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没有灭亡,中国会将走向何方?

第一军情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客观规律,但也有许多偶然因素,比如清朝主宰华夏二百多年。

说明朝被清所灭,不是很准确,明朝灭亡有一定的偶然性。既有外患,更有内忧,甚至天灾也是压垮明朝的一个因素,清朝统治中华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如果当时清朝不能主宰华夏,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内乱,应该还要诞生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李自成想坐稳江山很难,不排除南明政权能继承大统,可能会出现历史上的西汉、东汉,北宋、南宋式的一个朝代两个阶段的形式。

如果我们把明、清两代统治时期的施政情况做个对比,可以得出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命运应该有所不同。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加强皇权,这种制度如果遇到一个勤政的有作为的皇帝,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很可惜,朱元璋的后人往往怠于政治,把当皇帝当成了业余爱好,以至文臣与武将、宦官与朋党之间权力斗争不断,也就是说高层很乱。皇帝怠政,大臣忙如权力斗争,对民间的管制相对宽松了,使得明朝农业、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从《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清楚的看到一个商业繁荣的市民社会的影子。

明朝在科学、文化、思想上并不落后于当时的世界。科学家宋应星、徐光启,医学家李时珍,地质学家徐霞客等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尤其是思想界出现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冲破儒家思想樊篱的启蒙思想家。

最重要的一点是,明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的地方到达了非洲东海岸,这比西方麦哲伦环球航行还早几十年。虽然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多种说法,但是,这样的远洋航行,是需要巨大的财力和科技水平支撑的,也需要思想上的大视野。

反观清朝,由于他们是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所以,他们拼命拉拢汉族地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最初入关的几任皇帝,主要就是做两件事:强军和驭民,对汉族人采取军事上高压、精神上压制的策略。

清初,出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但如今看来,这个盛世还有很大水分的。伴随“康乾盛世"的是令万马齐暗的“文字狱“,整个社会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活力。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把自己关在一个阴暗、腐朽的屋子里,对外面科学、文化的发展毫无知觉,反倒以天朝大国自居。很快,“康乾盛世"如落日的辉煌,清朝和中华民族进入了漫漫的长夜之中,遭受了无穷的灾难。

有人要说,清朝是带着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做嫁妆入主华夏的。但笔者认为,按明朝后期科学、思想界的发展,如果能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如果中华民族少受100多年的磨难,如果我们能更早地吸收西方的科学成果,那么,在这片古老神奇的东方土地上,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应该能创造更大奇迹。

清朝主宰华夏200多年,同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没有假设,我们总结这段历史,目的无非是汲取经验教训,以使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图片源自网络,仅表谢枕!


秋水长天H


这个脑洞开的好,梦话来强答一波啦。

首先先来讲一讲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灭亡的原因表面上看来,是因为崇祯年间,正好碰上北半球的小冰河期,导致粮食减产,这百姓没饭吃,纷纷揭竿起义,什么李自成啊,张献忠之流就冒了出来。古代农民起义,能成气候的就俩,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他的都没能成什么气候,这帮人当然不也例外。反而让虎踞关外的女真人捡了个漏。

其实根本原因却是明朝后期对财阀势力的掌控变弱,朝廷从地方财阀收不上税来,国库没有多余的银子赈济灾民。这才导致了大量的农民起义。

所以说,明朝不灭亡,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朱由检如何从那些极其抠门的士绅手里弄出来银子,而朱由检采用的方法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明朝历史的走向。

崇祯深思熟虑,决定直接明抢,派兵遣将直接冲到富商豪贾家里,结果各地乡绅组织民勇反抗,不仅多余的银子拿不出来,连最大的税银来源都没有了。还未等满人入关,明朝,卒。

崇祯眼看明抢不行,于是就修改经济政策,发行民国晚期类似金圆券一类的货币,然后通货膨胀,但是大量掠夺了人民手中的财富,用以赈济灾民,但是通货膨胀带来的后遗症却无法解决,继续爆发大量的人民起义。明朝,再卒。

所以说明朝晚期基本上是死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明朝不灭亡是不存在的,明朝必亡,除非有大量的物资从天而降,帮崇祯一把,不然明朝必亡。

所以在明朝必亡的情况下,谈论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

这里是咕嘟趣历史,每天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历史故事,偶尔也会来回答一些好玩的问题。如果大家喜欢的话,不妨点一下关注哟。


咕嘟趣历史


假如明朝末年没有农民起义,后金势力没有发展起来,明朝继续统治着中华大地,三百年后,中华大地会是怎么样呢?

首先,对比清朝的统治,如果明朝没有灭亡,中国不会出现闭关锁国的状况。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除两宋之后唯一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朝代。明朝的海上陆上对外贸易极为发达,尤其是隆庆年间在朝廷解除海禁之后,中国制造的商品大量流入到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的工业技术革新做出了贡献,也使得大量白银流入到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商业和手工业特别发达,国内GDP曾占世界总GDP的40%之多。如果明朝继续统治中国大地,中国或许会比欧洲更早出现工业技术革新,东方资本主义或许会比较早得到发展。

其次,如果明朝没有灭亡而继续统治,中国或许会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明朝,商业、手工业、制造业、造船业、矿冶业等极为繁荣,尤其是欧洲中上层人物都以能拥有中国的各种物品为其社会地位的象征。如果经过长期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政府再给予各种政策的保护,江南的手工作坊有可能经过多年发展,变成工厂式的生产雇佣关系。中国或许会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世界上最先进的超级大国就会提前产生。

当然,这只是如果,历史是不会重演的,我们只有去认清历史,才能为今后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军情


如果明朝没有灭亡,大概也不会怎么样吧。而且从大概率说,很可能只会比清朝更糟,而不是更好。

如史学界的主流看法,明清通常被连起来用,即明清其实是一体的,就传统社会、传统王朝而言,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事实很简单,清承明制,基本制度和明朝是一样的,只是统治集团由老朱家换成了爱新觉罗家族。

老实说,这个变化,和老百姓有啥关系呢?老百姓无非是交税保平安,谁能维持社会稳定,最好缴的税再少一点,那就是好王朝。



至于统治的效果,清朝比明朝好的不是一丢丢,无论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疆域面积、人口增长乃至被诟病的文化成绩,都可以甩明朝十条街。

以此而论,清朝实际上是两千多年传统社会的最高峰,也是传统王朝中经营得最好的一段时期。

可以这样说,在乾隆中期时,清朝不仅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时期,也是当时整个世界最强盛的国家。

但是,这个高峰到了1800年就突发奇变了,这个爆发点就是西方的工业革命。从此,中西方形势便逐步发生逆转,而且逆转速度越来越快。

简单说,就是西方开始工业化,而中国还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体系中。

由此可知,中国在对抗西方的挑战其实就等于一个农业社会在应对一个工业社会的挑战,这个级差非百年不能克服。

由此,近代中国的一再挫折、挨打,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那么,回到提问者想问的,如果清朝仍旧是老朱家或者去仍旧是汉人王朝,那应对这个挑战会不会更好一点?

很不幸,这个答案很可能是:更糟。

原因很简单,老朱家或者汉人王朝几乎不可能达到清朝的统治高峰,也不可能达到清朝的体量,相反,如果汉人王朝继续存在,这也意味着北方的满蒙将继续骚扰中原。

从这个态势看,在应对西方的挑战将更加的被动。

换言之,如果不是清朝而是明朝来应对近代西方的挑战,中国现在还是不是现在的中国,恐怕就不好说了。

最起码,现在还能够基本保持清朝的疆域面积而没有像欧洲那样四分五裂,就好好感谢清朝的历史功绩吧。

(看看上面的图,推演一下就知道了。)


坑爹史册


假设类问题不好推测也难以验证,却最引人入胜。如果明朝没有灭亡,中国该走向何方呢?我在这里想把它简约成一个制度与文化的活性问题,这个回答理论色彩相对浓厚一些。



先说制度形态。宋代之后,中国的基本社会形态和官僚体制没有根本性变化。一方面,经济重心南移及以江南地区的农业和工商业为核心的双重内在驱动力逐步定型,社会格局在此背景下展开。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成熟以及考试内容的“八股化”,依赖于考试而进行的选官模式,实现社会与阶层流动,成为维持秩序的内在推力。封建社会的官僚体制在科举制以及王朝中央—地方体制变革中蔚为一种相对确定的状态。晚明社会虽有大转型,中西文化交冲,但并没有在制度形态上发生具有革命性的改良。



再说文化形态。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传统的主流学术及价值观便是儒学。而且,由于治儒学之人的规模的扩大,在科举制的催生下,形成广泛意义的“士大夫”群体(阶层)。晚明社会转型,传播西方知识的除了一些传教士或来华商旅,就是具有儒学背景的士大夫。他们的诉求是:以中化西、以夏变夷,或者后来者总结的“中体西用”。这种具有内在性与保守性的文化思维,虽然相比于华夷之别等传统中外等级观念有所进步,但依旧难以成为走向近代的“文化发动机”。



最后,说说明代没有灭亡的推测。由于制度与文化形态的双重规范,即使明朝不灭亡,也最终会在如同近代革命风潮的破坏下,经过几轮洗牌,重塑制度与文化形态,依旧是改朝换代的东方模式,而不是西方的代议制或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基本模式。当然,一个合理的推测是:

海外贸易会扩大,维持一段时间的顺差和繁荣;中西交通会加快,学习西学成为一个风潮;交流中矛盾也会增多,升级为暴力冲突;明朝无法抵御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签订条约;期间也会改良或学习西方技术,但不会像走西方模式,而是传统的改朝换代模式。



总结一下就是,我们站在民族自尊心的角度,认为传统社会也会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没有错。但是,世界是变化的,而不是可以控制的恒定状态,变量太多,一步走错,全盘皆输。或许发出了芽,却结不出果,也在合理之内。1500年之后,西方世界实现了又一次轴心突破,新的生产方式和思想形态成为引导全球的压倒性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东方国家受到了殖民与压迫,而且也催生出在地化的学术,但无法与之抗衡。500年过去了,未来到底如何走向,我们拭目以待。


秦右史


明朝国祚276年,假如明朝没有灭亡中国走向是何方?第一我们必须着眼于明朝政府机器,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已经走向顶峰。明洪武十二年发生了胡惟庸事件,明太祖废除宰相自此以后中国封建历史宰相消失。君主权利达到最高状态。明成祖设立内阁将决事权天子秉持,内阁议政建言,行政权分给六部。而且由于政治体制不断变化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的壮大。

明朝的专制制度下的厂卫机构,明太祖、成祖两朝分别设立了北镇府司的锦衣卫、东厂,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又分设西厂,监视百官和百姓,凌驾于明朝法律之上。

第二,明朝的封建经济依然是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明代农民的压力山大,明太祖建国后将沿袭了汉代分封制和皇权官僚制度。明代皇族特别是亲王、郡王一直到最低的奉国中尉,都依靠底层人民奉养。到明末,明太祖子孙已达百万。农民占地面积不超过全国的十分之一,却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明万历张居正的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来自于这些皇族和士绅阶级。

第三,思想上的专制。科举制度上以八股文限制了人才的思想。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重做官取士

第四、小农意识的影响扩大到经济的在生产。比如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如徽商他们在外经营,所得财富很少是扩大生产链条,而是购置田产。子孙则以读书取士为要。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纵然明朝不灭亡,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状态,中国依旧是封建君主专制。

清代只不过是明朝的翻版,就如同《大明律》只改了个“清”字。


历史春秋网


明朝是在276年灭亡的,如果当时明朝没有灭亡那么中国的历史走向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必须从明朝政府内部开始,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已经走到了尽头。洪武十二年发生的胡惟庸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宰相制度的消失。封建君主权利达到了顶峰。朱元璋设立内阁议事权由天子秉持,内阁议政建言,行政权分由六部管理。

后来明太祖、明成祖时期又设立了北镇府司锦衣卫、东厂,明宪宗时期设立了西厂,这些机构凌驾于明朝法律之上。

明朝的经济是小农经济,明代的农民生活依然压力很大,明朝沿袭了汉代分封制和皇权官僚制度。明代的亲王、郡王等都是靠国家来养。到了明末,朱元璋的子孙达到了百万之多。然而农民的耕地面积却不到全国的十分之一,但却要承担巨大的税赋。

思想上的专制。封建科举制度的八股文限制了人才的思想发展。

小农意识思想严重了经济的发展。比如: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而后来的清代也只不过是明朝制度的继承,就如同《大明律》里只改了个“清”字。

明朝的灭亡一个很重要原因不是边疆问题,更深层次是边疆问题引发了社会内部的危机。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增兵,也不会有增饷,以及后边的逃兵等重大问题,也不会把明朝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

辽东战役失败之后,明朝需要更多的财政支出,自然需要从百姓手中搜刮更多的钱财,老百姓身上的赋税越来越多,老百姓到了凶年荒年,只能做流民,再后来就被迫当了流寇。

明朝后期战争的失败,逃兵、溃兵越来越多,很多士兵逃跑之后不敢再回到军营,也就只能成了草寇。

再就是明朝朝朝廷的威望直线下降,西南土司有开始叛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奢安之乱。

辽东战役引发了土司叛乱、流寇的产生,此时明朝已经无力镇压这些叛乱。战争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

至于明朝的后期,比如:走向现代化、开疆拓土已经不可能实现了。明朝已经走到了尽头,要么进行内部改革,到达自我更新以延长寿命;要么和女真言和。但前者会赢得更多机会,后者只能苟延残喘。


公元前


大明如果不是被清朝所灭,那中国很可能还是一个汉人王朝。

那么,中华民族的发展走向就存在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像清朝那样,只为保皇权而紧控整个社会,最终结局将比清朝更悲壮。

清朝在明朝制度基础上,更进一步,基本上把民众的权利剥夺光了。人基本没有自由,整个社会死气沉沉。这都是因为统治者的一个优先目的:确保皇权稳固。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也这样做的话,那么中国将面临如下局面:中国实际将不控制东北、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

这是因为,因为经济上很不划算,中原农耕区无法支撑对这些地区的长期占领。历史上强如汉唐,均无法对草原西域实施长期统治,就是这个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在19世纪面对西方列强时,大约只有明末的面积。

这就很危险了。

因为东北、蒙古高原、西域这三块很可能被沙俄占领、青藏高原被英国占领,其他帝国主义从海上杀来。

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以中原3~4百万平方公里的回旋空间,将很难应对这种局面。中华民族的危险程度将大大高于清末的局面!

第二种可能:吸取明朝教训,开放好学,早早学习商业和工业化。

汉人王朝善于学习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像汉唐,学习对手的骑兵,以骑兵对抗骑兵,结果把匈奴突厥打败。比如汉朝,创新性地把一整套大一统制度推行下去,使大一统在人的意识里生根,顺利实现了政令统一、国家成为一个整体。

因此,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如果选择开放好学,那么局面将大大不同。

在16世纪末期,西方的耶稣会士就来到了中国,当时他们带来的知识与技术已经比中国强了。只是明朝万历以及之后的皇帝都没重视这些,没把这些当回事。

史实中的康熙时期,法国路易十四派皇家科学院的几位国王数学家来与清朝交流。康熙皇帝只是自己个人爱学,并没有把它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也没有向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科学与知识的普及。

如果汉人新王朝定鼎之后,很快重视这些,并认真研究欧洲、学习欧洲的话,机会将非常好,中国将始终能与欧洲保持紧密联系。

中国保持像汉唐宋那样的社会自由度,以中国人的聪明好学,大约3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将在全球视野、科学知识、工商业水平等方面赶上欧洲。

到了18世纪下半叶,中国极可能以比英国稍晚一点的时间、与欧陆国家几乎相同的时间开始工业化。

在向欧洲学习并追赶的过程中,中国因为配合商业的需要,也极可能在海外抢占殖民地。

很快,以中国庞大的市场、众多的劳动力、强大的学习创新能力,恐怕日不落帝国就是中国了。

结束语:以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看,中国向哪种可能性发展的概率更高?

很不幸,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选择第一种可能性的概率更高。

因为王朝政治始终是一家一姓之天下,王朝的首要目标不是保民族、保国家,而是保皇权。中国大一统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证明,当统治者在国家民族利益与皇权利益冲突时,统治者优先选择的一定是保皇权、牺牲国家民族。最典型的例子是宋朝、清朝。

而且中国经过2000年的发展,专制政治制度非常成熟,古代的政治漏洞(权臣、外戚、军阀的篡权)都被堵上了,社会自由度也都被控制了,皇权很容易就做到非常稳固了。在这种情况下,最后一个汉人王朝选择放松社会管制的可能性非常低。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凌烟阁论史


会在未来的某年灭亡。

在汉朝就有人说:“自古无不亡之国”,任何一个政权存在时间都是有限的。

我在这里姑且假设为崇祯解决了1620-1640大危机,也就是内平流寇,外复辽东(也可能谈和)。那历史趋势会怎么样呢?

1、社会改革趋势

明朝灭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不是边疆危机,更深层次是边疆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孙传庭就说“蠹虫甚于流贼”。孙传庭在陕西的改革(清理军屯),也证明是可以训练精兵、增强财力的唯一举措,在如此改革下,才能铲除流寇根基。

如果这一举措推行全国,全国的卫所都予以清理,则国家财力、军力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由军到政,对全国地主也有一个相对温和的清理,则国家与普通百姓都受益,民变、奴变会减少。

(真正能救大明的牛人)

如此社会改革,明朝基本可以实现富国强兵,再延续百年不是梦。

要是继续保持开明的状态,引入西方军事、和西方人贸易,基本保持东亚霸主没问题。

2、军事胜利趋势

在袁崇焕死后,灭女真已经不可能实现了。最好就是议和,保持缓冲区与边境通商,仿宋朝先例。

腾出手来,靠着边军平定流寇不是问题。

但葛尔丹东进,迟早会引发新的边疆危机,由边疆危机而引发社会危机,流寇再次崛起。

那大明最多也就能续命五十年。大清平定太平也就续命五十年。

3、总结

至于完全架空的,诸如走向现代化、开疆拓土,那都不现实。明朝末年是烂在骨子里,要么自古革命,社会改革;要么服软与女真言和续命。前者会赢得很多机会,后者勉强维持。


一枚明粉


大家好,我是风信子,关注我,每天精彩内容不断。

让我们打开脑洞,尽情的发挥想象力。



一,如果明朝没有灭亡,那么他必须首先要解决内部农民起义问题和东北女真入关问题。

崇祯不自杀,可以稳定军心和民心,先与女真议和,并且加强防御,阻止其入关,争取时间和空间,集合兵力,腾出手来解决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

二,镇压了国内农民起义只是解了燃眉之急,避免了亡国之危。接下来一步至关重要,一方面要防备东北虎视眈眈的女真,另一方面要加快内部整合,改革。这需要相当的魄力勇气和智慧。


打击大地主,避免土地兼并的进一步恶化。休养生息,与民让利,缓解阶级矛盾。

改革税制,一方面默许江南士族发展商品经济,另一方面,对这些人征税。同时大力打击东林党,将他们的言行纳入监督范围,这样,明朝中央财政收入有了保证,国库渐渐充盈,有了钱事情就好办多了。

三,在上述措施后,明朝大力进行军事和国防改革,改良卫所制度,实行募兵制度(那时候实行义务兵制度好像太扯了),并加强军队训练,大力采购武器装备和后勤保养,积极研发火器,明军战斗力大大提高(我觉得这绝对有可能,参考戚继光的戚家军),并且厉兵秣马,积极准备决战东北女真。

四,经过上面的改革后,应该能击败关外的女真,明朝收复东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蒙古高原的准葛尔部落开始崛起,壮大(参考清朝时的准葛尔之战),成为明朝不得不面对的威胁,明朝在大陆西北的扩张受阻。


五,明朝并不像清朝那样完全海禁,闭关锁国,隆庆开关,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行动证明了,明朝是中国古代海防力量最强大的王朝,这里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一下,明朝在北方陆地扩张受阻后,大力加强海洋贸易,积极发展同周边海洋各国的联系,最终势力所及范围可达整个亚洲,东部非洲,澳大利亚还有印度洋,即使没有可能发现美洲,也是相当厉害的了,到时候,世界上海洋强权将呈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大明王朝,欧洲海军以及加勒比海盗,中国人将雄视亚洲,虎踞太平洋。

郑和下西洋

六,如此之后,中国将理所当然地进入资本主义,极有可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至于到时候还是不是老朱家的人做天下,已经不重要了!

小结:以上文字,纯属虚构,权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欢迎大家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