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城濮之战为什么以晋国的胜利告终?

青天白云0


春秋争霸,战国争疆。晋国能赢得城濮之战的胜利并不奇怪,因为指挥这场战斗的是晋文公重耳。晋文公重耳是在饱经苍桑历尽波折之后,才得以继任晋国国君。

一、晋文公老谋深算,既知己又知彼

晋文公既能识人、用人,也有足够的做为大国君主的素质。而且因为他肯礼贤下士,所以在他的身边得以聚集起一大批有能力的文臣武将。

因而在晋楚城濮之战爆发时,晋国早已走出了昔日的混乱,一扫晋惠公、晋怀公父子当政时的人心离乱。

(重耳)

像晋国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国,只要有了强有力的领导人,就能够重新焕发活力。因此在晋文公的领导下,已经完成了内部整合的晋国,凭借其强大实力,完全可以抵挡正处于强势扩张期的楚国。

并且晋文公还巧妙的争取到了秦国和齐国的协助,从而形成以晋国、秦国和齐国,这三个国的力量,共同对抗楚国以及其仆从国的有利形势。

二、楚将成得臣轻敌,犯冒进的错误

再反观楚国,楚成王其实并不想和晋国硬硑硬,也并不想在这个时候同晋文公反目成仇,因此楚成王并没有给予这场战斗以足够的重视,也缺乏战胜晋国的足够信心!

可是楚国大将成得臣(子玉),却坚信此战楚军必胜!不仅能够彻底佂服亲晋的宋国,而且还能把晋国的崛起势头按下去!正是这种骄傲自大的心理,使得子玉缺乏对战场态势的感应能力,也缺乏知己知彼的战场侦查能力。

(子玉)

更兼子玉为人骄矜,根本没有把晋文公放在眼里。把重耳的主动退避三舍,视为软弱可欺,犯了轻敌冒进的兵家大忌!结果误中重耳诱敌深入之计,在城濮大战时,被晋国采取了先攻击其仆从国军队,待将仆从国军队其击败后,才又集中全部兵力攻击楚军!于是,处处陷于被动的楚军,终于被晋国及其盟国的联军击败了,楚将子玉在羞愧难堪的压力下引罪自刎,主动放弃了卷土重来的机会。

总结:这场大战的胜利,为晋国奠定了北方霸主地位,楚国的侵略扩张势头暂时被遏制住了。楚国之所以会输掉这场战争,原因大致有三点。

①、晋文公老谋深算知己知彼,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攻击敌人的薄弱点。

②、楚成王缺乏战胜晋文公的信心,没有给成得臣提供足够的支持。

③、成得臣骄矜自大,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中了晋文公诱敌深入的计策。

【 】


北疆同心侃历史


晋国军力雄厚,自身军力远多于楚军,还有齐、秦联军。而楚国的联军是蔡国、申国和息国,明显不在一个水平。

晋国是重耳亲自压阵,狐毛、狐偃、胥臣、先轸、郤臻、栾枝等名臣名将云集,可谓三军齐备,斗志高昂,团结一致。楚国方面,楚成王没有来,不想打这仗,楚国就子玉一个人。

晋国的总指挥先轸斗智斗力远超过子玉,栾枝和胥臣都是文武兼备的人物,楚国方面没有这样的人物。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楚国内斗,楚成王不想子玉打赢这仗。


古谈奇闻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国胜利有三个原因:

一、内部关系

晋文公长于收揽人心,一即位就采取子犯“入务利民”的建议,使民;教民以“义、信、礼”,使民能为己所用。因此,从围曹救宋,拘楚宛春复曹、卫,到决战城濮,晋国君臣将帅无不认真运筹策划,甚至连役卒舆人也主动献谋出策。内部和睦,君臣同心、军民协力,为晋国创立霸业奠下坚实的政治基础。反之,楚国君臣对战争形势的估计和意见不一;子文传楚军统帅之职于子玉,蒍贾却不认为子玉能胜任;面对晋、宋、齐、秦的联盟,楚王“知难而退”、“楚众欲止”,子玉则非战不可。内部矛盾,君臣不和、军民不协,抵消了应战的力量,这是楚军自取灭亡的主要原因。

二、外交策略

在外交上,晋文公长于争取与国。他打着“报施救患”的旗号伐楚,一方面赢得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好感和信任,另一方面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和领地范围,达到“取威定霸”的目的。接着,巧施“喜赂怒顽”之计,利用楚国与齐、秦之间的利害矛盾,争取齐、秦的联盟,以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后又“私许复曹卫”,使曹、卫“告绝于楚”,以瓦解楚军的联盟;开战时,又采取克制态度,对楚履行若言,先“退三舍”,后发制人,使自己处于理直地位,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反之,楚国为夷国,处于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排斥的地位,尽管宋、曹、卫等小国在其强权下屈服,但一遇晋国与之相争,便迅速向晋国靠拢,楚国也因此陷入众叛亲离的被动局面。

三、军事策略

在军事上,晋军战略正确,指挥有方。如前所说,晋军一开始就采用“退三舍”之计,先避开楚军的锋芒,使其骄纵轻敌;后抓住彼竭我盈的机会,选择有利的战场,赢得主动权。决战时,晋军避强击弱:先“蒙马以虎皮”,使楚右师溃;再用佯败之计,虚设“二旆”和“舆曳柴而伪遁”,诱敌深入,而后反攻夹击,使楚左师溃;最后逼使子玉收兵。反之,楚军的战术不如晋军灵活机动,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察觉出晋军的退却是以逸待劳,反而轻敌中计。另外,由陈、蔡等国临时构成的军队实为乌合之众,斗志涣散,根本不能与训练有方和骁勇善战的晋军相提并论;而左右军受攻击时,强大的中军竟按兵不动,坐等晋军将其各个击破,这就使楚军的优势逐渐化为劣势,终于全面失败。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同时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成就了晋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唐明国亮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因争夺霸权而引发的一场战争,以晋国取胜而告终,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城濮之战的胜利,与晋文公重耳的严政教民,君臣团结一心,运用外交手段拉拢盟国,在战场上讲就战术和谋略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城濮之战中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君臣协力,上下团结一心。在晋国内部,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最终都会经过讨论后取得一致。而在楚国内部楚成王与子玉多有不和,各执己见,相互掣肘,导致内部力量的削弱。

2: 晋国善于利用外交手段。在城濮之战中,众多的诸侯国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大家表面上推崇周天子,但实际上是为自己捞好处,扩展实力。晋文公重耳正是利用这一点,运用外交上手段拉拢盟国,使敌军的联盟瓦解,使得楚国处于孤立的窘境。

3: 晋国在与楚国交战时,晋文公讲究战术,指挥有方。晋国采用了避强攻弱,佯败诱敌的战术使楚国节节败退,最终取得胜利。

4: 晋国君臣内部有较强的军事素养。晋文公重耳行事谨慎稳重,谋虑周全,虚心纳谏,知人善用。臣子恪尽职守,富有见识,为将者善于谋略,英勇作战。

在混乱的春秋时代,正是晋文公重耳,这么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谋略家,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英勇和谋略,善于把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条件,才取得了城濮之战的最后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