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刘邦为啥纵容萧何贪污呢?

用户5629941450084


明代儒学大师、抗倭英雄唐顺之读《史记.萧相国世家》,叹曰:

“汉高之狙诈猜忌,鲍生知之,召平知之,又一客知之,史公又从而反复著明之,而读者不察,犹谓其豁达大度,何哉?”

这段话是说刘邦实乃猜忍之主,其中提到的鲍生、召平、“又一客”,均出现在萧何的传记中。

汉三年(前204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期间多次派人回关中慰劳萧何。

有个叫鲍生的人对萧何说:“大王在前方打仗,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回来慰劳你,这是在怀疑你啊!不如将你亲族中能打仗的人全部送去前线,汉王必然更加信任您。

萧何依言而行,刘邦果然十分高兴。直到两年后评定项羽论功行赏时还对群臣说:“诸君只是一个人跟随我,最多再加上两三家人,只有萧何是整个家族几十口人跟我打天下,这样的功劳我绝不会忘记啊!”(后面的事证明他可能说过就忘了)

汉十一年(前196年),萧何献计于吕后,诛杀韩信。正在外帅兵讨伐陈郗的刘邦听说后,立即加封萧何并赏赐他一支五百人的卫队。

众人皆来祝贺,唯有召平表示哀悼。他对萧何:“相比皇帝带兵在外,风吹日晒,您留守朝中哪有什么危险,皇帝却要派卫队给你。这是皇帝听说韩信谋反后对你也有所怀疑啊!不如拒绝封赏,散尽家财资助军队,以释皇帝之疑。

什么?萧何献计杀了韩信,所以刘邦连萧何也要怀疑,这是什么神逻辑?但是萧何听从了召平的计谋,刘邦听说后的确大为高兴。

次年(前195年),英布叛乱,刘邦亲自领兵讨伐,期间又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何在做什么事。

萧何心想刘邦肯定又不放心啦,于是还是去年的应对套路,一边抚慰百姓,一边散尽家财资助军队,一个门客对萧何说:“您离灭族已经不远了!群臣中功劳第一,又镇守关中十余年,深得百姓爱戴,如何能让皇帝放心?不如强买民田自污名声,以安皇帝之心。

萧何依计,刘邦再一次“十分高兴”。然而刘邦回朝时,萧何请他开放上林苑让百姓进去耕种,再次被刘邦认为是收买民心。于是加上他强买民田的罪行,被下狱治罪,过了几天才被释放。

说了那么多,回归正题。整部萧何的传记,我们不断读到刘邦的猜忍,萧何的谨慎。

萧何的贪污,并非其本心,而是他摸准了刘邦心理的自保之道。刘邦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处理他呢?


庄苏谷


一、先说萧何。

萧何(公元前257一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狱吏,秦末随刘邦起义,为刘邦建立汉朝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任汉朝丞相。

二、再说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一195年),沛丰人,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他出身农家,任小官,秦末率众起义成功。

三、刘邦为啥纵容萧何贪污?

1、封建社会制度的结果。

刘邦和历代封建君主一样,取得政权后,怕有实权的大臣“谋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消除任何潜在的隐患。比如:找借囗或贬或杀有功之臣,直至感觉没有任何威胁为止。

2、萧何有大智慧的结果。

萧何知识渊博,知古通今。加之,与刘邦相交多年,知道其心思。为了自保,不得不自毁名声,故作贪污之举,使刘邦放心自己。

果然,萧何得到了善终,而其它功臣却死得很惨,甚至,被灭族。

综上,萧何此举是不得不已的自保措施,实在是高明之举。





大才21


笔者认为,萧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贪污,只是在晚年为了消除汉高祖刘邦对自己的猜忌,被迫以“强买民田”的手段来自污名节,以求自保。萧何的这种自毁名节、自损威望的做法,正中刘邦下怀,其安能不悦?

张良、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称帝后,对三人做出明确的评价,《史记 • 高祖本纪》中记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汉初三杰对西汉开国都做出巨大贡献,然高祖对三人的信任程度却截然不同。张良淡泊明志、无军政大权,刘邦对其是深信不疑;萧何掌握政权、威望极高,刘邦对其是半信半疑;韩信统领三军、文韬武略刘邦对其始终怀疑。

萧何原为秦朝沛县吏掾[yuàn],和刘邦是同乡。刘邦为布衣时就很照顾他。芒砀起兵后,拥立刘邦为沛公。刘邦为汉王时萧何任丞相,力保韩信出任大元帅,才得以“还定三秦”。楚汉战争中,萧何坐镇关中,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饷和兵源,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刘邦才得以连败乱战。但此时刘邦对萧何就有所猜忌,常向押粮官询问萧何在关中的情况,萧何无奈将自己的儿子和族中适龄男子全部送往前线军中。刘邦大喜。

萧何月下追韩信

公元前196年,代相陈豨反叛,高祖亲征。平叛尚未结束,因陈豨是韩信旧部,吕后从萧何之计,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斩杀。高祖遂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做相国的卫队。萧何大喜,但经召平点拨,才意识到高祖的封赏实为猜忌之举,于是辞让封赏,捐出家私,高祖大悦。

刘邦称帝后,萧何被封为“第一功臣”,虽无军权但在朝中威望极高,深受百姓的爱戴,这正是高祖最忌惮他的地方。

高祖在征讨英布时,多次派人询问萧相国的情况。《史记 • 萧相国世家》客有说相国:“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于是萧何从门客计,强买田地,自污名节以损威望,高祖大悦。后高祖还是借故将萧何下狱,后自觉欠妥加之大臣劝谏又释放了萧何。不久高祖驾崩,两年后萧何病故。

“汉初三杰”的下场:留侯张良隐退,相国萧何晚年被整治,淮阴侯韩信两度被夺兵权、降王为侯、直至被杀,而其他异姓诸侯王多被逼谋反。

汉高祖刘邦虽为一代雄主,但在对开国功臣的处置上,笔者认为多有不妥,窃以为所不取。这或许与他的格局有关吧。


渠梁


我感觉,与其说是刘邦纵容萧何的贪污,不如说是萧何故意贪污,以引起刘邦的注意,从而得以苟活。自古以来,建国帝王都会为了巩固帝位,会对开国元勋进行大清洗。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刘邦虽有雄才大略,他也担心自己的江山不稳,怕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哥哥造反。萧何更是对此心知肚明。如果萧何克己奉公,兢兢业业,肯定会引起刘邦的猜忌,担心他有所图。于是,萧何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大肆贪污,好让刘邦以为,他没有远大抱负,就是想弄点钱,贪图享受。刘邦打得天下,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对这些财物肯定不屑一顾。伴君如伴虎。如此小心翼翼,萧何才得以善终,子孙后代也能受其恩惠。萧何是真正的智者。



李想话人生


前面两位网友回答的非常完美,萧何贪污基本上就是为了实现两个效果,一是降低自己的威信,二是表明自己没有远大抱负,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自保。

我在此想说的是,萧何并不是第一个实用如此手段以求自保的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也是如此。

秦灭六国,王翦、王奔父子灭了五个,另外一个齐国是不战而降,可以说是功高盖主。

就在秦灭楚国的过程中,王翦带走的是秦国举国之力的六十万大军,为了能让嬴政不起疑心以求自保,王翦主动把自己大部分家眷都留在了咸阳,而且在行军过程中就不断向嬴政要钱、要地、要爵位,当然嬴政一律批准,其实明摆着就是为了告诉嬴政,我王翦只图名利、不会造反,因此王翦虽然功高盖主,但是其下场比武安君白起好太多,最终被封为武成侯,得以善终。

不得不说,萧何和王翦都是绝顶聪明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