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河南:宜陽縣。

宜陽縣地名由來

因位於宜陽山之東南得名宜陽。

宜陽之名,早載於《史記》、《戰國策》。歷史上宜陽曾多次易名,治所(縣、郡、州)屢經變遷,至金、元時期廢壽安、福昌為宜陽之後,始固定下來。據《明史·地理志》:“永寧有大宋川,下流為宜水”。《讀史方輿紀要》:“大宋川出永寧北八十里之橫塘山,至宜陽境入洛,即宜水矣”。《河南府志》:“永寧古為宜陽地,故山曰宜陽山”。而宜陽治所適在宜陽山和宜水之陽。又據《河南府志》:“西度水亦曰宜水”(即韓城河),“西度水經宜故城西,故曰西度‥‥‥水自城西東南流,城在其北,故曰宜陽”。《河南地名漫談》:“宜陽,以宜陽山為名,宜陽山在宜陽西北部”。

宜陽縣歷史

戰國時置縣,已有2400多年曆史,文化積澱深厚。夏屬豫州,商屬雒西地,西周為周南地。春秋歸晉,亦曾為毛國地。戰國時,韓國曾以韓城為都。韓景侯將國都遷到陽翟(今河南禹州)後,於宜陽置縣,屬三川郡。秦因襲之。漢代屬河南郡、弘農郡。北魏設宜陽郡,轄宜陽、金門、南澠池三縣。另析置甘棠縣,屬新安郡。後周廢宜陽縣,置熊州,繼又更名昌洛縣。隋改甘棠縣為壽安縣,增設興泰縣。唐改為福昌縣。元代福昌、壽安合併,再稱宜陽縣。明、清沿襲元制。民國初年宜陽先後屬豫西道和河洛道,後屬第十行政督察區。1947年8月宜陽解放,以洛河為界,分宜南、宜北兩縣。1949年2月復並,仍名宜陽縣,屬洛陽專員公署。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宜陽縣屬洛陽市。

截止到2018年,宜陽縣轄:趙保鎮、張塢鎮、城關鎮、錦屏鎮、白楊鎮、董王莊鄉、高村鄉、韓城鎮、上觀鄉、樊村鎮、三鄉鎮、柳泉鎮、鹽鎮鄉、香鹿山鎮、蓮莊鎮、花果山鄉。

地名看中國之河南:宜陽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