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Daniel Craig主演的邦德角色,談007系列電影在21世紀的意義

在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確定再度飾演邦德一角後,第25部007電影《007:無暇赴死》,原本即將上映。因為肺炎的因素,電影雖早已殺青,卻推遲到今年11月左右才上映。在等不到最新一部007電影的時候,回顧一下007的前作,大概是唯一能隔靴搔癢的事。

007系列電影改編自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的系列小說,至今已問世24部。


從Daniel Craig主演的邦德角色,談007系列電影在21世紀的意義

007電影自1962年的首部曲開始,在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具有豪邁男子漢形象,又帶有殘酷優雅的氣質的詮釋下,007即一躍成為全球偶像。在過去數十年,007電影挾帶的各種象徵,是全球男性的商業典範。007的電影元素不外乎刺激的動作場面、香車美人、當代最新的科技物件、神秘的特務對決、優雅與硬漢兼具的大男人形象。這些都是許多中下層階級男性夢想羨慕的生活。

而在這些元素下,演員的明星氣質成為007最關鍵的要素,不但要帥,還要有型,要讓全球男性向往。這也是肖恩·康納利與羅傑·摩爾,能主演超過一半以上劇集的原因。前者形象豪邁而英雄蓋世,後者優雅俊俏。喬治·拉扎貝(George Lazenby)魅力不足,僅演一集;提摩西·道爾頓(Timothy Dalton)少了明星架勢,只演兩集。而片商原本屬意的皮爾斯·布魯斯南(Pierce Brosnan)也在電視劇合約到期後,終於接演007一角,開啟了90年代四部007電影的盛世。隨著高端男性商品的置入性行銷,皮爾斯·布魯斯南的時代,也讓007由單純的銀幕角色,成為一個品牌。

從Daniel Craig主演的邦德角色,談007系列電影在21世紀的意義

但迴歸電影本質,007電影的原作劇情畢竟有限,片商對改編的幅度又有所堅持,這也讓007電影一直在幾十年不變的主角個性下,靠科技產品與動作戲的變化來吸引觀眾。但隨著新世代特務電影的出現,以及電影特效進化的科幻動作片的普及,英雄電影帶來的文本魅力與英雄特質,勝過多年不變的007老梗。2002年,皮爾斯·布魯斯南的《007之擇日而亡》可說在科技上玩到特務電影的最極限,類似羅傑·摩爾(RogerMoore)當年的《月球漫步》,從隱形跑車到靠DNA改變外形,還找來當時全球最性感美女哈莉·貝瑞(Halle Berry),飾演邦德女郎。那可說是007電影可做到的極致。但全球觀眾卻感到厭煩,而評價不佳。

2006年開始,由丹尼爾·克雷格主演的《007別傳之皇家夜總會》開啟的四部邦德電影,則試圖在老舊的套路上,殺出血路。丹尼爾·克雷格略為醜怪的外形,在電影問世之前,即受到全球影迷的唾棄。但隨著電影走向的創新,重視製作與劇情發展,加上人物性格的深化描寫,也讓丹尼爾·克雷格被廣為接受,開出007電影的新局。

就丹尼爾·克雷格的四部007來說,劇情模式走向一種「重開機」的路數,把過去20部的電影洗掉,重新開始。《007別傳之皇家夜總會》是伊恩·弗萊明的第一本007小說,在系列中未翻拍過。故事講述邦德晉身探員之後,還常衝動魯莽行事,但在真愛背叛自己後,成為一個冷酷無情的殺手。由這個故事開始新的邦德,就是要重構這個經典人物。一種讓邦德在21世紀重新開始的概念。

《007:大破量子危機》講述邦德在愛人死後,開始追查隱藏的犯罪組織;《大破天幕殺機》講諜報機構權力的重組,邦德質疑自己情報員的意義,到情報員的新舊交替,與過去情報員的復仇,然後是《007:幽靈黨》揭開惡魔黨的背景,以及邦德決定退休。惡魔黨的路線,重新回到了首部曲《007之諾博士》DR.NO的路子上,而邦德心情的轉折,也涵蓋了到羅傑·摩爾為止的故事概念。21世紀的四集新邦德,等於重新交代了詹姆斯邦德作為情報員歷史的概略。

從Daniel Craig主演的邦德角色,談007系列電影在21世紀的意義

而《007:無暇赴死》的故事大要,是邦德受美國情報員菲尼克斯所託,去調查一個科學家的犯罪。這個切入點,跟提摩西·道爾頓的最後一集《殺人執照》相似。《殺人執照》裡面,邦德的妻子死後,他悲傷不已,參加老友菲尼克斯的婚禮後,菲尼克斯的老婆被販毒組織姦殺,他開始為菲尼克斯報仇。如果《007:無暇赴死》要走到這個小說線,《007:幽靈黨》中出現的邦德女郎可能就會死在這集,然後邦德又將進入下個人生階段。

就原著小說的設定來說,邦德經歷愛妻之死,接著就是在跟蘇俄周旋時,被俘虜然後洗腦,最後尋回自我,重新回到情報員的人生。但這其實已變相的在《007之擇日而亡》時被改編過了。因為冷戰時代已不再,背景改成被北韓狂人俘虜。也許《007:無暇赴死》後,未來接任的007可能不會處理這個走向,但就片商堅持以原著小說來詮釋詹姆斯邦德的立場下,也很難說。

如果去談丹尼爾·克雷格主演的四部007電影,包括今年要上映的第五部,目的都是要在21世紀,以新的風格去詮釋一個風靡世界數十年的角色。皮爾斯·布魯斯南的時代,是講述007在蘇聯解體之後,如何因應新的時代。而丹尼爾·克雷格則是去講這個時代會出現的007。《大破天幕殺機》在這幾部中,可說是最承先啟後的一集。因為電影處理的不但是一個已經成熟的情報員,如何被上司已任務為重,差點因此犧牲;還交代了民主時代,情報機構是如何面對政治壓力,以及過去諜報戰時期遺留的醜惡過去,回頭復仇的狀態。靠著M的死亡,讓007作為一箇舊時代的產物,如何在新時代取得意義的辯證。


從Daniel Craig主演的邦德角色,談007系列電影在21世紀的意義

而情報員的意義,在《007:幽靈黨》中玩得更精緻。惡魔黨滲透到新成立的情報機構,要取消00號探員計劃,取代MI6。而007的個人英雄表現,最後殲滅惡魔黨,想要告訴觀眾,即使在非冷戰時代,英雄主義單打獨鬥的特務人員,還是有嚇阻恐怖分子的可能。可以說在這四部007電影中,人性衝突比較深刻,而情節變化的確也跟上時代,讓新世代觀眾可以接受007電影。但整個思維套路,卻還是沒有新意,比較像近年來流行的「懷舊復古」,老片新拍的概念。

而看起來《007:無暇赴死》可能是為「21世紀的新007」畫下句點的一集。因為故事設定已跟機構、諜報、政府間的對抗無關,可能會回到007的個人情感衝突的處理上。但走向上,也就是畫下句點的路子。

而近20年的一個世代,也的確將是007交棒的時候。丹尼爾·克雷格的年紀外形與風格,都將隨著新世代觀眾的興起,而被新人取代。而新的007上任之後,片商是否要繼續以原著小說的故事架構,來描繪007這個經典人物,還有待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