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下)

讓我們接前文繼續分析。

4 宋皇后在事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孝章宋皇后是一位政治敏感性比較強的皇后。據司馬光言,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后立即做出反應,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其目的不言而喻。


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下)

孝章宋皇后


趙德芳其實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八賢王。他並非宋皇后所生,宋皇后進宮時,他才只是個9歲的孩童,一直被宋皇后撫養了8年之後,才於開寶八年(趙匡胤駕崩的前一年)年滿十七歲出閣離宮。宋皇后並無子嗣,所以和趙德芳之間有不錯的母子親情。因此,在趙匡胤駕崩之時,而且是猝死,沒留下遺詔的情況下,宋皇后靈機一動,準備藉機私立剛任貴州防禦使不久的趙德芳為帝。只是宋皇后本人反應雖然不慢,但是沒有什麼政治經驗,所託非人,居然沒有看出王繼恩早已是趙光義的人,天真的以為召誰第一個進宮,迅速繼承皇位,就可以造成既定事實。她完全不知道,如果沒有前一任帝王的刻意扶持,為其設立多個忠心且德高望重、能力極強的輔政大臣,沒有朝臣的支持,沒有自己的實力,即使成為了皇帝,也很快會被廢甚至被殺掉。歷史上那些在特殊情況下通過偽詔獲得帝位的先例,其實都是有特定背景和原因的。

宋皇后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但是對突發事件的反應確實很快:當聽見王繼恩喊出那一聲"晉王來了",她立刻知道自己和趙德芳已經沒有機會了,甚至因覬覦帝位可能性命都懸於一線,於是趙光義泣告:"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官家了。"見光義也哭著說:"我保證和你們共同富貴,不要擔憂。"這才心安。


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下)

晉王趙光義


據說宋皇后史上素有賢名,但是當命運中的機會到來的那一刻,也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去拼一次,以爭取那個人世間最高的位置,這是人性對權勢擺脫不了的慾望。

5 究竟是趙光義毒殺兄長還是趙匡胤因病猝死?

燭影斧聲這一謎團引起眾多猜測卻又無法得出一個真正的結論,轉而去揣測趙光義下毒害死兄長無疑是牽強的,儘管這符合陰謀論的邏輯。

有人提出趙光義還毒殺過南唐後主李煜和趙匡胤的後代,是他的慣用伎倆,但因此就判定趙光義一定會把這種毒殺手段用在哥哥身上還是有失偏頗的,畢竟每一次毒殺行為的具體情況和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

近年來,隨著考古科技的發展,有研究表明:和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皇帝家族具有的肥胖、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遺傳基因,加上壓抑、昏奢的宮廷生活等環境因素影響,心腦血管疾病成為宋代皇帝們最常見的疾病,會顯現出言語障礙、行動不便等共同特徵。

前文說到趙匡胤還有一個酗酒的惡習,也加劇了趙匡胤身體的衰敗。宋朝已經出現了蒸餾酒,它的酒精度普遍高於釀造酒,趙匡胤這麼嗜酒,而且有可能長期飲用烈酒,他的健康出現問題是早晚的事。近代醫學研究也表明,長期過量飲酒是很容易出現神經毒害的,近幾年大量飲酒後猝死的消息也屢現於媒體。

趙匡胤久病於身,在十九日晚上,和弟弟趙光義又對酌良久,一直喝到半夜凌晨了,因飲酒過量而猝死的可能性很大。


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下)

杜太后


6 金匱之盟是否確有其事?

金匱之盟作為支持趙光義沒有弒兄奪位的一方來說,是一個有力的證據,然而反方一直持質疑態度。歷史上真的有這樣的一份約定嗎?

金匱之盟,又作金櫃之盟,史料記載宋朝杜太后,也就是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臨終前有太祖趙匡胤在旁侍候,又把宰相趙普召入宮中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這份遺書藏於金匱(匱,通櫃)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如果據歷史記錄,金匱之盟立於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故那一年,而一直到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興國六年九月才為趙普所披露。

也就是說,在趙光義繼位之日,並沒有拿出金匱之盟來昭示天下,要知道這份文件可是他繼位合法性最有力的證據。所以有人認為金匱之盟只不過是趙普失勢後東山再起,為迎合趙光義急需證明自己皇位合法性而編織出來的彌天大謊,但是支持其確實存在的證據也有兩點:

一是金匱之盟是一份及其隱秘的文件,訂立時只有杜太后、趙匡胤和時任宰相的趙普三人在場,趙光義自己本人並不知情。杜太后先於趙匡胤病逝,趙匡胤生前又罷黜了趙普,所以在趙匡胤突然病故時,沒有人能拿得出這份盟約。

二是如果金匱之盟不存在,趙匡胤生前沒有必要立趙光義為開封府尹兼晉王,要知道這種開封府尹加親王的官職安排在當時是皇位繼承人的標配,雖說有趙光義尾大不掉原因在內,但這也是在杜太后的壓力下趙匡胤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從趙光義繼承皇位後並沒有在朝野引起什麼波動來看,他的繼位應該是眾望所歸。其實,與後世的皇子們為搏太子之位的處心積慮、刀光劍影不同,在剛剛脫離於五代時期不久的北宋,人們對"兄終弟及"這樣的繼位模式並沒有那麼大的牴觸。雖然作為中央王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兄終弟及"。不過,地方割據政權則有很多采用這樣的繼承製度。楚國、吳越國以及南漢等都採用過"兄終弟及"的方式。南唐李昪死的時候,繼承者李璟在李昪的墓前與自己的兄弟盟誓,"兄弟世世繼立"。


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下)

宋太祖趙匡胤


北宋前期,仍屬於五代時期的延續,五代的政治特點也必然會影響到北宋君主的繼承製。

當時,在趙匡胤死後能列入競選人的無非有以下幾股勢力:弟弟趙光義,弟弟趙光美,兒子趙德昭,兒子趙德芳。在這些候選人裡面,趙德昭性格柔弱,趙德芳資歷不足,趙光義是絕對的種子選手,一騎絕塵。

首先,太宗算是宋太祖打拼江山的半個創業夥伴,在朝中軍中根基深厚,趙氏得天下後,趙光義更是身居高位,尤其是在趙匡胤病重後不能自持,一切國政,都交給趙光義打理。可見,趙匡胤是有意培養弟弟趙光義接替皇位的。

趙匡胤當然可以選擇自己的兒子作為繼承者,可他更是一個政治家,應該會顧慮自己懦弱的兒子是否會遇到之前後周恭帝所遇到的一切,被臣下背叛,自己所建立的江山像之前的歷代王朝一樣很快覆滅。作為"家天下"而言,最重要的是維護政權的穩定和持續。


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下)

杜太后發起金匱之盟


這也是杜太后發起金匱之盟的初衷。

7 為什麼趙光義後來謀害了弟弟趙廷美和趙匡胤的後代趙德昭、趙德芳?

趙光義登基後採取了卑劣的手段,除去了所有可能威脅到他的皇位繼承人,包括自己弟弟趙廷美和趙匡胤的後代趙德昭、趙德芳。這一倒沒有什麼爭議。

蔡東藩在他的《宋史演義》裡描寫趙匡胤兄弟二人的感情還是不錯的:"太祖素性友愛,兄弟間和好無忤,光義有疾,太祖與他灼艾,光義覺痛,太祖亦取艾自灸","嘗謂光義龍行虎步,他日必為太平天子。"也許在帝王之家談及感情,委實是一件比較尷尬可笑的事,但人都有真情流露的時候,所以趙光義的心路歷程也是在不斷變化之中,即使是他最初沒有直接謀害趙匡胤,但是不代表他一直是個好人。

趙匡胤病重,大權在握的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他應該覺得"兄終弟及"也沒有什麼不對。所以早早收買了太祖身邊的王繼恩為心腹。當他得知太祖病重,即與親信程德玄在晉王府通宵等待消息。太祖一朝駕崩,光義第一時間進宮,獲取了帝位。說他在太祖屍骨未寒之計就急於登基,主要是老謀深算的他怕節外生枝,和他比起來,宋皇后的臨時起意簡直就是小兒科的表現了。

其實,金匱之盟有兩個版本。北宋時期的私史稗乘對金匱之盟多有"三傳約"的記錄,即"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而北宋官方文獻中《實錄》、《國史》等所記錄和承認的"金匱之約" 卻是"獨傳約",即只言明太祖傳位於弟趙光義。

這裡面的玄機就比較明顯了,只要稍微思索就能推斷出真相。要知道自古以來的帝王就是最善變的政客,我們不去猜測宋太祖趙匡胤臨終前對金匱之盟是不是後悔,只說太宗趙光義後來對到手的皇位還要傳到旁系子孫的手中這一件事就是牴觸的,人是會變的,趙光義為帝日久,不復當日初心,於是就有了盟約的 "獨傳約"版本出現。

於是趙德昭一次在受到趙光義的呵斥後,知道趙光義已對他起了殺心,在這一天選擇了自我了斷而死。

趙德昭去世兩年後,趙匡胤的最後一個兒子趙德芳也突然病逝,死時年僅22歲。《宋史》的對此事的記載僅三個字:寢疾薨。

同年,魏王趙廷美被捲入了策劃篡奪皇位的陰謀,宋太宗遂將他革職外放到西京(今洛陽),兩年後又令其舉家遷至房州,沒過多久趙廷美就在房州憂憤而死,年僅38歲。


弒兄奪位還是另有隱情,趙匡胤兄弟“燭影斧聲”成千古懸案(下)

北宋皇宮


從此,大宋王朝的絕對權力牢牢地攥在了趙光義一脈的手中了。

但是天道輪迴,歷史的走向常常讓人無法揣摩。趙光義一脈最後子孫高宗趙構居然無後,只得從宗室中尋到了趙匡胤的後裔趙伯琮作為皇位繼承人。公元1162年,改名為趙昚的趙伯琮登基成為宋孝宗,時隔186年,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趙匡胤一脈。

一代帝王趙匡胤,於是夜離奇辭世,自然引動猜疑無數,然而"燭影斧聲"的真相永遠只有一個,卻已經迷失在歷史的煙雲裡。無論當初那個夜晚是怎樣的風詭雲譎,也只能成為後世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歷史的車輪滾滾,不會因為哪個人、哪件事停止不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