果的呈現,讀讀念念,必有迴響。

讀書絕對沒有那麼偉大

針對以上提及的這種無意識閱讀會帶來的結果體驗,我不能說讀書多麼偉大,讀書就一定能夠改變某種宿命,讀書就一定會讓你過得那麼詩情畫意,讀書就一定讓你變得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深刻,但是大量的閱讀體驗後,會無形中形成一種心靈的慰藉,起碼閱讀會讓你變得不浮躁,遇事能沉得住氣,當然,閱讀也會讓你在社交中具有魅力,這種閱讀,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閱讀和學習。


拾典


這個問題問的在激進一點,就成了讀書無用論,但很明顯讀書無用是個錯誤的觀點。

讀書對人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同於做工作你可以立馬見到完成的事情,它是無形存在的。打個比方,我今天去工地搬磚,搬一上午60元到手了,這是能看到實質東西的行為,搬了一個月過後,我可以為自己換一臺新手機。但是讀書不一樣,你今天看了半天經濟學,可能暫時對你的生活沒有變化,連續努力一個月以後,可能也沒有變化,但是我們不能說它永遠沒有用,直到你忘記自己曾經看過這些內容。

我小區門口有一位阿姨,她每天出攤賣3個小時早飯,掙得比普通白領高的多,這時很多人就不平衡了,憑什麼啊?可是所有人不知道,她在背後付出的一點一滴。他要天不亮起來準備4-5小時,賣完早飯她要收拾打掃,她要堤防檢查的過來,每天多多藏藏,小區門口大清理,他就必須另尋他處,眾多操心的事在背後不被人看見。讀書也一樣,你在背後付出的努力,很難被發現,但是時間久了你會發現自己的氣質不一樣了,胸襟變的無涯,談吐有改進,在生活的點滴裡都會一點點發生改變。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讀書反正會忘記,那就不讀了,這是愚蠢的,就好比吃飯反正會拉掉,我就不吃了,一樣的道理。

牛事


閱讀是讓你獲得更多的生活,閱讀類似穿別人的、名人的、巨星的鞋;閱讀又類似吃飯,別人的、名人的、巨星的乃至營養學家的菜;閱讀也類似旅行,別人的、名人的、巨星的乃至旅行家的旅程。



通過閱讀體檢你需要的內心渴望,跟隨著作者體檢著不同年齡、興趣、愛好、心理等需求。所以閱讀是為了自己,為自己理解生命並盡享生命。

書本內容要用到的時候總會想起的,總比不讀的好,不讀你拿什麼去想。經常讀書的人,見多識廣,深明大義,比較有修養,不會亂髮脾氣,遇事沉著冷靜的解決。

其實沒有必要去糾結是否學到了東西或者多久才能讀完一本書,讀書的過程既是習慣養成的過程,也是自我陶冶的過程,人的氣質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將知識理論與實踐學習兩者都經歷一番,熟練運用之後,終能有一番知識體會;倘若你能將書中所讀所見與大江南北的經歷相融合,各處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皆收於心中,終能有一個充實的思維。


好奇的萌芽


我也曾經提過這個問題。參考一下別人的意見,也算自省吧。

首先要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碎片化”。網絡信息碎片化,於是我們自己接受到的知識也呈現了碎片化,我們學習的過程變得不再是系統,而是像水庫決堤,泥沙俱下,漫灌沒頂。

不能呼吸,人沒有了思考。

所以,閱讀的技巧,變得尤為重要。

選書,選讀,能觸動心靈的,就選擇精讀。讀書筆記是必須要做的。閱讀的過程,也變成自己思考的過程。

讀書是個漫長的過程,刷手機那不是閱讀,純屬娛樂,聲色犬馬,一帶而過,最後煙消雲散,你留不住任何東西。

讀書又是一個享受的過程,首先你要感興趣,然後再去讀,跟風閱讀純屬浪費時間。

潤物細無聲,不是說你讀完一本書,記住了書的內容才算成功。“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會改變一個人的談吐,修養,整個人昇華的一個過程。

謝謝


北牆根


論讀書

劉曉林

 

讀書很好,但並非萬能。因為讀書以外還要讀他人、讀自己、讀萬物、讀社會……

“唯有讀書才可以改變氣質”,絕對意義上的理想而已!豈能盡然?你我對曾國藩先生的話也要仔細分析:好讀書的背後隱藏著會讀書。否則,讀書沒什麼了不起! 

讀書太多容易令人在生命中逐漸迷失自我,讀書太少則容易令人無法找到真正的自我。絕大多數的人終其一生,也無法在書的海洋裡發現黃金屋和顏如玉——“被經轉”的書奴而已!    

讀書的最好方法是邊讀邊思,直至越讀越少、越思越多,但這還不是治學的最高境界!絕頂的高手能做到“忘書”,比如老子、慧能、王陽明等。他們可以隨時在心中生髮萬物,自造萬書,汩汩不斷又毫無疲倦。化整為零與舉一返三可以同步進行,人遊於藝、技近乎道,可謂神乎其神!

天下書豈能讀遍?不讀書不可,茫然一片。讀太多的書也不可,削弱思索。兩者皆不可偏!

六經讀後無一字,唯見孤月湛虛明。有人穿梭於紅塵中,心中擁得處處愜意的別樣世界。若此之儔在出世與入世中自如穿梭,不知孤獨為何物?大化所歷,亨受所及;了無掛礙,無高無低。這或許才是讀書的終極!

書無處不在,它更多指的是人生、宇宙之書,絕非是靜止有形的資料庫。書外尋書、畫外尋畫、人外尋人、物外尋物,絢爛與平淡俱,正大與奇倔共。

神賞十萬狂花忽入蒼生夢,天賜一泠清泉頓洗八極塵。這是九天居士的自撰之文。既是讀書所致,又非讀書所能。

幻變無方,虛實相融。倘問妙趣,循道即是。論讀書,姑且不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