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隻記得蔡鍔和小鳳仙,李靖和紅拂女的相識相逢不亞於此

略有些知識的人都知道隋煬帝楊廣暴虐荒淫,在他治下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失了民心,最終必將失了天下,理所當然地,很快李唐將其取而代之,締造了濃墨重彩的大唐盛世。

寥寥數字就可概括的一段歷史,放在彼時是各路英雄逐鹿天下,短暫的生命燃燒出炫目的光彩,數不清的刀光劍影和陰謀陽謀讓他們跌宕起伏的命運、震撼人心的事蹟永遠銘刻在了史書中。

放在現在,經歷史小說大家高陽之手,便成了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風塵三俠》。

別隻記得蔡鍔和小鳳仙,李靖和紅拂女的相識相逢不亞於此

新版《風塵三俠》

高陽其人,出身於杭州望族,門第顯赫,高祖許乃釗官至江蘇巡撫,同時代的叔祖們也都是朝廷舉重若輕的人物。

然而到他這一代,祖上的餘蔭敵不過時代的輪轉,封建王朝賜予的光輝逐漸暗淡,命運顛沛流離之下,他最終以國民黨空軍軍官的身份隨軍來到臺灣,餘生便在那座小島上度過。

我們該慶幸,高陽棄筆從戎,又在退伍後重拾寫作,留下諸多精彩的篇章。時代曾一度令他無法安然握筆,然而他終是以一位優秀作者的身份被許多人知悉,對於讀者而言實在是幸事。

這不僅是因為高陽寫得好,而且是因為他寫作的題材是很難寫好的歷史小說。

這當然不是說其他小說便容易寫,只是歷史小說有其特殊之處,就在於“歷史”所代表的厚重之中。

雖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後人的解讀可以代代不同,但是畢竟諸多真實可靠的記錄留存於世,歷史小說不能脫離當時真實的生活環境,肆意發揮,否則便要成了四不像——雖然現在讀者們往往不拘一格,比較包容,但是嚴謹考據又文筆一流的作品,更得讚譽是不爭的事實。

又要兼顧現在讀者的理解,又要盡力使一字一句符合當時的情境,這種難度當然是大於天馬行空式的寫作。

如果說生活習慣、制度習俗等內容尚且有跡可循,那要把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的角色塑造地有血有肉,要讓讀者對他們的認識更進一步而非感覺到違和,要把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抽絲剝繭般娓娓道來,同時最重要的,依然保有一切優秀小說共通的優點——讀起來有意思——實在容易讓人望而卻步。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筆力不俗的作者往往更願意寫所謂的同人作品,只借用一個典故、一段史實、一個角色或一種世界觀架構來進行二次創作。這樣的作品當然也就與“歷史”相去甚遠了。

高陽的歷史小說,讓人歎服的就是精彩完成了以上諸多難點。單說《風塵三俠》,聽名字就有種武俠小說的豪氣,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只是它十分“真實”。

智勇雙全的軍事家李靖、巾幗不讓鬚眉的紅拂女張出塵、胸懷天下的虯髯客,合稱為“風塵三俠”。《風塵三俠》此書就是以這三人為主角。

李靖其人自不必說,戰功赫赫,威名遠揚,先為隋臣,後為唐將,為大唐江山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紅拂女張出塵,生卒年月不詳,是李靖的髮妻。紅拂女本是隋煬帝的重臣楊素的家伎,因經常手握一柄硃色拂塵侍立楊素左右,故而人稱“紅拂女”。她對來說服楊素出兵謀大事的李靖一見鍾情,慧眼識英雄,在楊素對李靖動了殺意後及時給李靖通風報信,二人一同私奔;

虯髯客是李靖和張出塵私奔後結交的知己,他屯兵馬,造兵器,追隨者眾多,本人也是有勇有謀,力圖一舉推翻荒淫暴虐的隋煬帝,還天下百姓一派安居樂業。

高陽的一支筆讓風塵三俠栩栩如生,他們的情與義,他們的追求和抱負,他們的痛苦和喜悅,都極具感染力,令人欽佩,又令人唏噓。

別隻記得蔡鍔和小鳳仙,李靖和紅拂女的相識相逢不亞於此

李靖畫像

李靖是一個略顯常規的英雄好漢形象,不過在《風塵三俠》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勇而是他的謀。智取潼關的妙計,是整本書中最精彩的一節。

當時局勢的關鍵在於拿下潼關,然而潼關易守難攻,以虯髯客的實力,潼關實在是個難啃又必須啃的骨頭。

多虧了李靖的妙計!

李靖自投衙門,讓澠池縣這位一手被楊素提拔起來的小縣令喜不自勝——楊素因紅拂女與李靖私奔,早已發佈了緝拿他的通告——於是立刻安排人押送李靖趕赴長安。路上李靖使了掉包計,把押送的衙役都替換成自己人,於是就這樣大大方方進了潼關,並軟禁了守潼關的舊相識王長諧。

妙計說難不難,因為牽扯到的人太多,實行起來頗有難度,然而一步步竟然都被李靖料中了,讓人歎服。

別隻記得蔡鍔和小鳳仙,李靖和紅拂女的相識相逢不亞於此

張大千所繪紅拂女

再看紅拂女張出塵,她與李靖的結識讓人想起歷史上距離我們更近的另一個“愛情故事”的主角蔡鍔和小鳳仙。不過比起小鳳仙,張出塵勇氣更盛。

李靖拜訪楊素,力勸楊素“成大事”,深謀老算的楊素權衡之間動了殺意,李靖猶然不知,只有深深瞭解楊素習慣的張出塵看出了端倪。送客時張出塵隱蔽地打手勢,李靖渾然不覺,只是被她一雙顧盼生輝的美目吸引住了。

晚上,張出塵改容易面不請自來,二人一番對白,李靖從客氣到猜疑到疑惑到真心相待,張出塵似嗔若怒,二人互通心意,隨後踏上了“逃命”之旅。

張出塵並不是陷入愛河便頭腦發昏衝動行事,她膽大心細,對天下局勢也有一定了解,並且在短短的時間內做好了帶李靖出逃的準備。

她建議李靖前往太原,因為“楊素不能用你,李世民一定能用你”;她偷取了相府出城的對牌,並且特意拿了西城城門的,因為他們要聲東擊西,誤導後面必然會來的追兵;快到城門時,她要李靖與她互換坐騎,因為她的馬有相府專用的梅花印,守城的若是仔細點便會起疑心。

每一個細節都被她考慮到,這樣一件性命攸關的事情,居然在一位深居相府的家伎的籌謀之下順利得不可思議。可見張出塵不僅有美貌,有勇氣,也有智慧。

和一般的女性形象不同,張出塵在感情上也是極其果敢而堅定,對待愛情和親情皆是如此。在於虯髯客相識後,二人因都姓張而互認兄妹,此後張出塵便一心擁戴虯髯客為大哥,把虯髯客的目標當作自己與李靖奮鬥的目標。

相比起與李世民有舊約而略顯束手束腳的李靖,張出塵對虯髯客的支持堅如磐石。在虯髯客自願放棄逐鹿天下時,比虯髯客更心痛的非張出塵莫屬。儘管書裡也寫到,這也有張出塵希望虯髯客登上帝位好讓自己做長公主的心願,但是最根本的原因,依然是來自於深沉的兄妹情誼。否則,張出塵就不會在虯髯客肅然離去時依然全力支持他的選擇。

與李靖和張出塵相比,虯髯客這位大哥角色有點不一般,不在於勇氣、智慧這方面,而在於胸襟和理想。

別隻記得蔡鍔和小鳳仙,李靖和紅拂女的相識相逢不亞於此

虯髯客的人生理想

這番話別說李靖和張出塵,便是身處現代的我們也會吃一驚。如果說李靖和張出塵因所處的時代限制無法理解虯髯客的這番剖白,那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們多少能理解一二——正因為理解,更能覺出虯髯客的洞見何其深遠。

然而,虯髯客不得不離開。

他知道,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看到這樣一個他所向往的世界了;他知道,即使身懷文韜武略,已經稱帝的李家也不可能容得下他;他知道,縱有再多雄心壯志,中原已沒有他的位置。於是他決定離開,讓所有人不會因他而產生齟齬。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麥田裡的守望者》,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虯髯客做出這個決定,細想並不意外。在結識李世民之後,他就客觀冷靜地對李靖和張出塵表示,他的才能不及李世民。此後他個人的重心從奪取天下變成了不甘屈居人下與自愧弗如之間的矛盾。

正是因為他認可李世民的治世才能,也能清醒地看出自己的不足,這份矛盾才一直伴隨著他,直至李氏唐朝開啟中原大地的新篇章,他最終選擇一走了之。

自古英雄良多,如虯髯客這般心有傲骨卻並不自大並且能坦承技不如人的並不多。更何況,他本來也有一爭天下的實力,即使不看受過他救命大恩的李靖和張出塵夫婦,他的追隨者眾多,連李世民都力求與他合作,可見其絕非泛泛之輩。即使不能為李家所用,以虯髯客的能力,在中原也不會過苦日子。只是他不想時刻被當權者忌憚著生出事端,又不想把自己置於這般尷尬的境地,更不想因此連累李靖等人,於是決絕離去——並且是兩度——更讓人唏噓感慨。

別隻記得蔡鍔和小鳳仙,李靖和紅拂女的相識相逢不亞於此

張仲堅所繪虯髯客

風塵三俠的共通點當然在“俠”,然而行俠之路卻各不相同。本書可以說講了一個故事,可以說講了一眾人物,也可以說闡述了不同的對於“俠”的解讀。

一口氣讀完,再看封面上潑潑灑灑的《風塵三俠》四個大字,彷彿看見那背後無盡的蒼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