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自20世紀以來,捷克生產的武器就非常受歡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斯柯達火炮”,1918年之前除了奧匈帝國“斯柯達火炮”還被數十個國家使用,是當時最流行的火炮之一。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後,武器的出口持續增加,他們生產的武器通常都是製作精良、價格低廉,所以武器的銷售渠道自然不是問題。1930年代中期,他們開始在坦克上加裝加農炮,以至於他們的坦克銷量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英國,而捷克斯洛伐克最受歡迎的武器就是AH-IV坦克。

斯柯達和CKD公司相互競爭的坦克生產之路

捷克斯洛伐克軍隊擁有的第一批坦克是7輛法國雷諾FT,到了1920年代雷諾FT坦克已經不堪重負,坦克的重量實在太沉,機動性差等,就如我前幾天寫的那篇文章一樣《雷諾FT坦克被世界各國所嫌棄》。

捷克斯洛伐克軍隊決定進口坦克,而不是自己研發,因為旁邊的德國被《凡爾賽條約》禁止生產坦克,但是他們可以把德國的設計師“約瑟夫·沃爾默”請來幫忙。捷克斯洛伐克於1923年啟動了KH-50坦克的生產計劃,一直到1929年坦克都沒有生產出來,因為約瑟夫·沃爾默設計的坦克很爛,一直在研發和試驗,坦克始終沒有被量產。

此時,英國的軍事高層決定減少國內的坦克數量,而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出口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供應商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主要生產的武器包括:維克斯Mk.E輕型坦克和卡登洛伊德Mk.VI坦克。英國軍方不僅和維克斯公司斷絕商業往來,而且他們還把購買來的坦克賣到世界各地,比如:美國、蘇聯、德國、波蘭、法國、意大利、瑞典、日本等國家,使維克斯公司的先進武器技術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192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CKD公司購買了卡登洛伊德Mk.VI坦克的生產許可,次年,一輛卡登洛伊德Mk.VI坦克原型抵達捷克斯洛伐克。根據資料記載,CKD公司製造了兩種坦克原型,其中一輛被命名為:CL-P(Carden-Loyd-Praga,即:卡登洛伊德布拉格),CL-P是CKD公司生產的第一輛坦克,且每輛坦克都要向英國繳納75英鎊的費用,所幸該坦克沒有大量生產,否則英國又可以發一大筆橫財。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的CL-P坦克,獲得了英國的授權


1930年秋天,CL-P坦克在“米洛維奇才市”附近試驗時,軍方評估人員表示不喜歡該坦克,要求重新設計,所以一項新的自制坦克招標開始了。斯柯達(Skoda)是第一個投標的公司,於1931年推出了MU-2坦克,該坦克的設計和卡登洛伊德天差地別,坦克內置一個單人炮塔,但是卻佔用了駕駛室的大部分空間。MU-2坦克以失敗告終;5.5毫米的裝甲太弱,只有一挺機槍火力不夠,發動機也滿足不了野外行駛,這些都是軍方拒絕斯柯達的理由。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斯柯達MU-2坦克正在進行測試,結果機動性不足小坡都上不去


斯柯達的第二輛投標是MU-4坦克,這次看起來要好很多;坦克的裝甲厚度有10毫米,火力方面配備了兩挺ZB26坦克機槍和40馬力的發動機。MU-4坦克於1932年推出,但是一直測試到1934年,中間浪費了兩年的時間。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斯柯達MU-4坦克,雖然挺好看,但還是被淘汰


與斯柯達不同,CKD公司是直接在原來的坦克基礎上進行改進的,CKD只保留了卡登洛伊德Mk.VI坦克的整體佈局,火力系統和發動機艙都經過重新設計。坦克拋棄了原來的圓頂和側方觀察口,駕駛員的座位被移到了右邊,觀察孔在坦克的正面;坦克上面同樣是使用兩挺ZB26機槍,一挺由車長使用,另一挺則在駕駛員的右邊。駕駛室的頂部就是逃生艙口,坦克的通風系統要比原來好很多,發動機被布拉格ANH30.7馬力取代。CKD的新坦克被重新命名為:布拉格PI坦克,重量增加了2.4噸,使用了更強大的發動機使其機動性提高了不少。防禦能力也相當可觀,正面裝甲厚度達到12毫米,足以防禦步槍和普通榴彈的攻擊。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CKD生產的第一輛坦克“布拉格PI坦克”前面的MNO字樣代表的是國防部的意思


CKD公司總共生產了4個型號的坦克,後來又把前三輛坦克分別命名為:NIX 223、NIX 224、NIX 225,至於第四輛坦克一直保留在工廠內,具體叫什麼名字就不得而知了。布拉格PI坦克於1932年開始試驗,在試驗期間CKD不斷對坦克進行改進。1933年10月17日,這批坦克被送到了米洛維奇才市,不久後軍方決定正式採用這些坦克,同時坦克又被重新命名了,坦克的新名字為:Tc vz33(tankette model 1933),序列號為:13.359-13.361,軍方並和CKD簽訂了70輛坦克的合同。Tc vz33成為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批量產的坦克。CKD的坦克訂單從1933年11月開始,到了1934年10月10日完成生產,而這批坦克的序列號為:13.420-13.489。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CKD公司的Tc vz33坦克,配備的是兩挺坦克機器


Tc vz33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輛自主生產的坦克,雖然它屬於軍方正式採用的坦克,但是通常會用來當作訓練車。1934年4月23日,CKD又生產了6輛P-II坦克,軍方的命名是LT vz34坦克,該坦克各個方面都要優於它的上一代,尤其是坦克上安裝的大口徑加農炮就可以看出捷克斯洛伐克把賭注全壓在LT vz34坦克上。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CKD公司的Tc vz33坦克被當作訓練車


捷克斯洛伐克把LT-38坦克出口給波斯

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採用捷克斯洛伐克這一套,世界上其他國家依然保留了輕型坦克,比如:德國、意大利、美國、波蘭等,他們認為輕型坦克是部隊的中堅力量,步坦協同才是戰爭的主要方式。儘管如此,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還是成功出口,波斯就是其中之一(1935年3月22日之後才叫伊朗)。波斯派“伊斯梅爾·汗”前往歐洲採購重量為3噸的坦克,後來他與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在巴黎進行談判,波斯人表示對CKD公司的坦克很感興趣。再後來,波斯的代表團於同年5月抵達布拉格,15日考察CKD公司,最終訂購了26輛LT-38和30輛AH-IV輕型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波斯代表團參觀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


LT-38坦克屬於P-II坦克的出口版,由於當時的P-II坦克已經非常陳舊,所以CKD向波斯出口的坦克都經過重新設計。重量達到了3.5噸,長度加長了50釐米,有360度的旋轉炮塔,駕駛艙仍然在坦克的右側,使用的是P-I的發動機,速度可達40公里/小時,整體造型和P-II坦克差不多。波斯對該坦克的設計非常滿意,而且每輛坦克CKD公司只賣13530元,比德國的PzI Ausf B坦克便宜不少。

LT-38坦克的生產地址被移到了布拉格以北的斯拉尼,由於工廠裡的生產機械非常匱乏,生產速度受到了限制,所以交貨日期被迫延長。波斯委員會對於工期的延誤很不滿意,CKD公司把更大功率的發動機“布拉格RH3.47L 55馬力”裝配到坦克上,當作是給波斯委員會的補償。使用大功率的發動機後,坦克的最高時速可達44公里/小時,在1936年11月3日48輛坦克離開斯拉尼運往波斯,剩餘的坦克到1937年也全部完成生產。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LT-38坦克同時配備機槍和加農炮


波斯很喜歡CKD的坦克,到了1938年再次訂購了300輛,不過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後坦克都沒有完成生產。後來波斯在坦克上面安裝了無線電通訊系統,不過並沒有什麼用,1941年8月,英、蘇佔領巴列維後,坦克就一直處於閒置狀態,1947年伊朗再次從捷克斯洛伐克CKD公司購買零件,企圖修復坦克,但是後來還是不了了之。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量產後AH-IV坦克整體形狀和LT-38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AH-IV坦克的俯視圖


出口給羅馬尼亞的R-1坦克

LT-38坦克也引起了歐洲其他國家的注意,1936年1月羅馬尼亞委員會在歐洲尋找合適的坦克無果後,最終抵達捷克斯洛伐克,他們的目的就是購買和伊朗相同的坦克。羅馬尼亞決定以103357元購買一批坦克,他們希望每輛坦克的價格在10335元左右。1936年4月,羅馬尼亞決定購買100輛布拉格P-II-aJ和35輛AH-IV輕型坦克,P-II-aJ輕型坦克後來被取消,因為羅馬尼亞又看中了斯柯達S-II輕型坦克,斯柯達S-II服役於捷克斯洛伐克軍隊,軍方命名為LT vz35坦克。

1935年8月6日,改進後的35輛AH-IV輕型坦克到達羅馬尼亞手裡,這些坦克又被羅馬尼亞命名為R-1坦克。坦克配備的是“布拉格RHP發動機、布拉格威爾遜變速箱”,重量為3.9噸,最高時速提高至45公里/小時,航程也有所增加。機槍座增加了一個防護圈,以防止炮塔被擊飛。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羅馬尼亞的AH-IV輕型坦克被命名為R-1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R-1坦克的駕駛艙


1937年9月27日,第二批10輛R-1坦克離開了斯拉尼工廠,剩下的坦克正在進行測試,幾天後也陸續到了羅馬尼亞。雖然交付日期推遲了幾天,但是羅馬尼亞對坦克非常滿意,他們還打算購買生產許可,自己製造R-1坦克,談判從1938年5月-1939年2月22日才有結果。坦克的生產地址在羅馬尼亞Reșița的馬拉薩工廠,這家工廠已經有了雷諾UE輕型坦克的製造經驗,所以一開始他們就打算生產382輛R-1坦克,但是後來只生產了一輛坦克,序列號為:Sr.301

在蘇德戰爭中,羅馬尼亞部隊就是使用R-1坦克進攻蘇聯的;雖然當時的蘇聯還缺少反坦克武器,但是羅馬尼亞的R-1坦克被打的體無完膚,有6輛坦克直接報廢,有一輛被蘇聯俘獲,剩下的坦克也要修修補補,總之在蘇德戰爭中羅馬尼亞R-1坦克的下場慘不忍睹。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蘇德戰爭中,在敖德薩附近發生故障的羅馬尼亞R-1坦克


小型坦克為瑞典提供武器支援

另一個對AH-IV坦克感興趣的國家是瑞典,在1930年代中期,瑞典的坦克製造技術相對比較落後。由德國奧托·默克(Otto Merker)領導的蘭德斯設計局開發的L-60坦克主要提供出口,而另外的L-120坦克偵察車質量太輕,無法用於戰爭,所以大部分也是用來出口。

雖然,出口生意做得熱火朝天,但瑞典國內坦克的處境也不容樂觀。瑞典只有10輛幾乎已經淘汰的Strv m/21和3輛Strv m/31坦克,實用性比出口的坦克也強不到哪去。歐洲的局勢日漸緊張,瑞典雖然已經和德國建立了合作關係,但是德國並不能成為他們的“天然屏障”所以1936年7月11日,瑞典國委會決定將1.3億瑞典克朗(約定於9千多萬人民幣)用於改進現代化軍事武器,其中420萬用於購買50輛坦克。瑞典購買的坦克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重量為4噸的輕型坦克,裝備的是普通的坦克機槍;第二種是7噸的輕型坦克,裝備了一門加農炮。

蘭德斯設計局開發的坦克不符合瑞典的要求,而且價格也非常高。瑞典軍方開始關注國外的坦克行情,剛開始他們看中的是英國的維克斯Mk.E坦克,該坦克雖然很便宜,但是顯然不如蘭德斯的L-60好用。1936年末,瑞典商討採購會議,其中包括:安德斯·伯格維斯特中校、埃裡克·吉勒上尉、加斯塔布拉特少校等軍事高層。他們於1937年1月訪問了法國、波蘭、德國,其中法國向他們推薦了雷諾ACG-1坦克、雷諾YR、AMR 35ZT等坦克,但瑞典軍方對法國的這些坦克都不滿意。在波蘭和德國他們參觀了7TP輕型坦克、TK-S坦克、PzI Ausf等都不滿意,最終他們找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的CKD公司。

捷克斯洛伐克的CKD和瑞典的Jungner達成合作協議,Jungner是瑞典的老牌軍工企業,在瑞典的奧斯卡港市還有一家造船廠,所以他們和CKD合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1937年3月2日,Jungner公司和CKD簽下了2211萬元的坦克訂單。在此之前,瑞典的軍事代表就已經參加了CKD公司的坦克測試項目,除了AH-IV坦克外,他們表示對LT-38坦克也很感興趣。3月9日,瑞典軍方再次參觀CKD的各種坦克設計,其中包括AH-IV-C坦克,該坦克只是在AH-IV的基礎上安裝加農炮而已,但瑞典軍方對該坦克的設計非常重視。

3月下旬,瑞典軍方和CKD再次舉行商討會議,以進一步確認到底是要購買哪些坦克;首先在試驗中表現不佳的改進型L-120坦克就被拒絕了,剩下可選的也只有AH-IV坦克,但是瑞典強調:裝甲和火力系統必須是瑞典生產的。1937年,CKD公司推出了體積更大的坦克,命名為AH-IV-D輕型坦克,配備的是更強大的沃爾沃發動機,6月8日瑞典軍方參觀坦克,在試驗中坦克有一次熄火,但是瑞典覺得該坦克完全沒問題。

經過多次改進後,坦克最終被叫做“AH-IV-S輕型坦克”或者“AH-IV-Sv坦克”,瑞典決定購買48輛該型坦克,每輛的價格約為:29615元。坦克一部分為捷克斯洛伐克製造,另一部分為瑞典制造,但是,生產指導主要由CKD的設計師負責。第一批坦克於1938年9月完成,坦克比原來長20釐米,寬了10釐米,重量達到4.6噸,裝甲厚度增加到了15毫米;使用的是沃爾沃LV93-95卡車發動機,採用的是4.4L線性六缸發動機輸出90馬力,裝備在AH-IV-Sv坦克上後時速可達60公里/小時。武器使用的是兩挺8毫米Kspm/36strv機槍

,算是當年最好的坦克之一。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1937年秋季測試中的AH-IV-Sv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AH-IV-Sv坦克的圖紙,可以看出內部空間更大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瑞典購買的AH-IV-Sv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改進後的AH-IV-Sv坦克,體積比之前更大


AH-IV-S輕型坦克的序列號從131至178,最初這些坦克由瑞典步兵團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瑞典仍然裝備AH-IV-S坦克,是當時坦克數量最多的軍隊之一。1939年秋天,AH-IV-S坦克被分配給第九步兵團和第十步兵團,像其他瑞典坦克一樣AH-IV-S的使用壽命很長,直到1953年才被定為報廢坦克,而且現存的坦克仍然有10輛,理論上來說坦克還算比較完好,至少還能開動。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二戰初期的瑞典軍隊,使用大量的AH-IV-S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被火炮轟炸後的瑞典坦克,其可靠性還非常不錯的


戰爭結束後坦克依然很暢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出口業務開始慢慢復甦。當時的絕大多數坦克不是蘇聯就是德國製造,捷克斯洛伐克原本的TVP T50/51系列坦克逐漸停產,從而為蘇聯等大國提供坦克零部件。當時的CKD公司主要為T-34在內的很多坦克生產零件,也就是說在戰爭結束後CKD再次獲得商業大單。

1947年6月,CKD的工程師Balthazar Germarkyan在中東地區做推銷工作,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把捷克斯洛伐克的武器推廣出去,在開羅期間他完成了大量的武器訂單。1948年,他訪問了埃塞俄比亞,海爾塞拉西一世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也很感興趣,不過考慮到戰爭剛結束,不會有大規模的戰鬥發生,所以海爾塞拉西一世對坦克的購買還得再三考慮。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準備出售給埃塞俄比亞的AH-IV坦克,正在進行機動性測試


後來海爾塞拉西一世經不住工程師的軟磨硬泡,終於決定購買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了,但他要求:坦克重量必須在3.5-4.5噸以內,發動機必須是風冷的,並且在炎熱的沙漠地帶可以正常使用。1948年春天,海爾塞拉西一世訂購了20輛AH-IV坦克,坦克後來也陸陸續續到達了埃塞俄比亞。


1948年6月24日CKD的工程師在斯亞貝巴又簽了一個大訂單,捷克斯洛伐克向斯亞貝巴出口20輛AH-IV坦克,每輛坦克的價格為26750美元。這批坦克的改進花了很多的時間,坦克由之前的R-1進行改進,使用塔特拉114風冷柴油發動機,功率為65馬力,坦克的重量為3.9噸,組裝後坦克的最高時速為43公里/小時。1950年1月,5輛坦克抵達了斯亞貝巴,並完成測試。埃塞俄比亞於1951年又繼續訂購了一批坦克,不過由於埃塞俄比亞曾出兵朝鮮戰爭,所以坦克訂單後來就取消了。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出售給斯亞貝巴的AH-IV坦克外形和R-1差不多


其實,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非常暢銷,不過在二戰中被某國的軍方坑了一把,他們禁止捷克斯洛伐克武器出口給部分國家,所以CKD等公司被迫為蘇聯T-34、SU-100等坦克生產零件。但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也不容小覷,他們畢竟為戰爭生產了大量的武器,而且在戰爭結束後也繁榮過一段時間,比如:提供給埃塞俄比亞的坦克就一直服役到1980年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暢銷之路,小型坦克也可以有大作為

埃塞俄比亞1980年代的AH-IV坦克坦克,仍然可以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