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角:解密唐代名駿“五花馬”

“千金裘”說的是貴重的服飾,與之對應的“五花馬” 自然是非常名貴的寶馬。五花馬是什麼馬,五花說的是毛色還是“髮型”,向來眾說紛紜,未有定論。

歷史角:解密唐代名駿“五花馬”

馬兒也有“洗吹剪”

想弄清楚五花馬長啥樣,先來說說什麼是“花馬”。花馬是指將馬頸部的鬃毛進行修剪,形成花瓣狀,然後根據其數量稱之為“一花馬”“二花馬”“三花馬”等。

在唐朝三花飾馬曾風靡一時,是當時宮廷的時尚, 皇族貴戚都喜乘有三花裝飾的馬匹。

宋人郭若虛所言“唐開元天寶之間,承平日久,世尚輕肥,三花飾馬”實指“三鬃飾馬”,是指唐朝時對馬鬃的一種修剪手法,而根據迄今所見到的唐代石雕、壁畫、圖畫、墓俑中的馬的形象來看,可知唐代馬有剪鬃、披鬃等不同修飾手法。

歷史角:解密唐代名駿“五花馬”

唐代畫師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提供了實證,畫中有兩位人物所騎乘的馬匹即為頸部剪成三花的馬,畫中馬匹的三花上端呈圓弧狀。有詩為證:岑參《赤膘馬歌》中有:“紫髯鬍雛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

歷史角:解密唐代名駿“五花馬”

歷史角:解密唐代名駿“五花馬”

虢國夫人遊春圖

局部

“其頸上鬃鬣修剪成三瓣, 如連綿起伏的三座山峰。”唐人以此提高馬的觀賞價值, 使馬看起來更俊美, 白居易詩云:“鳳書裁五色,馬鬣剪三花。”(《和春深二十首》)更確切地表明三花是用剪刀修成。

與“洗剪吹”迥異的另一種說法是,《新唐書·百官志》雲: “凡外牧歲進良馬, 印以三花、‘飛’、‘鳳’之字。 ”尚乘局是負責掌管御用馬匹的專門機構,三花圖案是上等駿馬成為御馬的標誌,直接加印在馬的尾側。

唐朝人有多愛馬?

馬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從傳說中穆天子的神奇坐騎“八駿”到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要尋找的“汗血馬”,再到唐太宗昭陵前鐫刻的“六駿”。到了唐代人們對優良馬匹的渴求已到了一種近乎瘋狂的地步。

唐代愛馬和養馬的風氣很盛,這不僅是馬在疆場上可以發揮作用,同時,在貴族生活中也是不可少的娛樂品,如騎馬狩獵,騎馬打球,騎馬遊春等。據史載,唐初四十餘年間,全國的官方養馬從三千匹激增到七十萬六千匹,足見當時國家對馬的重視程度。

史書有記載,唐太宗隨行的馬隊有幾十萬匹馬,色別為群,白馬、黑馬、棗紅馬、花馬各為一群地行進,整個行進的隊伍如五色錦一般,昔日景象之壯觀,可以想見,今日難以複製。

歷史角:解密唐代名駿“五花馬”

唐人對馬的垂青也表現在諸多藝術作品中,1972年陝西省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的三彩“三花馬”。通體棕紅色,膘肥體壯,頸項高聳,英氣勃勃,神氣十足。馬矯健的姿態,凸起的肌肉和強勁的筋腱,迸發出昂揚的氣概。色彩明快熱烈,更富於華麗、高貴和蓬勃豪放的韻味。甚至可以呼吸到盛唐時代雄渾壯闊的空氣,領略到如日中天的盛唐氣象。

對良馬的需求,是唐人自始至終的追求。《舊唐書·西域傳》等都有唐朝在不同時期對名馬的需求,及周邊國家的朝貢。另一方面,唐人強烈的邊疆之志,在不斷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一種對外來事物強烈的好奇心理,在唐代的長安城外來文化和物象充斥於街市,強大的國力又滋長了唐代統治者的尚奇傾向。在冷兵器時代,行伍出生的統治者對馬的需要程度不言而喻,而對那些特殊的馬的好奇心和佔有慾更是歷朝統治者的愛好。“五花馬“便是其中之一。

五花馬為唐代寶馬代言

“五花馬”長啥樣?是從“花馬”脫胎而來的一種裝飾造型嗎?從出土文物資料可知,一花馬、二花馬早於唐代就出現了。

歷史角:解密唐代名駿“五花馬”

歷史角:解密唐代名駿“五花馬”

歷史角:解密唐代名駿“五花馬”

三花馬在唐代最為常見,有些剪成彎刀狀的頸部鬃毛,有些呈方塊狀的三花樣式,極少數的唐三彩陶馬,也有一花馬的造型。詩文、繪畫、浮雕、石刻......形態多樣、辨識度高。

唯獨五花馬是非主流,從現存圖像資料中難覓蹤影。在李白筆下,它又金貴又傲嬌,它的形象卻並不明確。

一說五花馬是毛色呈五花紋的馬,一說像三花馬修剪馬鬣為三瓣一樣,五花馬是修剪馬鬣為五瓣的馬。

那麼,出土文物中有沒有能夠佐證的實物呢?

有!

1955年西安東郊韓森寨出土的青黃釉堆花壺,是唯一可以確認的“五花馬”的圖像資料。

歷史角:解密唐代名駿“五花馬”

執壺嘴下邊為騎馬武人,似持盾舞劍,馬頸部的鬃毛被修剪成五瓣花狀,以模印貼花的形式裝飾於執壺腹部,五簇花瓣狀鬃毛較為密集,與三花馬的形象極為相似了。從壺的形制和裝飾手法來看應該是唐代長沙窯的產品,推斷是盛唐時期的作品,這和李白《將進酒》的創作時間也較為相符,說明唐代的確有五花飾馬的習俗。

這是否證明五花馬只是比三花飾馬多了二花?

不一定。

外域良馬因與中國駿馬雜交,故有諸多特異品種,“五花”為其中之一,五花馬乃是上乘駿馬的名稱。以五花命名,是因為此種馬的毛皮有五種顏色, 而五色是寶馬的標誌之一。這種相馬的標準早在唐以前就存在了,漢代五色馬已是當時的駿馬。晉朝時毛之五色已明確作為天馬千里駒的標準之一。到了唐代更是如此,有詩為證,杜甫有“五花散作雲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一句(《高都護驄馬行》),對五花馬的毛色做了形象的比喻, 凸顯了這種駿馬的飄逸之態。

唐朝有以花色為馬命名的習俗。五花馬自唐以後則逐漸成為寶馬的代名詞,被後世詩人爭相引用, 同時又有“ 五驄”、“五花驕”等別稱。

除了外貌和造型上的與眾不同,五花馬之所以能和千金裘相類比的原因還在於它區別於一般馬匹的“特殊”功能性。能夠確定五花馬的唯一實物——執壺同樣體現了它的精妙之處,騎在馬上的人物似持盾舞劍,與鎏金舞馬銜杯銀壺(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上所裝飾的舞馬異曲同工——這是一匹自帶光環的“演藝”馬,經過表演訓練,為特殊場合演出所用,說它極其珍貴,考古發現的數量也極為少見,就不足為奇了。

歷史角:解密唐代名駿“五花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