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被司马迁写成无赖一样,为什么能当皇帝?

威史


只能说太史公司马迁写的是刘邦的真实历史,没有因为他是汉朝开国皇帝,就对他的一生大肆粉饰,司马迁也只是从一个史官的角度,公平公正的记载了刘邦的一生事迹,这些事迹或好或坏,都影响着后世对刘邦的评价。其实,司马迁对于刘邦的评价还是不错的,司马迁的一句“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对刘邦是“大圣”的评语,所谓大圣,古谓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绝﹑通晓万物之道的人,这评价很高的。


至于刘邦的无赖形象,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流氓地痞一类,而是指古时候没有工作,被人认为没有出息的形象,并不能简单的认为人品不好,实际上刘邦是个十分豁达,心胸宽广,有胆有识的人。

司马迁记载的刘邦无赖形象来源于刘邦未发迹前的早期经历

在刘邦未发迹前,刘邦整天无所事事,也不喜欢从事农作生产,在古代农为本的思想下,不务农就会被人瞧不起,认为游手好闲,不光他的街坊邻居看不起他,而且连他的父亲刘太公也经常训斥他。

而且刘邦还有个恶习,那就是喜欢喝酒,还经常喝醉,醉了就睡在酒肆里,不讲形象,而且经常赊酒喝,你说一个有手有脚的年轻人,不干正经营生,整天喝的伶仃大醉,谁会看的起呢?这些不好的缺点也一一记载在史记里,后世很容易认为刘邦就是一个无赖形象,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作为史官是尽职尽责的。

然而司马迁同时也强调了刘邦的优点,这些优点成就了刘邦的一番霸业,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其一、刘邦心胸宽广、豁达大度,做事不拘小节,这样的性格有亲和力,很容易跟人打成一片,结交一批志同道合,有江湖义气之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刘邦也打算造反,他的好兄弟樊哙鼓动一批不满秦朝的百姓响应造反,由于刘邦的豁达名声在外,沛县百姓纷纷推举刘邦作为新的沛县县令,这就是人格的魅力,一旦有个发光的机会,一定会金光闪闪的,刘邦便顺从民意,自称赤帝子,很快义军扩充到三千人。

其二、刘邦能够知人善任,善于驾驭属下,这些属下能够为刘邦卖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樊哙,他们心甘情愿为刘邦效命,这也体现了刘邦的高情商,高驾驭之术,反观楚王项羽,刚愎自用,不识良将,韩信最先投奔的是项羽,结果不知人善用,给了韩信一个小官,从不重用,韩信只有离开,投奔刘邦,在刘邦那里最终获得重用,他的才能也有了发挥的平台,经常大败楚军,《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曾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就是说刘邦不善于带兵,但擅于统领将领,刘邦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其三、懂得以民为先,获得百姓拥戴,最著名的就是刘邦攻入函谷关后,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

1.杀人者要处死。2伤人者要抵罪。3盗窃者也要判罪。这几条看似简单,其实影响巨大,顺应了老百姓的心声,史记记载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最终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一统天下。

结语

刘邦成功开创大汉四百年江山,靠的是他的人格魅力,这点司马迁也在史记里不吝赞美,至于后世对于刘邦的无赖印象,多是后世《厚黑学》风行之后,对于史记的断章取义,刘邦二字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词,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一切都付笑谈中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平民皇帝。他既狡诈又仗义,起兵以后很善于用人,懂得抓住有利时机,最终在秦末的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建立了伟大的西汉王朝,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但在司马迁的书中刘邦被写成一个无赖,那这样一个无赖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一、刘邦“无赖”的名声是怎么 来的?

1.刘邦出生平民家庭。公元256年,家住沛郡中阳里的乡野草民刘太公,迎来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取名刘季,意思是老三的意思,这就是后来的刘邦。不过刘邦的出生并没有引起刘家多大的重视。后来刘太公又有了第四个儿子,排在中间的老三刘邦就更没有人注意了。

2.刘邦生性不爱读书。刘邦生得聪明伶俐,刘太公也曾让他去念书,可他根本不感兴趣,读了几天就不想去了。刘家只是个普通的殷实农家,又不指望刘邦读书做官,见他不想读书,也不勉强,就让他在家种地。可刘邦什么事也不做,就天天在村镇上四处晃荡,成了一个典型的混混。不过他性格豪爽豁达,为人大度,很快就结交了一大批朋友。这群人成天东游西荡,恶名远扬。老父亲刘太公气得捶胸顿足,骂刘邦是个“无赖”。

二、刘邦由“无赖”摇身一变为 泗水亭长

刘邦混混沌沌地长大的,他感觉日子过得有些无聊,就想找点事情做。此时,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全国,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改革。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亭长的职能就是辅助衙门维护治安、缉拿盗贼,刘邦就这样从打架斗殴的无赖,摇身一变成了“正气凛然”的执法者。



三、结识能人,为以后建立汉 朝奠定了人才基础

刘邦在当亭长时,交际能力很强,以前的无赖朋友们也很拥护他,使得刘邦官小名气大,他这时结识了萧何、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人后来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四、抢占先机,入主关中

刘邦刚进咸阳时,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关中王”。秦始皇和秦二世修建的宫殿富丽堂皇,宫中美人珍宝无数。刘邦出身平民,哪里见过这些。他很快就沉溺于富贵享乐之中。幸好刘邦身边有几位得力的干将,樊哙、张良等人都劝他要吸取秦亡的教训,还有现在天下的局势也不容乐观。刘邦这才逐渐清醒,不敢留在秦宫。刘邦又把精力集中在维持治安,安抚百姓上。

五、复生产、得民心

刘邦废除了秦朝的许多残酷法律,整顿吏治,安置流民,恢复生产,使他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拥护,军力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刘邦尽管被司马迁和后世称为“无赖”,但他顺应时势,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慧眼识才的本领,以及审时度势的政治魄力,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终于建立起了强大的西汉王朝。


古今博学


曾经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人去买鹦鹉,会两国语言的鹦鹉售价是二百,会四国语言的鹦鹉售价是四百,只会一国语言而且又老又丑的鹦鹉标价却是八百。这个人非常不解,就问卖鹦鹉的人为什么,卖鸟人说它是另外两只的老板。

这个故事的寓意和刘邦定义汉初三杰的那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邦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英雄有用武之地

仅用了七年时间,刘邦从一位籍籍无名的泗水亭长逆袭成为皇帝,刘邦的成功绝不是偶然所致。他出色的用人方式无疑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汉初三杰固然优秀,但是他们也需要一个平台作为载体,刘邦就是这个平台的搭建者。也正是有了刘邦,他们的才华才不至于被埋没。滚滚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无用武之地,有多少才子怀才不遇,汉初三杰是幸运的。他们能够在秦末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过自己的传奇,是他们之幸,也是刘邦之幸!

张良剧照

得民心者得天下

韩信曾经在分析过项羽的弱点,霸王虽勇可是他所到之处“无不残灭者“,这些残暴的行为导致了项羽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大大地受损。百姓一时的臣服,并不是出于真心,项羽空有霸王之名,实则失民心久矣。

刘邦剧照

刘邦入关中时,曾经约法三章,与民秋毫无犯。这才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所期待的君王模样,百姓中口碑一流的刘邦,无形中收获了天下的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也是刘邦成功的因素之一。

不得民心而失败的例子,在历史上也经常会见到。黄巢、李自成之所以失败,与他们在暂时的胜利后,不会约束自己的属下,放任他们胡作非为、无法无天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们学习刘邦,约法三章,或许历史就会重写。

懂得分享胜利果实

懂得分享胜利果实,这是跟随刘邦起义的那帮人所看到的,也是他们能一直跟随刘邦的原因之一。虽然刘邦的脾气差,经常骂人,但是他懂得分享。项羽表面上仁爱,可是却嫉贤妒能,不懂得与属下分享成功的成果。相比之下,刘邦就是一个真小人,而项羽是一个伪君子。

刘邦剧照

大臣们在选择的时候,都选择了真小人的刘邦,而不是伪君子的项羽,因为他们知道从刘邦这里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挨点骂还是可以忍耐的。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综上所述,刘邦得天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成功人士也不可避免,刘邦身上的“无赖气质”的弱点与优点比起来,瑕不掩瑜,所以他当皇帝是很正常的。


抱影无眠夜归人


秦始皇花费自己的毕生精力统一了中国,本想让秦国万万世,一直存活下去,但还不过第二代就被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和他的宦官赵高给弄得亡国了;秦朝之所以这么快的灭亡主要是上面的昏庸无能,严苛的刑罚再加上沉重的赋税让老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慢慢地开始爆发各种起义来推翻秦王朝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两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一个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另外一个是被司马迁写成无赖一样的刘邦。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刘邦也有他自己的过人之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市井无赖的刘邦最后打败了项羽最后做了皇帝呢?

善于用人

刘邦是一个很会发现人才,也很会用人的人。刘邦统一天下后曾经大宴群臣,刘邦在宴饮的过程中曾经问过大臣一个问题,他对大臣说:“大家认为我能打败项羽统一全国的原因何在?”,大臣们趁着酒兴开始议论开了,有人说是因为刘邦敢于分享,不会像项羽那么小气等等,各种各样的回答五花八门。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最后刘邦对众大臣说:“我能够打败项羽,最终取得天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善于用人,萧何善于管理后勤粮草就让他当后勤部长,张良善于长远谋划就让他当参谋长,韩信善于打仗就让他当大将军;而项羽在这方面就比我差远了,他有一个谋臣范增很厉害,但最终项羽还是非常猜忌范增,这才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

正如刘邦所说,刘邦在用人方面的确超乎了常人,比如当时的萧何、陈平、张良、韩信等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最后都投到了刘邦门下,他们都得到了刘邦的重用,其实这里有很多人才起初是去投奔过项羽的,但没有得到重用。

尤其是韩信去投靠项羽的时候,项羽只让韩信当了个执戟郎,项羽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想到最后在乌江边上打败自己的却是一个当初在自己手下任职的执戟郎。

心怀大志

刘邦是个志向非常远大的人。刘邦在当沛县泗水亭亭长的时候,有一次刘邦去咸阳办事,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队伍,刘邦被眼前的画面给惊呆了,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大气磅礴的护驾队伍,刘邦随口对他人说到:“男人就应该这样活着。”,从这点不难看出刘邦是一个志向高远的人。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还有一件事情也能反映出刘邦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当他率领军队挺近关中的时候,虽然刘邦喜爱钱财和美女,但他没有大肆掠夺,刘邦还要求属下不能掠夺百姓的财物,干一些烧杀抢掠的事情,这些命令让当时百姓的欢欣鼓舞,让刘邦在非常短的时间赢得了民心。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刘邦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不去抢老百姓的金银财宝,是因为刘邦有更大的志向,那就是夺取天下,刘邦知道夺取天下最重要的不是财宝而是民心,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到民心。

心胸广大

刘邦是一个心胸广大能够包容别人的人。在刘邦刚开始打天下的时候,有一次刘邦在率领部队和秦军殊死决战的时候,他的一名手下雍齿却公然背叛了他,这让刘邦非常生气,而且当时雍齿据守刘邦一个重要城市丰,这可让刘邦恨透了雍齿。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在刘邦刚刚取得天下的时候,刘邦看到远处的大臣们好像在议论什么事情,刘邦问张良他们在干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于是刘邦问张良怎么办,张良立刻建议封雍齿为侯,虽然雍齿之前背叛过刘邦但刘邦还是封了雍齿为侯。

刘邦不仅包容了雍齿还封了他侯,这一举动一下就稳定住了局面,大家看到被刘邦最痛恨的雍齿都封了侯,于是大家都安心了。

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所以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刘邦善于用人、心怀大志并且还有一个宽广的胸怀让这个被司马迁写成无赖一样的人最终当了皇帝。


仙巢说历史


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不是一个无赖可以做到的,刘邦必有其过人之处。

首先有胆识。由他负责押解去骊山俢陵的劳役由于大雨所阻,误了工期,这些人都要被处死。刘邦竟私自将他们给放了。自己把所有的罪担了。后来这些人大部分都成了刘邦的最早的起兵队伍。沛县令没有人敢做,这是造反谋逆,刘邦坐了成了沛公,也有了最早的根据地。西征咸阳秦国都。当时刘邦手里就五千兵马,但他敢去,一路上靠招降纳叛来壮大队伍。并避开潼关要塞从武关打进咸阳,推翻了秦帝国。其次会用人。刘邦入关以后对自己为什么大败项羽做过一番总结感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再次,刘邦大度。陈平“盗嫂贿赂”有人告发给刘邦。刘邦用其能不计其德。不但不处罚他,还给他金银财宝,让他去项羽处搞策反工作。御史周昌为人耿直。一次刘邦开玩笑骑在他脖子上问:“你说我是什么皇帝?”周昌说:“你是桀纣之君”。刘邦听了哈哈大笑,放了周昌更加信用他。刘邦还比较新欢采纳别人的建议,什么事情都喜欢说“为之奈何!”让下面人替他出主意。而且他也非常有文采,《大风歌》就是他作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气势滂沱,君临天下。哪里是司马迁说的无赖啊。


华盛盾


刘邦自己说过:“谋略不如张良、治理不如萧何、领兵不如韩信。”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1、刘邦很清楚自己的缺点,并且承认现实,一个能正视自己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因为世界上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

2、能够借用外力,谋略、治理、带兵都是建立一个政权必不可少的,而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有这样的素质,所以刘邦想尽办法也把这三个人在打天下时留在身边,为日后统一奠定基础。

3、唯才是举,韩信曾是项目军营中的值戟郎中,不被重视,后到刘邦部下,由于萧何推荐,刘邦也确实看到了韩信的才华,直接从小兵提到了大将军,这点不得不佩服刘邦的魄力,事实也证明韩信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刘邦优点很多,懂得分享、懂得隐藏实力、懂得暂避锋芒,为了成就拿得起、放得下,懂得爱民等等,这些都和当时的项羽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顺其自然天下必归刘邦。




寂照虚空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出身于普通农家。刘邦一介布衣之身,个性随性豪放,处事不循常理,无章法,还常常做出无赖之举,其为何能成功?其成功在于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

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在决策以及识人用人的才能上,极具有"天纵之才",拥有高超的役人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刘邦在识人用人上异于常人之处。刘邦手下的陈平生活作风很成问题。有人向刘邦举报陈平居家的时候跟嫂子有染,且"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而且贪污,"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刘邦并没有听信别人,人云亦云,亲自与陈平一番恳谈后,认定了陈平的才能,还厚赏了他,把他升了官"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后来刘邦用陈平的离间计,把项羽身边的肱骨之臣亚父等都离间掉了,刘邦多次从韩信手里夺兵权,也用的是陈平的计谋。

平城之围,刘邦远征匈奴被围,差点死在匈奴手里,是陈平的计谋让匈奴自动把刘邦放了回来。从对陈平的任用上就可以看出刘邦高超的识人用人能力。



张泷溪


刘邦自己说过:“谋略不如张良、治理不如萧何、领兵不如韩信。”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1、刘邦很清楚自己的缺点,并且承认现实,一个能正视自己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因为世界上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

2、能够借用外力,谋略、治理、带兵都是建立一个政权必不可少的,而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有这样的素质,所以刘邦想尽办法也把这三个人在打天下时留在身边,为日后统一奠定基础。

3、唯才是举,韩信曾是项目军营中的值戟郎中,不被重视,后到刘邦部下,由于萧何推荐,刘邦也确实看到了韩信的才华,直接从小兵提到了大将军,这点不得不佩服刘邦的魄力,事实也证明韩信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刘邦优点很多,懂得分享、懂得隐藏实力、懂得暂避锋芒,为了成就拿得起、放得下,懂得爱民等等,这些都和当时的项羽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顺其自然天下必归刘邦。


㴫瀶宬芐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这是高起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

《史记》记载刘邦“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即使当个小亭长,也得欺负同僚。“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司马迁胆子大,直接就把汉高祖刘邦写成街头流氓无聊。

刘邦早年虽然有点市井无赖的作风,但他却有远大的理想,看到秦始皇出巡时威风凛凛,场面壮观,就在心里对自己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刘邦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有:

1.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集思广益,能随机应变。汉初三杰是楚汉战争期间质量最高的人才。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他的天才在楚汉战争时期独一无二;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三个独一无二的人才皆在汉高祖之手,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

3.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宴请刘邦,在鸿门宴中张良与刘邦周旋,最终离开,之后回营杀了曹无伤。

4.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在刘邦所用的各种人才中,来自敌营的不少。刘项相争,项羽属下的许多人才纷纷投奔刘邦,刘邦照纳不误。刘邦礼贤下士的名声吸引了项羽营中许多经营人才,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都乐意为“沛公”所用。

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而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仍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被委以重任。

5.有远见卓识,具有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才能。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长风破浪langdalang


刘邦被司马迁写的像无赖一样,这么说也没什么毛病,说刘邦本身就是无赖也无伤大雅。毕竟刘邦自己也说过自己是无赖《高祖本纪》中刘邦说:先前我爹说我是无赖,不能够治理谋取产业,不入我的弟弟刘仲,再看看今天~~~

至于为什么能够当皇帝,这话刘邦自己也问过,高祖本纪中刘邦对群臣说:“你们不要隐瞒我,都说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做了皇帝,他项羽为什么就失去了天下呢?”

高起,王陵说:陛下待人宽厚仁义,项羽为人傲慢,喜欢侮辱别人;陛下你派人攻城略地,恭喜来的城池就分给老百姓,与天下人共同获利;项羽呢?项羽嫉贤妒能,有功的人就害了他们,怀疑有贤能的人,打战打胜利了,不给人家记功劳,得到了土地不和大家分享,所以失去了天下。

刘邦说:你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要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提供粮食,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那,都是人中龙凤,我能够用它们,所以才能够取得天下,项羽有个范增不用,所以失去了天下。

从上面可以看出,刘邦的功臣们喜欢跟着刘邦,觉得他有气量,老百姓也乐于从属于刘邦,称他爱民,刘邦个人也十分注重人才,善于听从他们的劝谏,想必这就是刘邦成功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