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樂亭|第2期|「樂亭驕子」過目知真偽·慧眼辨金石


讀樂亭|第2期|「樂亭驕子」過目知真偽·慧眼辨金石

過目知真偽 慧眼辨金石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青既是文物鑑賞家,又是收藏家。他對文物研究有著精深的造詣,在文物鑑定方面有許多趣事。

史老看一眼就升值

史老1996年應邀赴福建省福州市參加壽山石博覽會開幕式與鑑定活動。同去的還有85歲高齡的故宮博物院資深研究員朱家先生、著名金石專家熊伯齊先生。會後,熊先生邀請史老去文物商店拾寶。

來到一家文物商店。史老見店堂懸掛著三十來幅古舊字畫,有些字畫已打上了火漆,外國人也可以買。史老一幅一幅仔細看著,被一幅古老的山水畫吸引了。他掏出老花鏡細細一瞧:落款是“鷹阿山人”,蓋的圖章是篆文“戴本孝”。

史老低聲對熊伯齊說:“這畫是真跡,‘鷹阿’是戴本孝的號,他屬於新安畫派。我看這畫你可以買。”

這幅畫標價2200元,討價還價後以1500元成交。

史老對服務員說:“這畫讓外國人買去就不好了。你們在這裡工作,應該好好學習。你們有些畫標價太便宜了。”

史老和熊老回到賓館,朱老一看畫便說:“這東西在故宮也不多見,1500元太便宜了,我看它能值很多錢呀!”史老說:“至少值十萬元。”

從廢紙堆裡撿珍品

浙江普陀山佛教博物館館長是上海佛學院畢業的尼姑。她請史老前往鑑定字畫。史老沒有時間把館藏都進行鑑定,便對館長說:“先把你們清理後要扔掉的那部分拿給我看看。”

在“垃圾”堆旁,史老連一片廢紙也不放過。他拿起了一幅破舊得不成樣子的條幅,眼前一亮,仔細瞧了瞧,說:“你們怎麼把文徵明的字給當成廢紙了呢?”

“文徵明?!”女館長一愣,“文徵明的字怎麼會跑到這裡來了呢?怎麼沒有他的印章呢?”女館長提出疑問道。

史老解釋說:“有資料記載,當年文徵明曾到過普陀。這就是說,當時他沒帶印章,寫完,只留了個名。”

女館長非常感慨地說:“史老先生,您的眼睛可真厲害,一過眼,就從廢紙堆裡撿回了寶貝。”

記住5000個書畫家的名字

有一年史老到南開大學講學,順便到街上看看,無意中地攤上看到一枚清代青田石圖章,橢圓形,四面刻有荷葉,印文刻有篆書“小鳳”二字,陪著史老的同志問:“這是不是名妓小鳳仙?”

“不是。”史老非常肯定地回答。

問其價錢,要價400元,給100元不賣。“小鳳是清朝名畫家薛懷的號。石頭好,刻得也好。”史老低聲說。

有人問史老:“你怎麼就知道‘小鳳’是畫家薛懷,不是名妓‘小鳳仙’呢?”

“搞書畫鑑定至少要記住5000個書畫家的名字,還得記住他們的別號、齋號等。我不光知道薛懷的別號叫‘小鳳’,還知道他喜歡用這枚印章。”史老又說,“搞書畫鑑定,研究書畫,不光是書畫家的姓名,連同他們的師傅、徒弟叫什麼,包括經常同他們來往的文人、政治家,都得清楚。”

一場贗品畫訴訟

前幾年,某君在浙江杭州一次拍賣會上花100萬元買了一幅張大千的山水畫,加上10%的佣金,共計110萬元。有朋友建議他請北京的徐邦達、史樹青進行鑑定。徐邦達一過眼,非常肯定地說:“這是贗品。”某君再請史老鑑定。史老拿起畫軸仔細看了又看說:“徐先生鑑定得對,這是贗品。”某君將拍賣公司告上了中級人民法院,官司輸了。某君不服,又告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國家文物部門找了11位鑑定專家作最後鑑定,確認是贗品。買主將畫退給拍賣部門,拍賣部門賠給他137萬元(包括鑑定費等)。

古玩市場點石成金

有一次,史老到京郊別墅小住,別墅老總劉志向史老介紹說:“《北京晚報》登了條消息說,石景山區老山新開闢了一個古玩市場。”

史老一聽,頓時坐不住了,高興地說:“好,好,一定得去看看,沒準能給你們別墅撿點‘漏’。”第二天,史老在古玩市場為別墅撿了不少“漏”。回到別墅,他交待說:“你們把瓷器洗乾淨,下午我們召開鑑定會,你們可以自由參加。”

下午,我和別墅的老總們圍坐在史老的周圍,看他如何鑑定老古董,史老邊鑑定邊介紹。他首先拿起一件民窯鈞瓷豆青飄霞碟子。他一邊看一邊介紹道:“我原來認為它是高仿,經過一洗刷,再仔細觀察,現在完全可以斷定,它根本就不是後仿的,本來就是宋代河南生產的鈞瓷,不多見,很珍貴。”放下這件瓷器,他又拿起另一件陶器,邊看邊介紹說:“這件是出土文物,它是戰國時期的夾沙繩紋魚骨三足鼎,紅陶夾石英石,保存得這麼完整,也很少見,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還不如這件完美,你們可以用個精製的玻璃罩罩起來,陳列在你們的大堂裡展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